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幼童留美在1872年因洋務運動的時代契機、容閎的積極奔走、清政府一度支持以及美國積極協(xié)助等因素而興起。至1881年7月由于缺乏清政府持久支持、自身社會基礎薄弱、為中學與西學碰撞所困擾、管理人員間矛盾以及美國排華風潮沖擊等因素而終止。盡管其持續(xù)時間短暫,卻在晚清歷史進程上寫下了濃重一筆。該事件不僅推動了晚清教育的近代轉(zhuǎn)型,為晚清培養(yǎng)了一批新式人才,也促進了晚清外交、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幼童留美;留美幼童;起訖因由;歷史影響
中圖分類號:I0-03;K0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1398(2015)06-0150-10
19世紀60年代面對國內(nèi)外形勢的變化,清政府多次派人出國考察。1867年志剛、孫家毅等人從歐美考察回國后始倡出國留學之議,“留學第一人”容閎自1855年回國后也一直為官派留學積極奔走。1870年6月天津教案發(fā)生后容閎、丁日昌等人乘時向曾國藩提出了出洋留學建議,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隨后表示同意。1871年4月容閎、陳蘭彬受命初步擬定了幼童留美章程,同年8月16日曾國藩、李鴻章聯(lián)名向清政府上奏《選派幼童赴美肄業(yè)酌議章程折》,9月9日清政府正式批準曾、李所奏幼童留美計劃。1872年2月,曾、李再次上奏《挑選幼童及駐洋應辦事宜》,除對原擬幼童留美計劃加以補充外,提議以陳蘭彬、容閎為出洋肄業(yè)局正、副監(jiān)督常駐美國以管理幼童留美的日常事務,清政府旋即批準了該奏折。1872年8月11日起至1875年底,四批官派留美幼童共120人全部到達美國。
在美期間,留美幼童以二三人一組的方式分住在新英格蘭地區(qū)54個美國家庭中,其中康涅狄格州34家、麻州20家?!坝淄M入學校后,打棒球,玩足球,有時不惜用拳頭與挑戰(zhàn)者較量。很快,這些呼吸自由獨立空氣的幼童完全‘美化了?!盵1]面對幼童群體出現(xiàn)的西化現(xiàn)象,陳蘭彬、容閎時有沖突。1879年吳嘉善接任監(jiān)督后先招學生到肄業(yè)局訓話,1880年4月發(fā)布新《諭示》及新守則,要求幼童加強四書五經(jīng)方面的學習。而此時國內(nèi)部分勢力對幼童留美發(fā)起了攻擊,1880年12月17日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李士彬上奏指責幼童留美,要求召回幼童。1881年3月,迫于國內(nèi)壓力、幼童留美現(xiàn)狀以及中美關系的變化,陳蘭彬、吳嘉善聯(lián)名上奏請求終止幼童留美。面對幼童留美即將終止的嚴峻形勢,容閎等人采取了挽救措施,李鴻章采取逐漸撤還的策略。然總理衙門認為“與其逐漸撤還,莫若概行停止,較為直截”[2]。6月8日該衙門上呈《奏請
收稿日期:2015-10-27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WLH07)
作者簡介:李江偉(1985-),男,湖北應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元史研究。將出洋學生一律調(diào)回》奏折后即為清政府批準。6月28日總理衙門照會出洋肄業(yè)局令全體師生盡速返國。此時120名留美幼童已有2人完成大學學業(yè),60多人正在大學或職業(yè)學校學習,其余在中學就讀。同年8至9月,除留學期間因病去世、提前回國以及因故留美26人外,余下94名幼童分三批回國,幼童留美至此落幕。
一促使晚清幼童留美興起的諸多因素
關于晚清幼童留美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前人已有較多研究。目前探討幼童留美歷史情形的論著較多,重要的有勒法吉《中國幼童留美史》、石霓《觀念與悲?。和砬辶裘烙淄\分析》、王善中《近代中國首批留美幼童的成就及其意義》、茆詩珍《留美幼童對近代中國的歷史影響初析》、劉中國《清季留美幼童被撤歸國始末》、高宗魯《容閎與中國幼童留美》、黃漫遠《洋務時期派遣幼童赴美留學的貢獻及啟示》等。但這些研究成果從整體角度將以下三個問題放在一起進行探究的卻較少,即幼童留美為什么會在1872年興起?近10年后卻戛然而止?該事件除開官派留學先河外又有何深遠影響?要較好解答這三個問題并不容易,因為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不能僅停留于幼童留美相關史實考辨層面,還要從晚清社會形勢的角度加以思考以明了晚清幼童留美所處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故本文此節(jié)先就幼童留美在1872年得以興起的因素略加探討。關于該問題目前學界已有多種觀點,如有學者認為幼童留美是洋務運動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有學者強調(diào)容閎為幼童留美實現(xiàn)作出了顯著貢獻,也有人提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為幼童留美實行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也有人認為19世紀70年代中外關系改善是幼童留美得以實施的外交條件。無疑,這些觀點都論及了幼童留美興起的某一方面,但卻忽略了另一重要因素即清政府對該計劃的支持。筆者認為上述諸方面皆是晚清幼童留美興起的重要因素,正是它們共同作用才使幼童留美最終由設想變?yōu)楝F(xiàn)實。
