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娟(南京市雨花臺區(qū)文化館210000)
社會舞蹈與當代中國公共文化建設關系的研究
李晨娟(南京市雨花臺區(qū)文化館210000)
社會舞蹈是指群眾性舞蹈,其與專業(yè)舞蹈具有很大的區(qū)別,如當前社會上廣泛興起的廣場舞即是社會舞蹈的范疇,社會舞蹈包括的領域十分廣泛。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舞蹈得到全面的興起,它的發(fā)展是社會文化的必然產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民對于社會舞蹈十分青睞。社會舞蹈最初被稱之為業(yè)余舞蹈或是群文活動,并且歸屬于政府的業(yè)余藝術管理,并且隸屬于中央、省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社會舞蹈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其在社會文化活動力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并在社會文化活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1990年以來,我國人民生活質量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人民在滿足溫飽的過程中,積極尋求各種精神文化的需求,并積極參與新興舞蹈的建設,并在我國公共文化當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份量,組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公共文化的重要部分,并成為我國公司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反映。
社會舞蹈;中國公共文化建設;研究
隨著我國社會公共文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文化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發(fā)展態(tài)勢,文化的高度膨脹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社會舞蹈作為一種群眾性舞蹈的范疇,其在我國人民公共文化建設中做出巨大的貢獻。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舞蹈不斷興起,在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起到積極的作用,為我國全民教育中做出重要貢獻、社會舞蹈在提高人民身心健康的過程中全面促進我國社會文化及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社會舞蹈從眾多的領域當中總結其類型,大致可劃分為三種形態(tài):民族文化、公共文化、流行文化。
(一)社會舞蹈與民族文化
社會舞蹈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不僅具備時代特征,還具有傳承文化歷史的意義。社會舞蹈在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群體最具代表性,特別是在老年人的舞蹈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了民族舞蹈的特征,如廣場舞當中的大秧歌、小場舞當中的腰鼓、太平鼓;舞武結合的木蘭劍、太極拳等,這些在舞蹈活動深深跳躍在晨風及晚霞當中,形成了我國社會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景線。
(二)社會舞蹈與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是在政府支撐的前提下利用社會資源建立起來的,其具開放性、公益性等特征,旨在滿足人民對不同文化的需求。社會舞蹈積極鼓勵人民參與到文化活動中,釋放與享受精神文化帶來的熏陶。社會舞蹈與公共文化的體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出其面對的對象及舞蹈類型,其對象不受年齡限制、性別限制、地域限制及背景限制,包括廣場、社會、成人、社交、中老年等幾個重要的類型,其包含的內容是人民社會生活及思維道德最好的反映。在當前參與到社會舞蹈活動中,其中大多以非職業(yè)普通群眾為主體,經過長期的發(fā)展證明職中舞蹈的參與很大道度可促進社會舞蹈的發(fā)展,但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及根據(jù)社會舞蹈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社會屬性。如“百姓健康舞”,其中不少內容表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尤其是在歌曲唱作的過程中,以其節(jié)奏鮮明、旋律優(yōu)美的特征歌頌祖國山河雄偉美麗、民族文化及軍人風采。中國人民從古至今對歌舞的喜愛一直是飽含熱情,從古代的踏歌起舞逐漸演變?yōu)楝F(xiàn)今的載歌載舞,這種轉變形式是一種十分悠久的傳統(tǒng)。
(三)社會舞蹈文化與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離不開消費者及大眾娛樂藝術,其表現(xiàn)出現(xiàn)來的不僅僅是現(xiàn)在進行時,還是曇花一現(xiàn)。流行文化對于社會舞蹈來說,每一個時代發(fā)展均會有一個舞蹈形式流行在這個時代。中國流行舞蹈與國外的流行舞蹈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并且與社會成長的流行意識息息相關。從另一角度來講,流行舞蹈文化必然與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相適應。在我國20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之間,我國人民逐漸被鄧麗君的歌聲、牛仔褲、迪斯科深深的吸引住。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人民口中經常唱的是進行曲、常跳舞為忠字舞,常讀的標志口號,當人民接觸到鄧麗君的歌聲、牛仔褲、迪斯科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釋放及新鮮。在上世紀80年代有人曾模仿美國電影的霹靂舞,霹靂舞在當時的中學校園風靡一時,然而在80年代后期逐漸走向沒落的。而在90年代開始了蹦迪,并且成為當時最具流行的代表,但也僅僅是曇花一現(xiàn)。到了20世紀初興起了街舞、拉丁舞及HipHop的風潮,并且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到如今的流行舞蹈更具豐富性、內涵性。
(一)舞蹈教育的水平
