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小姐,我想去上海體育館哎,應該坐哪個方向的車?”“兩邊都可以啊?!?/p>
“哎呀,我睡了一覺坐過頭了!是不是要去對面坐反方向的車?”“你就是坐著不動,再睡一覺也能到?!?/p>
這樣的對話,真實地發(fā)生在我自己身上。雖然,提問的那方聽到我的回答,面部第一反應都是:“你在開玩笑吧?”
沒有開玩笑,也沒有胡言亂語,因為,4號線啊,它就是一個環(huán)。
軌交接盤俠
這個環(huán),來之不易。
按照原始規(guī)劃,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是上海軌道交通系統(tǒng)中唯一的一條環(huán)狀線。它途經(jīng)徐匯、黃浦、浦東、楊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8個區(qū),與1、2號線組成“申”字形,從而構(gòu)筑起上海軌道交通的基本框架。按照計劃,4號線的“C字形”部分線路將在2005年年底前投入運營,“O字形”的全線則將于2007年貫通。
然而,2003年7月1日凌晨,在董家渡至浦東南路段的建設過程中,由于人為的監(jiān)管疏忽,越江隧道區(qū)間突然涌入大量的水和流沙,致使周邊地區(qū)三棟建筑物嚴重傾斜,隧道部分結(jié)構(gòu)因之損壞,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多達1.5億元。就連4號線的行進線路也一度想過改變。
最終,經(jīng)過工程建設、設計、施工等單位的現(xiàn)場調(diào)研和專題論證,確定了4號線的總體修復方案——工程于2004年8月正式開工,這也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地鐵建設史上,難度最大的一次修復。
建成后的4號環(huán)線,全長33.6公里,共設26個車站。它不僅像預期中的那樣,與既有的1、2號線組成了“申”字形的上海軌交基本框架,還與3號線有9個站點的共線運營,也因此產(chǎn)生了既有地下路段,又有輕軌路段的特殊情況。這也讓4號線擁有了許多個“上海第一”——第一條軌道交通環(huán)線,也是目前唯一一條;第一條“共線營運”的軌交線路;第一條“換乘中心線”,換乘站點最多;在3號線的北延伸段通車前,它還是第一條地下、高架并存的軌交線路。
實際上,4號線又名“明珠線二期工程”,正是3號線(又名明珠線)的延續(xù)。今年,這兩條原本就很“纏綿”的軌交線,又有了新的結(jié)晶:原本紫色車身的4號線和原本黃色車身的3號線合體了!成了全新的“3、4號線”。由于車頭是黑色,又身披黃、紫兩條色帶,這趟列車被市民昵稱為“黑包公”——看見黑包公,要先思考一下,究竟是3號線還是4號線。雖然因為容易坐錯而遭遇吐槽連連,但3、4號線的合體,其實是為了軌道交通更好的靈活調(diào)配。此舉也使得4號線繼很多個“上海第一”之后,再度上了頭條。
其實,隨著上海地鐵線路越來越多,從當初的4條,很快變成了如今的15條,4號線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它總共26個車站里,換乘車站就達17個之多;除了5號線和16號線,其余12條軌交線路全部與之有交集;更重要的是,呈散射狀深入到市郊各個角落的11號線、13號線、7號線、1號線、6號線、9號線……全都要經(jīng)過4號線的接應,才能順利轉(zhuǎn)軌,通往市中心區(qū)域。對遠在寶山、閔行、南翔、松江、浦東的人們來說,4號線就是最給力的“軌交接盤俠”。
穿越新與舊
4號線這個環(huán),不僅串起了其余12條軌交線,聯(lián)通了浦東與浦西。在地圖上,細加觀察,你還會發(fā)現(xiàn),這個環(huán)完全被上海的內(nèi)環(huán)線包圍起來——4號線所包納的上海,也正是上海老城區(qū)最為集中的領域,是核心中的核心。