其一、洋務運動興起是幼童留美實行的重要時代契機。1842年8月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俄等國家先后簽訂了《南京條約》《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國門從此大開,外患之勢日趨嚴重。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在國內(nèi)的統(tǒng)治地位面臨來自西方國家的嚴峻挑戰(zhàn)。面對此“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與“數(shù)千年來未有之強敵”[3],晚清士大夫階層為擺脫困境開始尋找出路。先是魏源《海國圖志》首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隨后由奕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主導的洋務運動在沿海地區(qū)興起。他們在學習西方先進軍事、工業(yè)、科學、生產(chǎn)技術(shù)的同時也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新式學校,大批雇用洋員、洋匠,引進西方科技書籍。這些舉措無疑為清政府培養(yǎng)了一批亟需的新式人才。然而,隨著洋務運動全面展開和19世紀70年代初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洋務派也日漸意識到原初采取的雇用洋人洋匠、在國內(nèi)學校培養(yǎng)外語、科技人才的辦法已難滿足洋務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需要。尤其“在許多至關重要原應由本國人從事的職位上,中國被迫任用外國人。假手于客卿,中國的權(quán)益易于被忽視或出賣。中國的要塞、軍艦、軍隊、海關,大部分都大權(quán)旁落”[4]。而要解決此時人才緊缺所致諸問題,除已采取“引進來”之法外,另一方案即實行“走出去”之路,主動派人前往西方強國學習。因此一些洋務人物始“伏思購買外國船炮,由外國派員前來教習……流弊原多,誠不若派員帶人分往外國學習之便”[5]33。而“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書,約計十余年,業(yè)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后可以漸圖自強”[5]153。通過選派幼童出國留學不僅可培養(yǎng)出一批掌握西方先進科技的新人才,還可滿足此時洋務事業(yè)發(fā)展、清政府鞏固統(tǒng)治地位和對外交往中維護本國利益的需要。幼童留美方案正適應了洋務運動發(fā)展的需要。正是此時代機緣影響,該方案最終獲得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晚清重臣的支持。
其二、容閎積極奔走為幼童留美順利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幼童留美計劃的提出和實施與容閎多年的積極奔走密不可分?!叭绻f洋務運動是派遣留學生的產(chǎn)婆,那么容閎起到了助產(chǎn)的作用。”[6]25容閎(1828-1912),字達萌,號純甫,廣東香山人。1841年進入澳門傳教士布朗創(chuàng)辦的教會學校學習,1846年9月隨布朗到美國。1850年考入美國耶魯大學,以半工半讀方式成為第一位獲得外國正式學位的中國人。大學畢業(yè)時他希望“予之一身即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后事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shù),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4]23。而留學教育“是予視為最大事業(yè),亦報國之唯一政策”[4]91。自1855年學成回國后,容閎雖從事過多種職業(yè)卻從未放棄留學教育設想且一直為之積極奔走。1863年曾國藩派容閎到美國采購江南制造總局所需機器,容閎因辦事得力遂獲曾國藩好感,為此后向曾提出留學建議創(chuàng)造了條件。1868年容閎謁見江蘇巡撫丁日昌時提出推行新教育的建議,很快得到丁日昌賞識。丁日昌隨后在給清廷的“條陳四則”中即載入了容閎提出的留學設想,即“政府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以為國家儲蓄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以選定120名學額,以試行之。此120人中,又分四批,按年派遞,每年派送30人,留學期限定為15年,學生年齡須以12歲至14歲為度”[7]185。
1870年6月天津教案發(fā)生后清政府派曾國藩、丁日昌等前往處理。此時容閎因任翻譯便轉(zhuǎn)請丁日昌向曾國藩提出幼童留美建議,經(jīng)過慎重考慮曾國藩等人同意容閎的提議。1871年4月容閎、陳蘭彬初步擬定幼童留美學習章程,1871年9月經(jīng)曾國藩、李鴻章會奏后,清政府批準幼童留美計劃。容閎因諳于西事又精通英語被清政府任命為留美事務所副監(jiān)督參與幼童在美期間日常事務管理。1872年8月第一批30名幼童啟程赴美,容閎“乃喜而不寐,竟夜開眼如夜鷹,覺此身飄然如凌云步虛”[4]90。1874年經(jīng)清政府批準,容閎在哈特福特林街主持建造留美肄業(yè)局永久辦公地。該辦公樓前后共耗資七萬五千美元,可容納監(jiān)督、教員、學生等75人同住,有效地解決了當時留美人員在美辦公及住房的燃眉之急。從幼童留美形成過程來看,容閎的積極呼吁與奔走最終贏得了曾國藩、李鴻章等重臣支持。就幼童留美實施階段而言,也因為他在幼童留美期間前后操持,該計劃不僅在美得以順利實施且持續(xù)了近十年之久。誠如一些論者所言“無容閎,雖不能一定說中國無留學生,即有也不會如斯之早,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許是另一個樣子”[8]。
其三、晚清幼童留美也曾獲得清政府的一度支持。幼童留美計劃的批準與實施也離不開清政府的一度支持。盡管自19世紀中葉起,清政府內(nèi)憂外患接踵而至,如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阿古柏入侵新疆等,但此時各省督撫還沒有發(fā)展到自據(jù)一方而不聽號令的地步,清政府在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后仍能掌控全國局面。即使如曾國藩、李鴻章等重臣在國內(nèi)政局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在清政府大政決策方面他們也難以施加直接影響,尤其是此時清政府中掌控朝政的仍有兩宮皇太后、恭親王奕沂等滿族權(quán)貴。幼童留美作為此時中外交往之事,沒有清政府的批準和支持能行?清政府如不支持也可以將此奏議擱置一邊,1868年江蘇巡撫丁日昌所上論及派人留學的條陳被清政府擱置即是此前最明顯的實例。故從19世紀70年代初的國內(nèi)政局而言,清政府的態(tài)度也是幼童留美實施的一大重要因素。而從中外關系的角度來看,幼童留美計劃畢竟是與西方國家交往且為時人矚目的大事件,牽涉到清政府與美國的外交關系問題,自然需要清政府出面與美國進行交涉。如果沒有清政府的批準與支持,該計劃作為官派留學之舉自然無法實施。
