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弘飛?。ㄟw安博物館 064400)
?
試論如何充分發(fā)揮縣級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以遷安博物館為例
馬弘飛(遷安博物館064400)
摘要:在免費開放的新形勢下,縣級博物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充分發(fā)揮縣級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使其更好為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是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以遷安博物館為例,從三個方面談如何有效開展宣教工作,助力縣級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
關鍵詞:縣級博物館;宣教工作;社會教育功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博物館事業(yè)進入快速發(fā)展的時期。隨著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特征的日益彰顯,縣級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作為我國博物館事業(yè)的基層館,數(shù)量的眾多加之本身的“本土性”特點,決定了縣級博物館必須從自身出發(fā),充分發(fā)揮出社會教育功能,進而更好為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
通過研讀相關資料,結合數(shù)年工作經驗,筆者認為,要充分發(fā)揮縣級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隨著博物館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宣教工作日益成為博物館的中心職能之一,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有賴于宣教日常工作的扎實有效開展。
1.實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講解形式
談起宣教工作,首要便是講解。講解服務質量直接影響博物館的窗口形象。除講解員自身素質要全方位提高,講解形式的多角度是提升宣教工作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遷安博物館在講解形式拓展上開辟了新思路。
遷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各時期出土文物非常豐富。加之市委市政府對文化工作的重視,遷安博物館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物館游客參觀量非常大,這對講解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
對團體參觀,我們根據(jù)不同年齡、文化層次觀眾采取因人施講原則:領導參觀一般采取簡明扼要的講解方式;未成年團體多用啟發(fā)引導的方式;對專家學者則采用傾聽交流式的方式。因人施講能準確把握觀眾心理,最大程度優(yōu)化講解服務。對散客參觀,我們實行定點講解制度。每天上午10點及下午3點,利用展廳廣播系統(tǒng)提示觀眾可享受定點講解服務,有效彌補散客自行參觀的不足。此外,我館堅持實施展廳值守制度,講解員定期在展廳內巡視,隨時解答觀眾參觀中遇到的任何問題。
遷安博物館實行多角度的講解方式,使講解員充分發(fā)揮出了文化使者的關鍵作用,促進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
2.采取豐富多樣的陳列展覽手段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語言”,地位十分重要。對縣級博物館來說,無論基本陳列還是臨時展覽,都要突出地方特色,使觀眾有一種親切感。
為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宣傳陣地作用,遷安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對博物館基本陳列實施改造更新項目。為做好此次改陳工作,我館多次邀請專家商討展陳設計方案,并向社會公開招標施工方。改陳后的遷安博物館定位為以歷史為重頭的綜合性博物館,設有歷史文物廳、古象化石廳、民俗風情廳、歷史人物廳、軒轅黃帝廳等7個常設展廳及一個臨時展廳。我館打破“展板+展柜”的傳統(tǒng)展示手法,以文物為主體,運用先進的數(shù)字化技術、生動的場景再現(xiàn)、有趣的互動展區(qū)等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突出展覽趣味性、知識性和參與性,給觀眾耳目一新的參觀感受。
我館十分重視臨時展覽的作用,堅持定期更新展覽。先后舉辦《迎“三?八民間巧手工藝作品展》《全市中小學科技教育成果展》《反瀆職侵權犯罪警示教育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專題展》等臨時展覽。豐富的展覽內容、不斷更新的展覽主題吸引觀眾多次走進博物館,成為打破基本陳列無新意的制勝法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宣教工作不能囿于博物館日常工作,而要在此基礎上開拓創(chuàng)新,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作為河北省首家縣級館,遷安博物館從1992年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建設“沒有圍墻的博物館”,不斷拓展宣教工作新形式。
1.積極開展下基層宣傳活動
我館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日”“5.18國際博物館日”等節(jié)日開展宣傳活動。在館內通過LED顯示屏播放宣傳標語,并向觀眾發(fā)放文物保護資料等。同時我們也走進社區(qū)及鄉(xiāng)鎮(zhèn)基層,通過懸掛標語、擺放展板、發(fā)放資料、開展文化講座等方式開展宣傳活動,讓特殊節(jié)日更深入人心。
除了特殊節(jié)日,我館平時也不定期開展下基層活動。多次走進華北理工大學遷安學院,針對大學生群體開展講座、流動展覽等活動。文化講座吸引眾多學生聆聽,容納300多人的報告廳幾乎場場爆滿。講座過后的“我問你答”環(huán)節(jié),更是吸引同學們踴躍參與,精彩紛呈。除大學校園外,我們還走進明珠社區(qū)、安順社區(qū)、東方巨人教育培訓學校、第六實驗小學以及遷安野雞坨軍事基地駐遷某部隊等地開展形式各異的送文化下基層活動,都取得了預期效果。
2.全力做好志愿者工作
隨著參觀量的不斷增加,我館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發(fā)展的新機制。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我館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組建博物館志愿者隊伍,有效緩解了參觀高峰期的接待壓力。
截至目前,遷安博物館志愿者隊伍已近50人,涉及大學生、中小學生、文化愛好者等群體。為幫助志愿者順利開展工作,我館定期對他們進行業(yè)務素質與技能培訓。志愿者已成為我館宣教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3.定期開辦道德文化講堂
我館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陣地作用,與遷安傳統(tǒng)文化協(xié)會長期合作,每年在館內舉辦各種活動。其中“孝親尊師,知恩感恩”弟子規(guī)夏令營系列活動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顒油ㄟ^真誠對話父母、為父母洗一次腳、了解歷史文化等環(huán)節(jié)的開展,為觀眾講述為人處世之道、孝老愛親美德等,取得了良好效果。道德文化講堂的開辦使得博物館掙脫了“參觀”這個單一功能的桎梏,成為引領百姓提升道德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平臺。
宣教工作作為“名片”,反映著博物館整體服務水平。遷安博物館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通過多種渠道努力打響自己的“名片”,提升社會認知度。
1.提升媒體關注度
截至目前,我館已協(xié)助香港《探索大世界》欄目拍攝古象化石展廳宣傳資料、與唐山電視臺國防教育頻道合作完成《談天說地》欄目、與遷安廣播電臺合作錄制《多彩遷安》多期特別節(jié)目。這些節(jié)目的播出使遷安博物館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展現(xiàn)給觀眾,喚起了更多人來館參觀的意愿。除此之外,我館也與中國青年網、《北京日報》、《河北文物》、遷安時訊等媒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及時報道館內動態(tài),擴大博物館知名度。
2.利用網站宣傳
開展網絡宣傳是打造博物館“新名片”的一項重要舉措。遷安博物館網站于2012年正式上線。網站包含博物館簡介、館內動態(tài)、重點文物、陳列展覽、學術研究、觀眾留言等板塊,有專人負責更新和維護網站。觀眾通過網站可以快速了解我館基本情況和工作動態(tài),工作人員也可通過留言模塊及時了解觀眾意見和需求,調整工作思路,提高服務質量。
綜上所述,宣教工作的有效開展是縣級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充分實現(xiàn)的基石。宣教工作者應善于思考、找準思路,在工作中不斷探索、潛心研究,為縣級博物館能夠充分發(fā)揮社會宣教功能貢獻自己應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