梁增春
摘要:學生所學科目不同,進入探究的狀態(tài)也有千差萬別。這里,我就初中歷史如何讓學生自覺進入探究狀態(tài)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 探究形態(tài)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201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強調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知識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強調“注重探究式學習,鼓勵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學習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培養(yǎng)對歷史的理解力”。根據歷史課學習的內容不同,學生的掌握問題的能力不同,我把歷史探究的過程分為三種形態(tài)即編演、思辯、創(chuàng)作。
一、編演
這種活動形態(tài)主要在學生在七年級時實施。七年級的學生雖然歷史知識掌握比較少,動手能力比較弱,但他們卻擁有熱情這是任何年級都無法比的優(yōu)勢。通過編演歷史能讓學生充分了解歷史事件,并增加學生學習里的興趣。
例如,預習完第一單元后,引導學生進行探尋本源歷史探究活動展示。展示設計成《歷史展廳》不同的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設計自己組的展館如《遠古食物展館》《遠古建筑展館》《遠古服飾展館》等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不同的分工,有同學搜集資料,有同學制作整理,有同學擔當解說員,有的同學編寫的故事表演。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明白了歷史就在身邊,探尋歷史的途徑多種多樣,歷史知識的問題在活動中自然而然的就解決了,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參與的位置,使他們都有了自我展示的機會,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動手動腦探索創(chuàng)新的能力。
二、思辯
這種活動形態(tài)主要在學生在八年級時實施。八年級所學的歷史為中國近代史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的奮斗史。八年級的同學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所以在八年級以思辨的形態(tài)進行歷史探究學習。
在學完“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后,有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林則徐沒有虎門銷煙就不會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嗎?”就這個問題我反問同學們:“如果你是林則徐,你會怎么做?”學生正想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根據學生所持觀點的異同,我在班內進行了小組討論:
一組: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仍會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
二組: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可以推遲戰(zhàn)爭的爆發(fā)。
三組: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不會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
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生1: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推銷工業(yè)品和掠奪廉價的工業(yè)原料而四處擴張,廣闊的中國市場就成為他的擴張對象。
生2:英國曾采取貿易等方式想打開中國市場卻未能如愿以償,反而使白銀流入中國,后來發(fā)現(xiàn)毒品貿易可以牟取暴利,而林則徐虎門銷煙只是給了英國一個借口,沒有虎門銷煙,戰(zhàn)爭仍會爆發(fā)。
生3: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但也激化了與英國侵略者的矛盾,成為戰(zhàn)爭的導火索。
生4:如果林則徐當時在廣州開展禁煙運動時能審時度勢,有所節(jié)制,就有可能緩和矛盾,推遲戰(zhàn)爭的爆發(fā)。
雖然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沒有標準答案,但卻對歷史知識進行了思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對結果進行了估計,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中華民族的使命感。
三、創(chuàng)作
這種活動形態(tài)主要在學生在九年級時實施。九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九年級時給學生充分的歷史資料讓學生發(fā)表自己對于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看法成為可能。創(chuàng)作的主要形式有
1.撰寫歷史小論文。在歷史課上會學習很多傳奇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可以引導學生以寫歷史小論文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可以試著仿照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搜集資料,分析問題,當學生經過研究探索確定自己的觀點并給予論證時,他們的學習熱情會更高,從而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例如讓學生評論拿破侖,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資料包括《拿破侖一世傳》《拿破侖戰(zhàn)爭》等。學生通過掌握史料來學習歷史,探尋歷史的真相完成論文,對于學生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更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2.歷史圖片、歷史成就展。如《近代社會生活》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就》的教學。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就涉及科技、文化、交通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變化,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確定成就展的主題、成就展的標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搜集資料、整理圖片、設計成就展方案、撰寫解說詞、展覽的整體布置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積極動腦筋想辦法獻計獻策保證展覽會的成功。通過這種探究活動,培養(yǎng)了搜集資料的能力、整理歸類的能力、協(xié)調規(guī)劃的能力。
3.歷史人物訪談。每周每個學習小組主持一次歷史訪談,訪談的主人公由學生扮演,學生先后扮演了麥哲倫、哥倫布、孝德天皇等人物,學生將自己掌握的歷史資料結合人物心理講述作為歷史參與者的感想,其他同學進行提問。歷史訪談和編演的區(qū)別在于歷史訪談更加注重歷史人物心理的挖掘還原歷史的真相。
編演、思辨、創(chuàng)作的歷史探究活動強調學生主動探索與發(fā)現(xiàn)、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和實踐,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實踐者,而教師是組織者、幫助者,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可行的活動方式,師生才會共同成長。
(責編 ?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