具體來說,清政府對幼童留美的支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是清政府批準曾、李等人制定的留學方案。關于幼童留美學生的選派標準、留學生的學習任務、留學生如何管理以及回國后的安排等問題,該留學方案作了比較全面的安排。盡管有些具體規(guī)定因保守而不盡科學合理,但也正是這些嚴密安排與具體要求為幼童留美的順利實施發(fā)揮了重要保障作用。如1871年9月清政府據(jù)此下令成立“總理幼童出洋肄業(yè)滬局”并任命陳蘭彬、容閎為正副監(jiān)督,為幼童留美實施作好人事方準備。在留美幼童派遣方面,清政府規(guī)定“訪選各省聰穎幼童,每年30名,四年共120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國留學業(yè)15年后按年分批回國。計回華之日,各幼童不過三十上下,年方力強,正可及時報效”[9]86。二是清政府為幼童留美提供了有力的財政支持。批準幼童留美計劃后清政府即“準于江海關洋稅項上指撥”[9]90?!懊磕晁杞?jīng)費,亦由陳蘭彬等核開清單,交江海關道署存照” [10]7331-7335,以政府海關稅收的一部分作為幼童留美的日常經(jīng)費。在經(jīng)費具體使用方面清政府也有相應規(guī)定。如正副監(jiān)督月銀、幼童月銀以及翻譯月銀數(shù)額等,并要求留洋肄業(yè)局“倘正款有余,仍涓滴歸公”,如費用不足則報告政府以予補充。同時也預算留洋肄業(yè)局的財政支出即每年庫平銀6萬兩,以20年計總共約120萬兩。1874年后因留學費用的逐年增加,清政府準許在原撥款基礎上從江海關洋稅內(nèi)再撥銀28萬9千兩以供留洋肄業(yè)局使用,從而使幼童留美的經(jīng)費得到了比較充足的保證。而上述款項的撥付基本上皆由清政府相關部門負責辦理。因為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海關稅收基本上由洋人負責管理,地方督撫難以直接過問。這也就是說正是清政府所提供的資金支持,幼童留美方持續(xù)了近10年之久。
其四、美國方面的協(xié)助為幼童留美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作了較大調(diào)整。1861年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負責中央政府層面的外交事務,在沿海地區(qū)設立由地方督撫兼任的通商大臣以處理各地涉外事務。尤其是英法美等國公使進駐北京后,清政府與西方國家在政治、經(jīng)濟以及外交方面的往來更加密切。而經(jīng)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及太平天國運動后,英、法、美等國也認識到只有支持清政府在全中國的統(tǒng)治才能切實維護和擴大自己在華的政治、經(jīng)濟勢力。在英國倡議下西方列強采取了“合作政策”,在外交方面與清政府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中外和好”的局面。這時中外關系的改善無疑為幼童留美的實行提供了有利的外交環(huán)境。試想如清政府繼續(xù)與英、法、美等國處于敵對狀態(tài),幼童留美作為官派留學能有可能嗎?而此時蒲安臣作為清政府代表出訪歐美各國之行無疑又為幼童留美提供了重要的外交機遇。1867年11月清政府委派美國前駐華公使蒲安臣作為全權(quán)代表率領中國外交使團赴有約各國辦理交涉事務。1869年7月蒲安臣代表清政府與美國政府在華盛頓簽訂了《中美續(xù)增條約》即《蒲安臣條約》,其中第七條規(guī)定“嗣后中國人欲入美國大小官學學習各等文藝,須照相等最優(yōu)國之人民一體優(yōu)待”[11]。該條規(guī)定為清政府此后向美國派遣留學生提供了條約依據(jù)。而相比其他西方國家,當時美國對清政府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也顯得比較熱情,盡力為清政府幼童留美計劃提供便利。如美國新任駐華公使樓裴迪就勸說清政府履行留學條款,答應如清政府派人赴美留學,美國政府會妥為照料。美國部分輪船公司得知此事后也表示愿意免費運送幼童赴美。盡管美國此時大力協(xié)助或許有其他企圖,但中美之間的友好關系無疑為幼童留美的順利展開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外部環(huán)境。相反,如果沒有美國方面的積極協(xié)助,幼童留學的目標國不會是美國。
二迫使晚清幼童留美半途夭折的多重原因
19世紀70年代初中、日官派留學幾乎同時興起,10年后官派留學在日本社會形成一股浪潮,晚清幼童留美卻半途而止,二者結(jié)局迥然不同。日本興盛原因在此不作多說,而幼童留美的半道夭折到底是當時那些因素所致卻值得后人深思。筆者認為下述幾方面因素的存在,最終導致了幼童留美半途而止的結(jié)局。
其一、晚清幼童留美缺乏清政府的持久支持。幼童留美的實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洋務派支持和清政府的權(quán)宜之選。誠如李鴻章所言“挑選幼童赴美肄業(yè),以求洋人擅長之技,而為中國自強之圖”[12]4,清政府派遣幼童留美的主要目的即借出洋留學培養(yǎng)一批在“中學”主導下為洋務運動服務的新式科技、外交人才,以加強其國內(nèi)統(tǒng)治。其最后夭折的一大因素即在于該計劃缺乏清政府持久有力的支持。早在該計劃實行之初即遭到國內(nèi)士大夫的強烈反對,他們“或謂天津、上海、福州等處,已設局仿造輪船、槍炮、軍火,京師設同文館,選滿漢子弟,延西人教授,又上海開廣方言館,選文童肄業(yè),似中國已有基緒,無須遠涉重洋”[12]868,只需“在中國假蒙養(yǎng)書院,煩費少而多成材”。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等為使幼童留美順利實行便采取了一種策略,即丁日昌所論“時政府又甚守舊,以個人身當其沖,恐不足以抵抗反動力,或竟事敗垂成。故欲利用陳之翰林資格,得舊學派人共事,可以稍殺阻力”[7]187。依此安排出洋肄業(yè)局正監(jiān)督先后由陳蘭彬、區(qū)諤良、容增祥和吳嘉善擔任,容閎任副監(jiān)督。盡管在奕訴、曾國藩等人支持下該計劃得以順利實施,但清政府中像奕訴、曾國藩、李鴻章這樣有眼光的人物實在不多。1871年底第一批留美幼童還未成行時曾國藩已去世,繼起的李鴻章也在洋務與頑固勢力之間搖擺不定。因為缺乏穩(wěn)固、堅強的政治力量的支持,每當風吹草動之時幼童留美便要受到?jīng)_擊。1880年12月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李士彬上奏稱留美幼童荒疏學業(yè)、不務正業(yè)、流為異教,與其浪費錢財不如撤回,國內(nèi)保守派也乘機紛紛反對幼童留美。恰在此時洋務運動轉(zhuǎn)向求富方面,為了減少社會阻力也為了補充新式人才,李鴻章作了妥協(xié)并致信總理衙門希望留學生能分批撤回以便完成學業(yè)??偫硌瞄T了解李鴻章的態(tài)度后認為不如全部撤回為好,隨即上呈撤回留美幼童奏章。如果當時幼童留美在各種反對聲中能獲得清政府始終如一的支持,其中途終止的悲劇或許不會發(fā)生。
