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四平市實驗中學
高中歷史教學中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
楊麗
四平市實驗中學
高中的歷史教學可謂是文科中的重點和難點,要想培養(yǎng)運用歷史性思維模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就該熟悉歷史發(fā)生的背景,探究歷史產生的原因,推導歷史演變的過程,反思歷史逐漸落敗的理由,對于歷史性結局進行概括和總結,從而在前人的基礎上,靈活對待歷史經驗,吸取教訓整合入現代社會問題中去,以此來減少誤入歧途的可能,降低錯誤的發(fā)生率。如今所遇到的問題很多在歷史中都可以找到同源,那么培養(yǎng)歷史性思維就顯得至關重要。
歷史思維;教學模式;培養(yǎng)
對于歷史,我國如今的高中教學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高考,這也就導致學生考什么記什么,反而不會去思考歷史本身對現今社會生活的運用價值,麻木完成老師指定的任務,其實這已經違背了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測試只是種檢驗知識掌握度的手段,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夠給學生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均有史官這類人的存在,其目的就是為了警示后代,當然也有想要后人記住歷史,流傳千古之用。歷史就如派出的先鋒,為你解開采用這樣的做法將會帶來怎樣的后果,以及最終的結果是否為你所需要的。而由于老師教學模式的影響,使同學們潛意識便抗拒歷史,對學習歷史失去興趣,帶著培養(yǎng)歷史性思維模式的目的,筆者進行以下幾點建議。
促成聯想的手段,首先就該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只因:“只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庇辛伺d趣自然不用擔心聯想學習的問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歷史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融古貫今,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性思維來思考現實性問題,講究全面、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來看待問題,這也有利于今后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
對于歷史的聯想進行必要的討論,讓同學們探討歷史課本,表達自己的觀點,突出課堂的主體為學生,老師適時的對學生的看法進行概括和升華,防止偏離教學主題。
為人師表者要明白學生需要什么,或者說什么樣的歷史教學模式才更能夠讓學生接受和理解,而引人入勝、幽默風趣的教學課堂無疑是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合理的聯想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還原當時的場景,感同身受的體驗過,才能加深對文章的見解,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的一筆。
通過對歷史教科書等歷史資料的閱讀都會發(fā)現,材料只是陳述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文本會直接給出事件的結論,教導我們該怎么做。而歷史老師通常采用通篇式閱讀教學,不需要學生進行思考,且使學生對于老師的講解產生依賴性,讓一些同學誤以為對于學歷史只要掌握好背與聽就行,降低學生思考能力,喪失獨立性學習能力。
對于這一問題,主要解決點還是在老師的歷史教學模式上,如果你能夠在上這門課之后,要求同學們歸納整理課本內容,并且對于這個歷史事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鍛煉其總結能力,概括是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完成的。當然鼓勵學生在學校舉行文藝匯演等節(jié)目時,用歷史事件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等作為話劇背景都是能夠達到加深歷史認識的效果,亦或是在班級展開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辯論賽,如果想加強學生投入度可采取獎勵制度,這些措施均可達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的作用。
由于生活環(huán)境條件的差異,當今社會的學生越發(fā)個性化,沒人的理解力和表達力良莠不齊。在這現實之下,過去的應試教育使得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摩擦力逐漸加大,家長和學生對素質教育的呼喚聲日益高脹,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屢見不鮮,為適應現在的教學前景,完善個性化教育尤為重要。
一位好的老師,必定和同學們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系,這樣才能了解他們的內心,不論學習還是生活上都該起到開導的作用,特別是高中的學習,壓力大,如何將歷史性思維注入日常生活中,幫助他們在嚴峻的現實中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習態(tài)度,其實通過對個性化的了解,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就能輕松解決。比如對于善于記憶畫面內容的,可以在班級進行歷史影片放映,在鞏固歷史事件的同時還起到放松一下緊繃的神經的作用;而對于善于記憶口述表達的,開展繪聲繪色的演講,這些方法都可以實現個性化教學的目的。
進入高中的學生,思想體系已發(fā)育完全,在一些固定思維模式影響下,使他們逐漸養(yǎng)成不敢想與不去想的惡性循環(huán)中。然現時期,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于社會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學習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我,不是為了使學生如統(tǒng)一生產般沒有自己獨特思維,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將想象力升華為創(chuàng)造力,當然這些創(chuàng)造性思維必須是建立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下的,符合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平時的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思維進行發(fā)散性指導,提倡學生大膽想,謹慎說,仔細做的優(yōu)良品格,但切勿做那些不切實際,天馬行空的想象。對歷史事件合理闡明想法,利用這些發(fā)散性思維對如今社會現況提出改進措施和使用方式,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所謂的判斷性思維指的就是運用事物的多面性來對于歷史事件進行探討,杜絕全部肯定或者是全部否定的態(tài)度看待問題。高中歷史教學中,從歷史考試的解答題里,其實不難看出一些同學喜歡運用個人喜好為標準來對問題加以評論,然這些片面回答都是不成熟不理智的思維模式,作為新時代青年,理應懂得任何事物都不止一面,全面分析問題的個個方面,運用判斷性思維來想問題,是歷史教學中思維模式的代表,也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思維模式。
高中的生活是艱苦乏味的,然歷史教學如果運用得當,就如一股古風帶著歷史的厚重感和期望感,教導學生不浮不燥,培養(yǎng)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熟練掌握運用歷史性思維為人處事,以此來適應社會生活。
歷史思維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對歷史事件進行客觀性分析,采用發(fā)展的、進步的、全面的眼光對問題進行深刻剖析并總結經驗,通過培養(yǎng)聯想力、獨立性思考、個性化教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的手段,達到運用這些理論結合實踐來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和解決問題。因此,歷史教學中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對人生發(fā)展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
[1]楊光浩.把藍天還給學生,放飛學生思維[M].考試周刊,2014(30).
[2]教育部.高中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人名出版社,2013.
楊麗(1975-),女,吉林四平人,大學本科,中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