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丨劉毓慶
?
“五經(jīng)”與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中)
山西丨劉毓慶
摘 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民族基本內核的價值觀,它們已滲入中國人的血脈,代代相傳,形成了一條文化的長河?!拔褰?jīng)”是中國最古老的五部典籍,從秦漢到明清,它始終是中國文化大廈的支柱。本文意在從“傳統(tǒng)價值觀”層面,來梳理“五經(jīng)”的當代價值和意義,找回那些在時間的河流中被人們淡化甚至遺忘的價值體系,讓它們重新回到當代人的精神視野,構建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價值觀 “五經(jīng)” 精神家園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有諸多的憂慮。因為近百年來,中國人是顛覆這個經(jīng)學體系的。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經(jīng)典,在西方國家大學校園里,都有講授經(jīng)典的課程或場所,他們設立《圣經(jīng)》課,還辦著神學院。比如,在西方很多國家,學醫(yī)者必先學《圣經(jīng)》?!妒ソ?jīng)》就是他們的“不刊之鴻論”,他們應當恪守的道德觀念、價值尺度、行為原則等都在其中。而我們中國,近百年來文化史上最巨大的“事業(yè)”,就是顛覆以經(jīng)學為主體的價值體系。但我們很少有人能想一下:這種經(jīng)典文化體系對于中國到底有什么意義?為什么它能存在數(shù)千年?假如中國沒有這個經(jīng)典文化體系會怎樣?
談到經(jīng)學體系,不能不談到一個人,這就是孔子。因為經(jīng)典文化體系是孔子建立的。那么,孔子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建立這個經(jīng)典文化體系的?他為什么要建立這個體系?《白虎通·五經(jīng)》說:“孔子所以定五經(jīng)者何?以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凌遲,禮義廢壞,強陵(凌)弱,眾暴寡,天子不敢誅,方伯不敢伐,閔(憫)道德之不行,故周流應聘,冀行其圣德。自衛(wèi)反魯,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經(jīng)以行其道?!边@個分析過于簡略,我們還需要從根本上認識經(jīng)典文化體系的性質。
我們要知道,這個經(jīng)典文化體系,是華夏民族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發(fā)展,達到高峰而產(chǎn)生的一種代表人類文明最高形態(tài)的文化體系。這個文化體系,史稱之為“禮樂文明”。孔子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逼渌鶑牡木褪嵌Y樂文明制度。這種代表人類最高文明成果的禮樂文明制度,到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遇到了危機,這與我們20世紀中國文化遇到的危機很相似,同樣都是千古文脈面臨中斷。破壞和顛覆這種文化的力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來自四夷少數(shù)民族野蠻力量的沖擊??鬃釉谄浯笾洞呵铩芬粫?,曾以驚懼之筆記錄了“春秋四夷交侵史”。如:隱公元年,北戎侵鄭;桓公六年,北戎伐齊;莊公二十四年,戎侵曹;莊公三十二年,狄伐邢;閔公二年,狄入衛(wèi);僖公八年,狄伐晉;僖公十年,滅溫,溫子奔衛(wèi);僖公十三年,狄侵衛(wèi);僖公十四年,狄侵鄭;僖公十八年,邢人、狄人伐衛(wèi);僖公二十一年,狄侵衛(wèi);僖公二十四年,狄伐鄭;僖公三十年,狄侵齊;僖公三十一年,圍衛(wèi),衛(wèi)遷于帝丘;僖公三十三年,狄侵齊;文公四年,狄侵齊;文公七年,狄侵魯西鄙;文公九年,狄侵齊;文公十年,狄侵宋;文公十一年,狄侵齊;文公十三年,狄侵衛(wèi);宣公三年,赤狄侵齊;宣公四年,赤狄侵齊;成公九年,秦人、白狄伐晉等。類似的記載也頻見于《左傳》,由此可見當時四夷侵擾的情景。故《公羊傳·僖公四年》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睍x朝江統(tǒng)的《徙戎論》也說:“春秋時,義渠、大荔居秦晉之域,陸渾、陰戎處伊洛之間,鄋瞞之屬害及濟東,侵入齊宋,陵虐邢衛(wèi)。