其二、幼童留美在當時中國國內(nèi)的社會基礎相當薄弱。幼童留美因開晚清官派留學先河而為世人矚目,然而,當時國內(nèi)社會各階層對幼童留美的了解極為有限。就前后四批120名留美幼童在國內(nèi)的地域分布而言,96%的幼童即來自文化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其中廣東84人,占70%,出自香山縣的就有40人,占333%;江蘇21人,占167%;安徽4人,占33%;福建2人,占17%;山東1人,占08%。留美幼童地區(qū)分布呈現(xiàn)出高度集中趨勢,所涉省份并不均衡。從此時國內(nèi)民眾的社會心理來看,大多數(shù)人認為“‘父母在,不遠游,是千年古訓;再則在一般中國人看來四書五經(jīng)就是學問,何必漂洋過海學‘蠻夷之術(shù)呢?更何況許多人對藍眼珠、黃頭發(fā)的西方人有很大的恐怖感,流言蜚語頗多,說什么西人把幼童們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接種到幼童們身上,當怪物展覽去賣錢,搞得人心惶惶”[13]87。即使在清政府負責留美幼童一切費用的前提下,當時人也多不愿將自己孩子送出國,如稍有錢的家庭即認為將自己孩子送出國是白“死”和冒險。受此種社會心理影響,留美幼童招選即使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招生、選拔也不順暢,原擬定名額遲遲不能招足。最后容閎親自回到家鄉(xiāng)南屏村作宣傳,1872年出發(fā)前又往香港“與英政府所設學校中,遴選少年聰明而與中西文有根底者數(shù)人,以足其數(shù)”[14]154 。而最后選取的一批幼童,他們的父母也只是接觸過外國人見過一些世面而已。如鄺榮光的父親在澳門金礦當工人,唐國安的父親年少時和容閎在香港同過學,此時正從事洋務事業(yè)。詹天佑則是在香港做工的鄰居極力向詹父開導并作保證后才成行。盡管幼童留美是政府官派留學行為,但留美幼童地域來源的狹窄、國內(nèi)民眾心理上的不理解以及面向社會招生的困難等多重表現(xiàn),反映出晚清幼童留美計劃在當時國內(nèi)的社會基礎是何等薄弱。
其三、幼童留美也為晚清“中學”與“西學”思潮相互碰撞所困繞。19世紀70、80年代的晚清社會,盡管洋務運動已經(jīng)興起,西方先進科學技術(shù)、思想文化觀念也有所傳播,但這些新變化正處于起始階段,在當時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以傳統(tǒng)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學”,它對人們思想文化觀念和日常行為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上奏該計劃時即認為該事是千古未有的大事,必須措置妥當,確保留美幼童在留學美國的同時也學習傳統(tǒng)的“中學”。因此早在幼童留美實施之前,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已在留學章程中為留美幼童的學習任務作了明確規(guī)定,即幼童“將來出洋后,肄習西學,仍兼中學,課以孝經(jīng)、小學、五經(jīng)以及國朝律例等書,每逢房、虛、昂、星等日,正副兩委員傳集各童宣講圣諭廣訓,示以尊君親上之義,庶不止囿于異學”[10]7331-7335。然而世事難料,在美期間留美幼童們在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對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也有較多接觸。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幼童對留學章程所規(guī)定的《四書》《五經(jīng)》以及儒家倫理道德教育漸漸喪失興趣,反而開始認可當時西方國家所主張的個人權(quán)力、自由、民主等觀念。同時在生活方式上他們也開始表現(xiàn)出“西化”傾向,不愿穿中式服裝,甚至還剪掉腦后的長辮子,一些受美國宗教文化影響的幼童也開始信奉基督教。留美幼童到美國后的這些“西化”表現(xiàn),首任監(jiān)督陳蘭彬即認為是離經(jīng)叛道,此后接任監(jiān)督的吳嘉善更認為“當從速解散留學事務所,撤回留美學生,能早日施行即國家早獲一日之?!盵15]。清政府得知留美幼童西化表現(xiàn)后除擔心留美幼童“誤入歧途”而荒廢“中學”外,也視剪發(fā)和加入基督教行為為對清王朝和祖先的背叛。在幼童留美期間,即反復要求肄業(yè)局官員對留美幼童進行嚴加管束,強化他們在“中學”方面的學習。
與此同時,國內(nèi)保守派在幼童留美之初即持反對意見。隨著留美時間日長,幼童留美暴露出的問題也漸多。當留美幼童在美國有“駭人聽聞”的言行時,他們或?qū)α裘烙淄袨榛蚓陀淄裘烙媱澾M行指責,甚至上奏清政府要求及早取消該計劃。即使是曾紀澤后來也認為“幼童未讀中國圣賢書,速令遠赴異域?qū)J挛鲗W,上之不過為美邦增添士民,下之為各埠洋行增添通事買辦之屬耳,于國家無大益……出洋局赴美者,其收效固不如同文館學生與福建船廠學生,上海機器學生收效多也”[16]。結(jié)果留美幼童的“西化”表現(xiàn)和容閎的西學主張與清政府以“中學”為主的指導方針和國內(nèi)多數(shù)保守派所抱持的傳統(tǒng)觀念發(fā)生了沖突,幼童留美期間出現(xiàn)了“中學”與“西學”思潮相互碰撞的局面。盡管當時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對幼童在美國的表現(xiàn)多持寬容態(tài)度,希望能如期完成該計劃,但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之下對留美幼童不利的社會輿論為該計劃蒙上了濃重陰影,李鴻章等人雖有心保全也難以長期抵制來自保守派以及國內(nèi)社會文化的多重壓力。誠如留美幼童撤回時《紐約時報》所評論的:“如果認為這些聰慧幼童,僅由工程、數(shù)學、科學的領域中已得到滿足,而他們對美國政治及社會影響會無動于衷,則將是不可思議之事!……中國不可能只學習我們的科技及工業(yè)物質(zhì)文明,而又想不帶回政治上改革的因素?!盵17]晚清幼童留美事業(yè)最終“被清王朝頑固守舊派和一切懼怕西學危及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人所葬送”[18]。