根據(jù)當前我國學生階段的水平來看,舞蹈教育普遍集中在幼兒園及小學階段,中學階段的舞蹈教育相對薄弱。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應試教育,另外,中學美育課程的設置還未完全綱入,導致我國舞蹈中青少年的比例相比兒童的數(shù)量要低。對于這種問題,我國中學舞蹈教育可通過兩種途徑進行改進:其一,將舞蹈教育開展到課外。當前舞蹈教育通常以舞蹈特長生、專業(yè)舞蹈教育為主,但這類教育深深處于失位的階段,許多學生學習舞蹈往往是追求功利性,如舞蹈特長生是為了考入更好的大學,邁入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對舞蹈審美育人的功能有所忽視,影響了舞蹈藝術學生產生正確的技術技巧觀念。只有讓學生在充分領悟到舞蹈的美育功能,才能將舞蹈融入到生活當中,促進舞蹈教育的發(fā)展。其二,開設舞蹈教育課程。在當前中學階段的教育當中,舞蹈教育課程處于缺位的階段,也可說是不存在。完全不符合當前我國全面發(fā)展德、育、體、美的教育戰(zhàn)略目標。因此,要將舞蹈教育開設到正式課表內,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為學生的舞蹈教育注入新的生機。
(二)農村舞蹈文化現(xiàn)狀
社會舞蹈不僅僅要體現(xiàn)在城市生活中,還要關注農村的群眾舞蹈。我國許多文化起源于農村,我國廣大農村傳承著許多的歌舞文化,其在農村文化中形成了一方水土的獨特文化產物。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以及農公共文化的瓦解導致農民參與民間文化舞蹈的熱情逐漸降低,許多民間歌舞無法被新一代的青年人傳承。因此,國家及地方政府需要加強農村群眾文化的投入,建立起農村文化工程,縮小我國農村舞蹈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差距。對于我國當前我國舞蹈發(fā)展的特點,需要搭建起城市與農村舞蹈展演的連接平臺,符合百姓健康的展演平臺。
(一)擔任著共同的職能——促進人的身心健康
社會舞蹈作為一種廣受歡迎的藝術,以其豐富的種類及多彩的文化,通過優(yōu)美的肢體語言表現(xiàn)出時代特征。社會舞蹈不僅可作為身體鍛煉的一個重要方式,人民還可通過社會舞蹈感受到愉悅、積極、高尚的情緒。社會舞曲面向的對象有少兒、青年人、中老年人等,孩子們對舞蹈表現(xiàn)出喜歡的狀態(tài)、青年人對舞蹈表現(xiàn)出熱愛,而中老年人對舞蹈表現(xiàn)出鐘情,賈作光作為我國著名的舞蹈藝術家,其曾如此贊美舞蹈:“其具有四健,健體、健心、健腦、健美?!鄙鐣璧副椴荚谏鐣母鱾€場所及年齡段,不管是在少年宮、公園、廣場中均可看到群眾優(yōu)美的舞姿及司愉悅的笑容,參與到社會舞蹈的群眾中越來越廣泛。隨著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民的身體素質條件受到廣泛的關注。近年來我國舞蹈樂迅速發(fā)展,但這些民營機構的管理處于真空狀態(tài)。雖然我國舞蹈協(xié)會成立了許多的培訓學校,并且開設了成人芭蕾、爵士舞、肚皮舞及瑜伽等相關培訓,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規(guī)范舞蹈的培訓市場。隨著外來舞蹈化沖擊、如街舞、鋼管舞、拉丁舞等時尚舞蹈逐漸受到社會群眾的青睞,造成我國古典舞及民間舞的接受程度逐漸降低。舞蹈培訓逐漸以經濟收入主要目的,導致時尚舞蹈的群眾類型普遍以年輕白領主要,成為了他們緩解壓力的主要方式。
在我國1980年時期舞蹈活動主要用于中老年健身,這種舞蹈活動經過了20多年的發(fā)展,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做出在巨大的貢獻。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動主要集中在45至80歲之間。中老年健身舞蹈活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fā)展歷程,總結起來可以說是從簡到繁、從健身到健心、從自娛到娛群等歷程,
(二)擔任著共同的職能——全民教育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質量水平的快速提升,社會舞蹈作為人民釋放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的一種形式,其具十分廣闊的群眾基礎以及社會空間。社會舞蹈在近年來,可明顯感受到其繁榮的時代。社會舞蹈不僅是一種舞蹈藝術教育,還是一種公共產品,其在國民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舞蹈與傳統(tǒng)的舞蹈性質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其調度形式不再依靠行政命令,也不再依靠群眾的政治激情,而是以多元化、多層次及分對象的群眾性舞蹈,以更多的關懷、期待及平等交流對話的形式面向群眾。作為21世紀人民,其擁有更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權利,人民可平等的參與到社會文化的生活中。人民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對文化娛樂的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社會舞蹈作為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在促進群眾身心健康的同時,豐富了群眾的文化方式,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重要的貢獻。自古到今,人民情感表述及抒情形式總以階梯式的發(fā)展,而舞蹈形式是人類最高的抒情方式。在當前社會舞蹈的大力發(fā)展下,其不僅可陶冶青年人、中老年人的情操,還能在公共文化的建設中發(fā)揮重要的促進作用,如增進人的情感溝通;煥發(fā)人民的精神面貌,使人民在美的陶冶下感受到身心的愉悅。
綜上所述,社會舞蹈在公共文化中共同擔任著促進人民身心健康發(fā)展及全民教育的作用。但社會舞蹈的類型十分廣泛,其主要與民族文化、流行文化及公共文化緊密相連。本文闡述了社會舞蹈的類型及現(xiàn)狀,深入分析社會舞蹈與公共文化建設的關系,其主要意義是為了促進人類精神文化的建設,提示出社會舞蹈發(fā)展的豐富性與復雜性,為促進舞蹈的發(fā)展提出借鑒。
[1]王富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2]方堃.當代中國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
[3]李輝.當代城市廣場舞蹈調查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2.
[4]于惠.城市中老年人舞蹈教育狀況調查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2.
[5]張昕.當代城市公共藝術與區(qū)域環(huán)境的關系模式研究[D].東華大學,2013.
[6]胡夢穎.當代中國社區(qū)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群眾舞蹈文化研究[D].重慶大學,2014.
[7]李偉.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D].吉首大學,2013.
[8]吳雪蕾.探析群眾舞蹈對公共文化建設的作用[J].參花:上,2014,(11).
[9]胡志強.群眾舞蹈在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1(3).
[10]王東輝.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李晨娟,本科,南京市雨花臺區(qū)文化館文化館辦公室初級職稱,研究方向:公共文化與群文舞蹈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