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務雨廖月容
討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的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麻醉過程中均有良好的效果。手術過程中未發(fā)生嚴重麻醉事件。比較術中患者心率、血壓變化,羅哌卡因較布比卡因更能使患者的血壓趨于正常和穩(wěn)定,且術中羅哌卡因的血壓波動也明顯小于布比卡因。術后分別記錄每小時的血壓峰值,通過生存曲線分析顯示,羅哌卡因在術后48 h內下降更加明顯,特別是心率下降水平尤其顯著。有研究顯示,羅哌卡因不含具有毒性作用的R(+)型鏡像體,其影響離子鈣進入細胞內,減少肌絲滑行和收縮偶聯的發(fā)生[5]。對于患者心率的明顯下降,可能也是由于鈣離子活動抑制,使得心電活動減慢,竇房結沖動發(fā)放減少。應該警惕的是,麻醉后可能出現血容量重新分配,或是麻醉平面影響自主神經功能,尤其是發(fā)生在麻醉平面過高時,心臟迷走神經功能相對增加,從而引起心動過緩的發(fā)生[6]。在試驗過程中未見嚴重低血壓或休克發(fā)生,原因是低血壓主要和麻醉平面有關。這源于麻醉過程中嚴格控制麻醉技術和藥物劑量,麻醉平面控制良好,使得未見麻醉中低血壓發(fā)生。
綜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壓患者重要的是維持內環(huán)境和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根據本試驗研究羅哌卡因更適用于妊娠高血壓子癇前期終止妊娠。
參考文獻
6 Ronald D.Miller主編.曾因明,鄧小明主譯.米勒麻醉學.第6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13.
5吳輝,李立環(huán),陳雷.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對豚鼠心室肌細胞L-型鈣電流的影響.中華麻醉學雜志,2005,25: 201-203.
4 Moodley J.Maternal death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Hypertension Pregnancy,2010,3: 247-256.
3 Casati A,Fanelli G,Beccaria P,et al.Block distribution and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unilateral spinal anesthesia by 0.5% hyperbaric bupivacaine.A clinical comparison with bilateral spinal block.Minerva Anestesiol,1998,64: 307-312.
2樂杰主編.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48-752.
1 Ghulmiyyah AL,Sibai B.Maternal mortality from preeclampsia/eclampsia.Seminars Perinatol,2012,1: 56-59.
孕前體重指數和孕期增重及妊娠結局的相關性分析
范務雨廖月容
【摘要】目的探討孕前體重指數(BMI)和孕期增重和妊娠結局的相關性。方法選擇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分娩的1 743例孕婦,分別按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分為高、正常、低BMI組和高、正常、低增重組,比較各組妊娠結局發(fā)生情況。結果各組新生兒在出生體重、巨大兒發(fā)生率、大于胎齡兒發(fā)生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高增重BMI組最高,正常增重BMI組其次,低增重BMI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增重BMI組身長高于低增重BM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于胎齡兒發(fā)生率低增重組最高,正常增重組其次,高增重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BMI組新生兒小于胎齡兒發(fā)生率最高,且與低BMI組和高BMI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不正常將會增加巨大兒、小于胎齡兒和大于胎齡兒的發(fā)生風險(P<0.05)。結論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控制在合適范圍可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體重指數;孕期增重;妊娠結局
收稿日期:( 2015-03-11) ( 2015-03-08)
【中圖分類號】R 71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86(2015)17-2632-03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17.023