其四、駐美留學肄業(yè)局管理人員間的矛盾也對幼童留美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幼童留美是容閎畢生心血,他自然珍視這難得的官派留學機會。但當時清政府中不少人認為容閎“漢文未深,又不知大體,亦是一病”,“久居美國,居然洋人矣”[19],擔心他會違背清政府官派留學的初衷而將幼童引上西化的道路,故在肄業(yè)局人事安排方面清政府特意做了一番部署。因容閎早年在美國留學、熟悉美國國情而委任他為副監(jiān)督,負責留美幼童們在美安置、入學、上課等事務以打開在美留學局面。同時設正監(jiān)督一職,由“中學”較深的翰林官員出任,全權(quán)決定肄業(yè)局一切事宜以防容閎越權(quán)。1872年8月幼童成行時清政府即以翰林陳蘭彬為正監(jiān)督、容閎任副監(jiān)督負責管理出洋肄業(yè)局事務。對于這種安排,李鴻章認為“容純甫熟諳西事,才干較優(yōu),荔秋老成端謹,中學較深,欲使相濟為公也”[20]178?!叭绻扇蓍b單獨負責留美幼童一事,勿庸說守舊官僚通不過,即使其他洋務官僚也不會贊成,清廷更不會批準。”[21]然而,陳蘭彬為翰林出身思想比較保守,容閎在美國多年思想較開放,二人在留美幼童培養(yǎng)目標和日常管理方面多有不同。容閎主張幼童接受西方教育后借助西方文明改變中國。陳蘭彬代表清政府的要求,強調(diào)留美幼童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shù)的同時不能脫離傳統(tǒng)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尤其是在政治上要效忠清政府。結(jié)果二人在留美幼童日常管理方面時常沖突。后來繼陳蘭彬出任正監(jiān)督的區(qū)諤良、容增祥、吳嘉善等人也對留美幼童的西化現(xiàn)象和容閎的管理方式感到不滿,多次向清政府反映幼童在美國的“西化”表現(xiàn)。1879年6月李鴻章致駐美公使陳蘭彬的信中即指出當時肄業(yè)局管理人員間的矛盾,認為“若任事諸君再各存私見,未能認真撙節(jié)經(jīng)理,固負曾文正創(chuàng)辦之初衷,而鄙人與執(zhí)事亦必大干物議。是以前次瀕行時,再四諄托,期以善始圖終”[20]178。1879年3月,吳嘉善接任正監(jiān)督后采取新管理措施以約束幼童的行為和加強他們“中學”方面的學習。這些措施又引起容閎等人的不快和幼童們的不滿。1881年3月,吳嘉善、陳蘭彬聯(lián)名上奏清政府主張撤回全部幼童,容閎等人也采取了挽救措施,仍無濟于事。
其五、幼童留美也受到了19世紀晚期美國國內(nèi)排華風潮的沖擊。19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其社會、經(jīng)濟自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處于百廢待舉的狀態(tài)。特別是正在興起的西部開發(fā)活動,迫切需要大量勞動力。當時由多種途徑來到美國的華工,因勤苦耐勞、安分守紀且工資低于白種人而在美極受歡迎。美國政府在與清政府簽訂《蒲安臣條約》時在有關派遣留學生的規(guī)定外也為華工赴美開了綠燈,此后到美國謀生的華人激增。但好景不長,隨著1873年美國經(jīng)濟危機的爆發(fā),大批工廠倒閉、工人失業(yè),華工問題隨即成為當時美國政治中的敏感問題。不少美國種族主義者在舊金山等地掀起了排華運動?!?879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1880年美國卡羅拉多州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的排華風潮。是年,中美簽訂《北京續(xù)修條約》明定美國有權(quán)限制華人入境?!盵13]89此時派往美國的留美幼童基本上完成在美國中學的學業(yè),出于為國內(nèi)培養(yǎng)政治、軍事人才的考慮,容閎當時即根據(jù)中美雙方有關協(xié)議向美國國務院提出接收幼童進入美國陸海軍學校學習的要求。受當時排華風潮影響,美國政府不顧雙方協(xié)議,斷然拒絕了容閎的這一要求。容閎也承認“中國漸輕于美人,其由來也漸矣”,由此“即知留學事務所前途無望矣”[14]165-166。
三晚清幼童留美事業(yè)對近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盡管留美幼童歸國后在一段時期內(nèi)不受清政府倚重,但他們在舉步維艱的晚清近代化進程中仍然努力前行,將在美國學到的先進科學技術(shù)知識應用于國內(nèi),不僅促進了晚清郵電、礦冶、鐵路以及海軍事業(yè)的發(fā)展,也為晚清外交事業(yè)做出了他們自己的貢獻。在他們的影響下后輩們也紛紛負笈海外,形成了20世紀初年第二次留美高潮即由美國資助的庚款留美運動,為20世紀的中國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無疑,晚清幼童留美事業(yè)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留美幼童群體客觀上對19世紀80年代以后的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多方面的歷史影響。
其一、幼童留美在一定范圍內(nèi)促進了晚清中國教育體系的近代化轉(zhuǎn)型。晚清幼童留美的實行一舉突破了傳統(tǒng)科舉制度在中國的壟斷地位,打破了傳統(tǒng)儒學教育的藩籬。幼童留美不僅在教育內(nèi)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微觀層面為晚清教育注入新的血液,此后國內(nèi)各學堂開始接受分年排課、班級授課等西方教育方式,也促使晚清政府在進行教育改革時加大了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shù)的教學,使教育內(nèi)容和課程設置更多樣化、實用化,開啟了晚清教育的近代轉(zhuǎn)型。同時幼童留美也“為中國大規(guī)模派遣留學生積累了經(jīng)驗,它在留學專業(yè)選擇、派遣人員標準、經(jīng)費來源及使用、管理等方面都有可資借鑒的經(jīng)驗和教訓,為以后留學教育探索了道路”[22]。1877年清政府在派遣留歐學生時吸取了幼童留美的教訓:不僅留歐學生年齡多在二十歲左右,具有“中學”和英文方面的基礎知識;其留學目標也更加明確,學習年限也縮短到了6年,留學總?cè)藬?shù)也有所減少并按期選派,在專業(yè)選擇上也具有較強針對性。