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山西省圖書館公共數(shù)字文化工程建設中心 030000)
?
二十五集專題片《凝固的音符——山西古建筑》導覽
李婷(山西省圖書館公共數(shù)字文化工程建設中心030000)
摘要:山西是全國文物大省,在數(shù)量、質(zhì)量與建筑年代等方面都首屈一指,本文簡單闡述了山西留存有如此眾多的古建筑的四個原因,又分析了同類型的專題片,為我中心的拍攝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該紀錄片立足山西古建筑,圍繞歷史與傳承這一主題,真實還原山西古建筑的歷史風貌,記錄古建筑的形象資料、維修技術和傳統(tǒng)工藝,為山西古建筑的保護、利用提供原始資料和決策依據(jù),為普及民眾對古建筑文化的認知提供第一手的素材。
關鍵詞:山西;古建筑;幸存原因;專題紀錄片
山西古建筑在質(zhì)量、數(shù)量以及建筑年代等方面在全國都首屈一指,據(jù)文物普查統(tǒng)計,山西全境除館藏文物外,地面不可移動的文物有53875處,古代建筑28067處,其中元代之前的木構建筑占了全國70%以上,全國現(xiàn)存4座唐代木結構建筑(佛光寺、天臺庵、廣仁王廟、南禪寺)都在山西境內(nèi),4座五代木構建筑山西有3個,宋代木構建筑別的省份幾乎難覓蹤跡,山西卻占幾十座。此外,保存至今完好的城池、衙署、佛寺、道觀、廟堂、石窟、戲臺、民居、樓塔、橋梁、長城以及其他軍事防御建筑設施等,門類齊全,數(shù)量繁多,時代自唐至清歷代皆有,幾乎所有的建筑類型皆可在山西找到,序列清楚,是名副其實的古代建筑的寶庫。
每一座古建筑都使山西越發(fā)滄桑厚重,如此之多的遺跡留存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山西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從炎黃二帝開始,這里便是人口聚集文化發(fā)達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疆域的變遷,文化中心慢慢轉移,山西逐漸沒落,但即便是現(xiàn)在,山西的文化,也還是古色古香,占有一席之地,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千年文明看陜西,可見在歷史長河中積淀的山西文化,凝聚了中華文明的精華,歷史已經(jīng)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其次,山西作為全國的文物大省,還在于山西人民熱衷宗教禮法活動,敬神崇祖的民心。山西人對山西這片故土愛得深沉,就連當年的晉商足跡遍波全國及海外,但仍心念故土,修繕祖宅,維護宗族,老后榮歸故里,落葉歸根,因此山西人自然不會輕易觸碰神靈祖先的基業(yè)。
再者,山西有些年代久遠歷史價值較高的木構建筑幸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其地處偏僻,錢財不盈,人跡罕至。倘若香火旺盛,寺廟錢財寬裕,早已翻修重建數(shù)次。如南禪寺、佛光寺與當時五臺山盛極一時的那些名剎古寺難以相提并論,但正因為它們建筑的偏僻、狹小和默默無聞,反而成就了它們今日的輝煌和幸運。
最后離不開這里特有的地理氣候與太平安寧的環(huán)境。山西氣候較干燥,鮮有白蟻等,避免了蟲咬毀損的風險;又山西地處中部,三面環(huán)山,地殼結構較穩(wěn)定,沒有發(fā)生過大型的山洪地震,境內(nèi)也少有太大的兵戎戰(zhàn)亂(現(xiàn)代戰(zhàn)爭)。在上千年的歷史中,使其少受天災人禍的襲擾,僥幸留存下來,成為全國聞名的文物大省。
山西古建筑目前保存較好,且具有較濃郁的地方特色,但這些古建筑不同程度的面臨墻體坍塌、夯土下沉、梁架扭曲等問題,加之近年來,隨著中國城鎮(zhèn)化快速推進,古建筑正在受到威脅,有些地段的古建筑已經(jīng)或正在消失。
我中心(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fā)展中心山西省分中心)2012年申報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資源數(shù)據(jù)庫建設項目專題片《凝固的音符—山西古建筑》,就以山西古建筑為拍攝對象,以影像形式留存,對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以國保和省保單位為主體,輔以一些特色縣保單位,基本涵蓋了山西古建筑各個門類的特色內(nèi)容,記錄了大量珍貴、精彩的畫面。專題片中拍攝記錄的每一座具有濃郁地方特點和時代烙印的古建筑都在訴說著它與這片土地的故事,使每一座古建筑都鮮活生動起來。