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線?!蔽覀儸F(xiàn)在讀《左傳》的時候,會看到《左傳》中不合傳統(tǒng)婚姻規(guī)范的事情不斷出現(xiàn),于是就有人得出結論,說《左傳》就是一部“淫史”。而且根據(jù)《左傳》來推測《詩經(jīng)》,認為《詩經(jīng)》也是這樣的,是一部“淫詩”,認為那個時代中原人的文明水平就是那樣。其實不然。因為《左傳》那個時代,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被帶入了中原,破壞了幾千年文明積累形成的風尚,因而收繼婚姻與母系婚俗等古老原始的婚姻現(xiàn)象都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顧德融、朱順龍所著的《春秋史》就認為,春秋婚俗中出現(xiàn)的性關系的自由狀態(tài),與非華夏族進入中原帶來的原始風俗有關。
第二個方面是華夏集團內部的禮崩樂壞。春秋時期的中原諸國,本當是華夏文明成果的繼承者,然而隨著周天子的失統(tǒng),原先維系社會秩序的禮樂制度開始崩潰,文王、周公所倡導的以道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失去了其權威性。居于社會主導地位的貴族們更看重的是實際利益,所追求的是更高一級的享受。因此僭越行為無處不在。衛(wèi)州吁弒其君完,宋人弒其君杵臼,趙穿弒其君夷皋,楚世子商臣弒其父頵,蔡太子般弒其父固……臣弒君、子弒父的非人道行為頻頻發(fā)生。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說:“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濒敿臼媳緸榇蠓?,卻以天子的派頭,八佾舞于庭;《雍》本是天子撤祭用的樂,而魯仲孫、叔孫、季孫三家都在搶著用;屏風本是國君府上才有的建置,現(xiàn)在大夫家如管仲家也有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為當時最普遍的現(xiàn)象。這一切的越規(guī)行為,都是對傳統(tǒng)禮樂文明的破壞性沖擊。
如何才能挽救這種文明?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建立經(jīng)典體系。正是為了挽救千古文明成果于不墜,孔子下了大決心來整理經(jīng)典,編訂五經(jīng)。就我們今天的觀念來說,孔子不過是整理了五部古籍,它就相當于我們今天選編了五部古詩文集,你拿著這個評職稱的話,連個副教授都評不上。我們現(xiàn)在在電腦上操作,整理十幾萬字的文字都不算回事。但是在孔子的時代,他是用竹簡的,一根竹簡約二尺四寸長,上寫二十四五個字。把“五經(jīng)”整理出來,需要多少根竹簡?“古詩三千余篇”,光這三千余篇詩需多少根竹簡?想想這種繁重的勞動,這消耗的人力、物力是多么巨大,可能竹簡堆起來,一個十幾平方米的房子里也裝不下。沒有人給孔子稿費,沒有國家支持,用我們今天一些人的觀念看,這是勞民傷財?shù)氖拢瑳]有任何經(jīng)濟效益,是萬萬不能干的。可是孔子,一位一生受盡顛簸之苦的老人,垂暮之年卻要啟動如此巨大的工程,原因就在于他有一個巨大的信念,就是“保護命脈,承傳文明”!他要把積累千年的華夏文明傳下去。而要承傳華夏文明,最好的載體就是這些經(jīng)典。只要這些經(jīng)典還存在,這種文明就會延續(xù)下去。
孔子整理古籍、建立這個經(jīng)典文化體系,等于樹起了一座其高無比、照耀千古的燈塔,這燈塔照亮了中華民族的心靈之路。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薄叭瞬粚W仲尼,萬古如長夜。”反映了古人對孔子立德大功的認識。也正是因為有孔子,有孔子建立的這個經(jīng)典文化體系,才使中華民族歷經(jīng)劫難而不衰。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現(xiàn)在文明能夠傳下來的,只有中國。為什么中國文明能夠傳下來,而其他古國的文明就不能傳下來呢?一些人分析其中的原因,認為是中國文明比別的國家的文明更為優(yōu)秀,其實不是。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孔子建立的這個經(jīng)典文化系統(tǒng),正是這個文化系統(tǒng)保證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存在。一方面,四夷入主中原,必須首先接受“五經(jīng)”文化體系,才能為漢族所接受;另一方面,“五經(jīng)”文化體系,不斷同化入主中原的民族,使之融入漢族大家庭。