這些改進措施即成為此后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留歐成功的重要原因。自幼童留美后,無論是以官費還是自費形式出國留學的人數(shù)日益增多,傳統(tǒng)教育觀念在這股留學浪潮沖擊下也日趨走向瓦解。而留美幼童回國后也為晚清教育轉(zhuǎn)型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蔡紹基1904年出任北洋大學校長,1910年后又協(xié)助擴充北洋大學。梁敦彥也曾整頓北洋大學事務。唐國安就為清華學校的創(chuàng)辦做了諸多奠基工作。后來已是耄耊之年的容閎不禁感慨:“自中日、日俄兩次戰(zhàn)爭,中國學生陸續(xù)至美留學者,已達數(shù)百人。是1870年曾文正所植桃李,雖經(jīng)蹂躪,不啻閱25年而枯株復生也。”[23]幼童留美無疑是“中國現(xiàn)代化征程上一次遠航,是長期閉關自守的中國在教育、文化領域打開窗戶,走向世界救國圖強的一聲號角”[24]。
其二、幼童留美在為晚清政府培養(yǎng)新式人才的同時也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人才觀念的轉(zhuǎn)變。幼童留美在短期內(nèi)即為清政府培養(yǎng)了一批受過歐美教育的新型人才,這批幼童歸國后憑借他們在美國所學到的科學知識很快成為晚清各領域的骨干力量。在回國的94名幼童中,先后從事工礦、鐵路、電報業(yè)者有30人。其中工礦企業(yè)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局長3人。從事新式教育者5人,其中大學校長2人。從事外交、行政公務者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次長與公使2人,外交總長1人,內(nèi)閣總理1人。投身海軍建設者有20人,其中海軍將領16人。從事商業(yè)活動者7人。[25]除早逝或埋沒故里外,這些留美幼童大都在各自崗位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梁如浩、蔡紹基、唐紹儀、吳仲賢、林沛泉、周壽臣等人曾協(xié)助袁世凱辦理朝鮮事務,后在晚清內(nèi)政和外交方面獲得高位。[26]4梁誠在出使美國期間,經(jīng)過多次努力終使美國政府在1908年通過了以庚款培養(yǎng)赴美留學生的方案。薛有福、楊兆南、黃季良、鄺詠鐘、沈壽昌、陳金揆、黃祖蓮等人也參加了晚清海戰(zhàn),先后在中法、中日戰(zhàn)爭中壯烈犧牲。[26]5
19世紀70年代起的晚清中國,盡管國內(nèi)近代化事業(yè)方興未艾,但大多數(shù)士子仍然以參加科舉考試作為個人進身仕途的不二法門。此時留美幼童在個人事業(yè)和社會地位方面的迅速上升,不僅顯示了新式教育的優(yōu)越,也為傳統(tǒng)知識分子謀求自身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受此啟發(fā),不少士大夫、落第文人以及青年學生開始擺脫科舉制度的束縛,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西方,關注西方的科學技術(shù)、文化以及社會生活。國內(nèi)出國留學的人群也日益壯大,晚清社會的人才觀念也漸漸地發(fā)生變化。幼童返國時雖然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讀完了大學,但幼童中最短的已在美國學習六年,最長的達九年。他們受美式教育影響,回國后像當初容閎一樣也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讓后輩出國學習。據(jù)統(tǒng)計第一批幼童中有7人,第三批幼童中有5人曾將下一代送往國外學習。如第一批的蔡紹基先后遣兩子兩婿出國,梁敦彥也是遣兩子出國;詹天佑也是二子,鐘文耀則是三女一子。第三批梁如浩是四子一女,唐紹儀是三子二女等。這些幼童的后代學成后也大多回國服務,不僅有利于家族自身的發(fā)展,中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接力棒也傳遞到了他們手中。故幼童留美不僅為晚清培養(yǎng)了一批人才,受其影響的幼童們回國后還以自身作為推動了當時社會人才觀念的變化。
其三、留美幼童回國后在國際外交領域為近代中國外交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外交局面有了較大突破,但專業(yè)外交人才的缺乏卻成為對外交往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留美幼童回國后因其留美背景,成為清政府外交人才的重要來源。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1881年9月以后先后服務晚清外交界的留美幼童多達30余人。如曾任外交總長的唐紹儀、梁敦彥、梁如浩和蔡廷干,曾擔任駐外大使的梁誠、梁敦彥、劉玉麟等,曾任總領事或領事的歐陽賽、鐘文耀、黃仲良、陸永泉、吳仲賢、唐榮浩等。他們在國內(nèi)外事務磨煉中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jīng)驗,在晚清舉步維艱的外交局面下仍能恪盡職守,為維護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quán)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這些外交貢獻主要有:一是反對西方列強分裂圖謀,維護國家領土主權(quán)完整。1904-1906年中英西藏問題談判,唐紹儀以中方全權(quán)大臣的身份始終堅持原則,經(jīng)過努力雙方最終在1906年4月27日正式簽訂了《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盡管該條約許可了英國在西藏獲得的許多特權(quán),卻肯定了中國對西藏所擁有的主權(quán),有力地改變了《拉薩條約》所造成的不利局面。1912年11月7日時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的梁如浩就俄蒙簽訂的《俄蒙協(xié)約》提出嚴重抗議并發(fā)表嚴正聲明,堅決不予承認。后因袁世凱妥協(xié)并撤換了梁如浩,最終在1915年6月簽訂《中俄蒙條約》。二即靈活運用外交策略,收回中國鐵路主權(quán)。1905年8月,通過駐美公使梁誠的努力,清政府與美國合興公司簽訂《收回奧漢鐵路美國合興公司售讓合同》,將合興公司的各項權(quán)益成功收回。