在上海各大城市副中心越來越崛起的時候,你坐著任何一條線路,都能逛遍大大小小的商圈,充分感受大都市的節(jié)奏。但有些老城廂的遺風,卻只能由4號線為你呈上。
4號線坐到體育館站,就進入了徐家匯的范圍。徒步而至“土山灣博物館”——1832到1837年間,江蘇巡撫林則徐在此率眾疏浚蒲匯塘等河道,堆集淤泥而成“土山灣”。后來,這片土地上還曾興起過教會文化,創(chuàng)辦了繪畫、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等新工藝的廠家。土山灣也因此被稱為“中國西洋畫的搖籃”,任伯年、劉海粟、徐悲鴻等名家都曾在這里任教。想要認識中西文化在上海的交流歷史,來這里就有豐富的史料。
徐家匯教堂。
上海老場坊驚現(xiàn)大量頂級豪車,法拉利、蘭博基尼一字排開堪比車展。
再往北坐3站,從虹橋路站出來,可步行至宋慶齡陵園,國母的坐姿雕塑就在園中,莊嚴肅穆。繼續(xù)往北,到了鎮(zhèn)坪路站,還可一睹上海最著名的清真寺:滬西清真寺真容。這座始建于民國時期的寺廟原名“藥水弄回教堂”,1990年重建后,從原址的西康路搬到了今常德路。
等4號線把你帶回上海的老城廂楊樹浦,雖不復當年工廠林立的模樣,也有許多建筑將當年的歷史保留下來。
比如楊樹浦路站,出口幾百米處就是著名的楊樹浦水廠。城堡樣的外觀,令初來者很難想象這里居然是一家自來水廠。而這里如今已不再僅僅作為供水用途,還建成了上海自來水科技館,有公眾開放日,讓市民在英式古堡中穿行,領略凈水工藝,感受全市最早建成的老水廠的工業(yè)和人文氣息。
不遠處,楊浦與虹口的交界地,這里曾因收容猶太難民而載入史冊。如今,霍山路一帶仍有不少猶太式樣的拱形建筑保留下來。而長陽路上更建起了一座“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依照猶太建筑特色而造。每次路過,都會見到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國游客。
再往“提籃橋”方向走幾步,就是“下海廟”。上海人靠海吃海,出海打魚祈求神明保佑,必來此地燒香。到了90年代,改革開放帶來第一批下海潮,這里的“下?!倍钟直簧馊硕茸x解,成為下海經(jīng)商必拜之處。每到初一十五,這里仍然香火鼎盛,人流如織。
鐵路博物館、銀行博物館、剪紙藝術(shù)館……坐著4號線去看老上海,沿途有你想不到的歷史感。不僅如此,許多老建筑、老廠房華麗轉(zhuǎn)身,還見證了新舊碰撞的新創(chuàng)意。
拿海倫路出口的“1933老場坊”來說,看她如今氣勢恢宏的古羅馬建筑、古樸又時髦的外觀、迷宮般的內(nèi)在,誰能想到,這里曾經(jīng)是遠東最大的宰牲場呢?當年英國建筑設計大師巴爾弗斯在全球范圍內(nèi)總共建造了三座如此風格的宰牲場,其余兩座,一在美國一在英國,如今都已拆除不見,獨留下上海這座建成于1933年,曾為“遠東第一屠宰場”的建筑。最多的時候,有2000余工人進進出出,日宰殺量可達13800 頭。如今,這里修舊如舊,耗費上億投資,還原了當年的空中廊橋——充滿靈性的建筑,也被賦予新的內(nèi)涵:許多創(chuàng)意工作室、演出團體,都已進駐“1933老場坊”。
無獨有偶,虹橋路站邊上的“紅坊創(chuàng)意園區(qū)”,原本也是“上鋼十廠”的所在地,而今搖身一變,成了上海城市雕塑展覽中心。民生美術(shù)館也坐落于其中,每周都會有讀書、觀影活動在此展開,成為吸引滬上文藝青年的一大去處。
新與舊,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意,就這樣在4號線上融會貫通,相逢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