與此同時,安徽省分中心也在拍攝制作當?shù)氐墓沤ㄖn}片,2015年8月21日安徽省分中心就組織專家開會論證《安徽古建筑》系列電視專題片(三)的腳本,針對腳本內(nèi)容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此外,在申報拍攝之時,我中心還對比分析了《中國古建筑》1專題片,在此片的基礎上取長補短,為我中心的拍攝提供了重要參考。該大型紀錄片細致地拍攝了全國各地共101處古建筑,運用3D動畫技術還原消失的古建筑面貌,結合歷史資料真實再現(xiàn)了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歷程,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以故事作為敘事的主要載體,引出建筑的主題,是目前中國首部古建筑領域大型傳承性紀錄片制作。
在借鑒參考的基礎上,我中心申報的《凝固的音符—山西古建筑》2二十五集專題片現(xiàn)已拍攝完成,該片腳本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張俊峰教授帶隊的寫作團隊完成,以山西古建筑作為主要對象,劃分為二十一個專題,由山西廣電音像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拍攝。古建筑的分類是一項難度非常大的系統(tǒng)性工程,山西被譽為“地上文物博物館”,保存著數(shù)量眾多的從唐至清的古代建筑,分類的難度就更大。在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鄭慶春老師的指導下,專題片對山西古建筑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分類,條分縷析,殊為難得。
該片從古建筑整體營造角度切入,以獨特視角,精美畫面,細膩的手法和細致的觀察,反映了古代建筑在規(guī)劃、營建、技術應用等不同層面的系統(tǒng)思維方式,旨在弘揚山西古建筑所傳遞的中華建筑藝術和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并希望通過高清視頻的形式,記錄古建筑的形象資料、維修技術和傳統(tǒng)工藝,為山西古建筑的保護、利用提供原始資料和決策依據(jù),為新型的仿古建筑提供參考依據(jù),為普及民眾對古建筑文化的認知提供第一手的素材,普及古建筑保護意識。
該片鏡頭多用運動鏡頭,把靜止的表現(xiàn)對象動感化,增強可視性,特別是對表現(xiàn)對象的細節(jié)表現(xiàn),運用變焦虛實推拉,使得鏡頭語言有張力,對文化信息的展示有說服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該片運用Flash動畫的方式對斗拱、榫卯等古建筑元素進行了還原,用航拍等方式展示古建筑布局,具有創(chuàng)新性,對于受眾更好地認識山西古建筑意義重大。該專題片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一部含金量較高的山西古建筑紀錄作品。
斑駁的印記落在每座古建筑上,都別有一番意味,值得不斷地品味,望時間能厚待它們,讓其持續(xù)彰顯它們的獨特魅力。
注釋:
1.《中國古建筑》于2012年4月16日至4月23日晚間20:30,在CCTV-9(紀錄)頻道首播,該片由華潤雪花出品,歷時3年拍攝制作完成?!吨袊沤ㄖ芳o錄片是由雪花啤酒出品,聯(lián)合清華大學建筑歷史研究學者,歷時3年拍攝制作完成的,全片共分為《天覆地載》《唐風詠時》《卯木春雪》《匠心獨運》《夕陽凝紫》《庭院深深》《湖山品園》和《營造傳承》8集,分別從歷史、技藝、文化、傳承四個角度系統(tǒng)的向觀眾介紹中國古建筑的知識。
2.《凝固的音符—山西古建筑》21個專題分別為:壁畫、祠堂、雕刻、佛寺、塔、樓閣、民居、牌坊、票號、橋梁、神廟、文廟、武廟、戲臺、衙署、影壁、彩塑、石窟、道觀、城池和長城。
參考文獻:
[1]王寶庫,王鵬著.漫畫山西古建筑[M].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1.
[2]李劍平著.山西古建筑品鑒[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003.
[3]李玉明著.山西古建筑通覽[M].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
李婷,畢業(yè)于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現(xiàn)工作于山西省圖書館公共數(shù)字文化工程建設中心,助理館員,主要從事數(shù)字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作者簡介:
俗話說: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