1908年1月經(jīng)唐紹儀、梁敦彥等與德國德華銀行、英國匯豐銀行艱苦交涉,簽訂了《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合同》。根據(jù)該合同京鎮(zhèn)鐵路建造以及管理之權(quán)全歸清政府所有。在20世紀初西方國家大肆搶奪中國鐵路修筑權(quán)的情況下,梁誠、梁敦彥和唐紹儀等當年的留美幼童不畏艱難將失去的部分鐵路主權(quán)成功收回是十分難得的外交貢獻。三是維護海外華人利益,力爭合理議結(jié)教案。1912年因墨西哥革命而喪生的108名華僑的賠償問題,經(jīng)過吳仲賢努力后得到了較好解決,受害華僑獲得了310萬美金的賠償。歐陽謇就任領事后也為溫哥華華僑在暴動中所受傷害與加拿大政府交涉,終使華僑的損失得到了賠償。梁敦彥1906年處理王安之教案時,在對教案前因后果作了詳細調(diào)查后據(jù)理力爭拒絕了法國代表的種種無理要求。1905年的連州教案,梁誠經(jīng)過調(diào)查交涉后達成了賠償教會損失、嚴懲案犯的九款辦法。唐紹儀自1900年以后在山東先后處理了多起教案,尤其是與法國人有關的教案,涉及州縣30多個而累積多年,經(jīng)唐紹儀與法國人反復爭議最終了結(jié)全部教案。四是促成美國政府退還部分庚子賠款。20世紀初美國退回部分庚子賠款并非出于主動,它與當時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密切相關。在和美國討論退還庚子賠款時,梁誠積極尋找機會為中國挽回損失。其中退還部分庚款轉(zhuǎn)而選派優(yōu)秀青年赴美留學的建議即是梁誠首倡。隨后其又游說美國朝野而獲得了美國官方認可。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議案將庚子賠款中超出美國實際損失的部分退還中國,先后退還的庚款本利共約27920000美元。
其四、留美幼童歸國后以他們在多個領域的重要貢獻有力地推動了近代中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留美幼童回國后在國內(nèi)從事工礦、鐵路、電報業(yè)者多達30人。他們“在工廠、礦山、鐵路、航運、電報、電話、銀行、商店等部門擔任技術(shù)指導,直接傳播西方的先進技術(shù)”[6]78,有力地促進了晚清工礦、鐵路、電報以及教育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如詹天佑在20世紀初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梁如浩、鐘文耀、黃仲良、羅國瑞、沈嘉樹、林沛泉、唐致堯、吳煥榮、周傳諫等人因在晚清鐵路界任職而實際負責中國鐵路的運營。[27]當時清政府電報總局重要人員也多為留美幼童,其中程大業(yè)曾主持建立北京與外蒙古間的電報線,周萬鵬在1911年為全國電報局長,陶廷賡也服務電報業(yè)48年。他們以自身才智為晚清電報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吳仰曾、鄺榮光、陳榮貴、陸錫貴、唐國安、梁普照、鄺景揚等人回國后被清政府派往唐山路礦學堂學習,后來成為晚清第一批礦冶工程師,為近代中國工礦業(yè)的發(fā)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此外,從1909年1月1日起開始退還的美國庚款,因用于赴美留學教育而促成了第二次官派留美計劃。受益該計劃的很多留學生后來多成為20世紀中國科學界各學科的奠基人,如胡明復、姜立夫、江譯涵之于數(shù)學,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之于物理學,楊百先、侯德榜、莊長恭之于化學,茅以升、梁思成之于建筑學,竺可楨之于氣象學等。這些庚款留學生繼留美幼童之后為發(fā)展中國科技事業(yè)做出了他們的貢獻。幼童留美如同星星之火,不僅照亮了自身也點燃了后輩出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技術(shù)的火焰。
余論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到晚清幼童留美事業(yè)在19世紀70、80年代始終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的興起既是多種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也是清政府面對國內(nèi)外形勢變化的迫切需要,“因為派遣留學同其它洋務事業(yè)一樣,是清政府面臨千年變局的危急關頭,被迫采取的‘兩權(quán)相害取其輕的一種新舉措,缺乏周密部署和長遠考慮,更談不上全盤規(guī)劃的意向?!盵28]其半途中止也是晚清國內(nèi)外社會環(huán)境使然。盡管晚清幼童留美前后持續(xù)近10年,但留美幼童歸國后卻在此后數(shù)十年間為近代中國的近代化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當然,它的興起與終止也為后人留下了深刻歷史教訓:其一、在向海外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學習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學習海外的先進技術(shù)、管理經(jīng)驗以及引進海外富余資本,也要認真吸收海外國家或地區(qū)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社會治理方面所獲得的重要經(jīng)驗與教訓。其二、在引進海外優(yōu)秀成果的同時我們也要努力營造一種走出去再回來的開放型社會文化環(huán)境。鼓勵國內(nèi)人無論是以公費還是自費的方式大膽地“走出去”,到海外國家與地區(qū)考察、學習。讓留學人員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學習海外優(yōu)秀文明成果以發(fā)展、充實自己,歸國后反哺本國各項事業(yè)。
參考文獻:
[1]李喜所,劉集林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115.
[2]李鴻章.李鴻章致總署涵[M]//海防檔·機器局: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166.
