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丹
抗生素對預防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臨床效果
沈海丹
目的探討外科手術患者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對手術切口感染的影響。方法160例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分析其在使用不同時間、不同方式的抗生素情況下,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情況。結果Ⅰ類切口感染率與Ⅲ類切口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Ⅲ類切口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高于Ⅰ類切口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術后組中出現(xiàn)6例切口感染,術中組未出現(xiàn)切口感染,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外科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使用抗生素,較術前、術后使用,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同時能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抗生素;外科手術;切口感染
在外科手術中,手術切口出現(xiàn)感染是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率極高[1]。本實驗通過回顧性分析在術前、術中及術后不同時間使用抗生素情況下,切口發(fā)生感染的幾率,并針對不同切口類型,觀察其切口發(fā)生感染的區(qū)別。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160例在本院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肺、腎病與糖尿病等疾病。其中男82例,女78例,年齡25~ 78歲,平均年齡(48.0±10.0)歲,所有患者既往均未出現(xiàn)抗感染類藥物使用過敏現(xiàn)象,術前體溫≤37℃,術前3 d內未使用抗感染類藥物。其中,腹部手術患者43例,外傷患者46例,惡性腫瘤患者21例,頭頸部手術患者25例,胸部手術患者25例。手術切口類型:86例為Ⅰ類切口,即清潔傷口,52例為Ⅱ類切口,22例為Ⅲ類切口。根據抗生素使用時間分為術前、術后組及術中組,各80例。
1.2 抗生素的選擇及使用 根據患者病情相應選擇頭孢唑啉鈉、慶大霉素、氨芐霉素、硝基咪唑類及頭孢哌酮。分別于術前、術后及術中使用抗生素,具體使用方法為:術前、術后組:患者于術前1~2 d使用抗生素,1次/d,術后繼續(xù)應用3~5 d,1次/d;術中組:患者原則上僅在手術前30min~1 h使用抗生素,對于手術時間>3 h的患者可酌情加用1次抗生素??股氐氖褂梅椒▽⒖股丶尤?.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
1.3 觀察指標 切口感染:根據國家衛(wèi)計委診斷標準,即一旦手術切口處出現(xiàn)紅、腫、熱、痛等,筋膜組織以上出現(xiàn)膿性滲出物,或拆線后局部發(fā)生膿液滲出,細菌培養(yǎng)出現(xiàn)陽性,均認定為切口感染;記錄術后平均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切口感染情況、住院時間對比 Ⅰ類切口感染率與Ⅲ類切口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Ⅲ類切口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明顯高于Ⅰ類切口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切口感染對比 術前、術后組中出現(xiàn)6例切口感染,術中組未出現(xiàn)切口感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患者切口感染及住院時間比較[n(%),±s]
注:與Ⅰ類切口比較,aP<0.05
切口類型 例數 切口感染 平均住院時間(d)Ⅰ類 86 0 5.64±3.11Ⅱ類 52 3(5.77) 8.41±2.93aⅢ類 22 3(13.6)a 9.38±5.22a
國內外研究均表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中十分常見的并發(fā)癥,感染一旦發(fā)生將明顯延長患者手術愈合時間,不但加重患者的痛苦,也給其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因此,預防手術切口感染對改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極其重要[2,3]。如果術后使用抗生素不及時,常常會引發(fā)細菌侵犯患者組織內部,細菌大量繁殖,此時再使用抗生素,往往不能達到很好的預防切口感染效果。對于不同類型的手術切口,對抗生素的應用也是各不相同。有研究報道[4],不同類型的手術切口,由于出現(xiàn)感染的風險和切口愈合的難易程度不同,抗生素的預防性應用會顯著影響患者的住院時間。進一步研究指出,對于Ⅰ類切口,臨床上并不嚴格要求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然而,對于Ⅱ、Ⅲ類手術切口,一般都主張預防性使用抗生素,Ⅱ類切口一般推薦使用抗生素,Ⅲ類切口則為被嚴格要求使用[5]。
本實驗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經外科手術治療的160例患者,研究其在使用不同時間、不同方式抗生素情況下,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Ⅰ類切口感染率與Ⅲ類切口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Ⅲ類切口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要明顯長于Ⅰ類切口患者(P<0.05),說明切口類型是影響患者住院時間長短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相一致,即與Ⅰ類切口相比,Ⅱ、Ⅲ類手術切口更易發(fā)生感染,且住院時間明顯延長,因此對于這兩類切口,一般都主張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術前、術后組與術中組切口感染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術中使用抗生素能明顯降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本實驗對外科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嚴格按照切口類型選用合適的抗生素,并在術中使用抗生素,較術前術后使用,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同時能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改善患者預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1]王太敏.抗生素在普外科手術中預防切口感染的臨床觀察.海峽藥學,2011,23(10):154-155.
[2]王諄.抗生素在普外科手術中預防切口感染的臨床應用.當代醫(yī)學,2012,18(24):142.
[3]修成浩,修乘波.抗生素在普外科手術中預防切口感染的臨床療效分析.求醫(yī)問藥,2012,10(5):657.
[4]董愛蓮.抗生素預防外科手術切口感染中的臨床價值.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2):168-169.
[5]謝上瑜.抗生素在普外科手術中預防切口感染的臨床.藥學與臨床,2015,9(5):1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133
2015-12-08]
523750 東莞市黃江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