具體來說,因為孔子這個文化系統(tǒng),到漢代時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國家意識形態(tài),為全民族所接受。不管是哪個民族的人進入中原,要統(tǒng)治這塊土地,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得接受這個文化,接受這個經(jīng)典體系。你只有接受這個經(jīng)典體系,這個民族的人才能接受你。所以,早期的鮮卑族統(tǒng)一北方,就學習漢語、學習中國經(jīng)典,還要建明堂,山西大同明堂遺址的發(fā)掘就是證據(jù)之一。甚至他們把姓氏都改為漢姓。元朝人來了,拿“五經(jīng)”“四書”作為選拔人才的教科書;滿族人入關,也得接受“五經(jīng)”,結果接受得自己的文化消失了。這就是元朝郝經(jīng)所說的,“能行中國之道,則為中國之主也”。所謂“中國之道”,就是堯舜禹湯之“道”,就是“五經(jīng)”之“道”。你能行這個“道”,華夏民族就接受你;反之,就不接受你。正因為如此,雖然漢族政權一個接一個地滅亡了,被強悍的少數(shù)民族征服了,但是,漢族不但是沒有被滅,反而越來越強大,人口越來越多。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命脈沒有斷。很多少數(shù)民族進入內地建立政權以后,便要學習漢語,學習漢文化知識,他們把自己身上原有的東西逐漸消除掉了,而自己就像冰塊一樣,融化到了漢族之中,所以漢族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比如說,從漢武帝到唐肅宗,中間七八百年的時間,我們從歷史書上看到的人口遷徙,從北部遷到內地的人口,大約在六百萬左右。如果把幾百年的人口繁殖算到里頭的話,可以說更是不計其數(shù)。但是到唐代貞觀十三年統(tǒng)計人口的時候,全國才一千二百萬。融合,再經(jīng)歷戰(zhàn)爭、死亡,這剩余的一千二百萬,有多少人是純粹的漢人?顯然很少。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稱呼,比如哥哥、姐姐,其實都是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它們之所以成為一種漢族普遍的稱呼,就是民族融合帶進來的。甚至我們今天的很多姓,表面上是漢姓,其實不是。比如史姓、康姓、何姓、車姓,很多都是西域來的。車姓人,就是《西游記》里記載的西域車遲國的后人。當然在文獻中,他們的很多后人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少數(shù)民族血統(tǒng),于是在中原文獻里找到一個先秦車姓人延續(xù)起來,其實他們和那個“車”很多時候是沒有關系的。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漢族是一個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統(tǒng)概念。
我們從這個意義上看,沒有孔子建立的“五經(jīng)”文化體系,就沒有今天的中華民族??鬃雍汀拔褰?jīng)”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同時,對這個問題,我們也不會用簡單的辦法去處理了?,F(xiàn)在有些人,甚至有些學者發(fā)表宏論,說一百個孔子也不如一個章子怡,不如一個姚明。為什么呢?因為美國人是因為姚明才知道中國的,是知道章子怡才知道中國的,等等。但是從文化史上看,從延續(xù)中華民族命脈上看,孔子的偉大功績有誰能比?“五經(jīng)”的意義有哪一部經(jīng)典能比?
作 者: 劉毓慶,山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山西省古典文學學會會長、中國詩經(jīng)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辭賦學會、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
編 輯:張勇耀 mzxs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