[3]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容閎.西學東漸記[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寶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M].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
[6]李喜所.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7]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8]舒新城.近代中國留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3:2.
[9]陳學恂,田正平.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留學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0]曾國藩.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肄業(yè)折[M]//曾國藩全集·奏稿(十二).長沙:岳麓書社,1994.
[11]志剛.初使泰西記[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25.
[12]高時良.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3]王善中.近代中國首批留美幼童的成就及其意義[J].晉陽學刊,1997(4).
[14]容閎.西學東漸記[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5]劉真.留學教育——中國留學教育史科[M].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68.
[16]曾紀澤.使西日記[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29.
[17]高宗魯.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三)[J].傳記文學,1979(6):60.
[18]夏東元.洋務運動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409.
[19][美]靳法格.中國幼童留美史[M].香港文藝書屋出版社,1980:28.
[20]李鴻章.譯署函稿[M]//李文忠公全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21:178.
[21]謝俊美.陳蘭彬與近代中國留學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94.
[22]孫石月.容閎與幼童留美[J].滄桑,1994(2):41-42.
[23]容閎.西學東漸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5:145.
[24]珠海容閎與留美幼童研究會,珠海博物館.共同的容閎2:媒體刊載容閎與留美幼童文章選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77.
[25]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11.
[26]劉學照.從容閎和珠海簡議近代中國留學文化特色[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27][美]勒法吉.中國幼童留美史[M].高宗魯,譯注.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117-120.
[28]李志茗.“留學界之大敵”吳嘉善的再評價——兼析容閎與吳嘉善之沖突[J].史林,1994(3):39.
The Cause of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and Its Influence
LI Jiang-wei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Rong hongs active appeal, the Qing governments support and active assis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rose rapidly in 1872. In July of 1881, due to the lack of the support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weak social foundation, the colli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contradiction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the impact of USA anti-Chinese and other causes, the mission was forced to terminate. Although the career lasted only about 10 years,it was of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late Qing Dynasty. It not only promote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late Qing education, developed a number of new talents for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also boos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ploma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Key words: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students; cause and effect; historical influence
【責任編輯程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