作者單位: 571700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鎮(zhèn)衛(wèi)生院婦產科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國民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但餐桌豐富起來的同時人們的健康飲食觀念并未形成,導致居民肥胖率和超重率快速增長。2005年一項研究指出,我國人口超重率24.17%,肥胖率2.63%,育齡女性同樣受到影響[1]。有研究認為,體重指數(BMI)較高的產婦發(fā)生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較高[2]。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是孕婦不同時期的身體評價指標,為了解其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本文選取1 743例孕婦進行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分娩的1 743例孕婦,所有孕婦產檢全程均在我院完成,并最終在我院住院分娩。孕婦平均年齡(28± 4)歲,平均身高(157±7)cm,產前平均體重(67± 8)kg,孕期平均增重(14±3)kg。納入孕婦均符合以
下標準:(1)產婦未合并心臟病、內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以及慢性嚴重疾病;(2)孕前及產前孕婦BMI資料完整;(3)排除流產、前置胎盤及人工輔助生殖技術懷孕孕婦。
1.2方法[3](1)孕前BMI:采用孕婦懷孕前6個月時體重和身高計算BMI,BMI =體重(kg)/身高(m)2。BMI≤18.5 kg/m2為低體重組,18.5 kg/m2<BMI<23.9 kg/m2為正常BMI組,BMI≥24 kg/m2為高BMI組。(2)孕期增重:孕期增重=孕期最高體重-孕前6個月體重,按照百分位數法對孕前不同BMI的孕婦進行分類,體重增加≤孕期增重15%為低增重組,體重增加在孕期增重15%~85%范圍內為正常增重組,≥孕期增重85%為高增重組。
1.3觀察指標比較新生兒出生體重和身長,以及巨大兒、低出生體重兒、大于胎齡兒、小于胎齡兒發(fā)生情況。出生體重≥4 kg為巨大兒,出生體重<2.5 kg為低出生體重兒。參照我國15個城市不同胎齡新生兒出生調查,按百分位數法分組,出生體重<10%為小于胎齡兒,出生體重≥90%為大于胎齡兒[4]。
1.4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采用方差或χ2分析進行檢驗,有意義時再進行組間比較,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對孕前BMI、孕期增重對妊娠結局的影響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不同孕前BMI妊娠結局比較3組新生兒出生體重、巨大兒發(fā)生率、大于胎齡兒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高BMI組最高,正常BMI組其次,低BMI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BMI組新生兒小于胎齡兒發(fā)生率最高,且與低BMI組和高BMI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BMI組新生兒身長高于低BMI組新生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孕前BMI妊娠結局比較例(%)
2.2不同孕期增重妊娠結局比較3組新生兒在出生體重、巨大兒發(fā)生率、大于胎齡兒發(fā)生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高增重組最高,正常增重組其次,低增重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增重組身長高于低增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于胎齡兒發(fā)生率低增重組最高,正常增重組其次,高增重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孕期增重妊娠結局比較例(%)
2.3孕前BMI、孕期增重和妊娠結局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不正常將會增加巨大兒、小于胎齡兒和大于胎齡兒的發(fā)生風險,惡化妊娠結局(P<0.05)。見表3。
表3 孕前BMI、孕期增重和妊娠結局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3.1孕前BMI與妊娠結局由于我國健康飲食的衛(wèi)生觀念尚未形成,而居民生活水平又得到了較大提升,兩者不匹配的增長導致近年來我國肥胖及超重發(fā)生率日益增高[5]。孕婦同樣也受到波及。而部分女性追求以瘦為美則導致部分孕婦BMI過低。本次研究的1 743例孕婦中,孕前高BMI孕婦占到8.72%。孕前高BMI發(fā)生率與馮春宇等[6]報道的11.2%較低。但
該水平仍較高,應加以控制。而孕前低BMI孕婦占到了24.21%,遠高于文獻報道的19.4%[7],表明當前女性偏瘦的趨勢有所加重。本文就孕前BMI進行分組,探討不同孕前BMI時妊娠結局的差異。本研究結果發(fā)現3組新生兒出生體重、巨大兒發(fā)生率、大于胎齡兒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高BMI組最高,正常BMI組其次,低BMI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BMI組新生兒身長高于低BMI組新生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孕前BMI過高時孕婦通常也伴有較高水平的血脂,其可間接導致血管收縮和血小板凝集,使胎盤無法正常運轉,影響胎兒發(fā)育。同時,孕前BMI過高意味著孕婦脂肪含量較高,過多的脂肪刺激孕婦雌激素水平增高,可能導致孕婦發(fā)生妊娠高血壓,對孕婦和胎兒都可能造成影響。有研究指出,孕前高BMI孕婦通常因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水平維持在較高水平[8]。而較高的血糖水平刺激胎兒脂肪及蛋白質的大量合成,使巨大兒、超重兒的發(fā)生風險增高。還有研究認為,即使未導致胎兒生長成巨大兒,孕前BMI過高的產婦狹窄的產道和較弱的腹直肌收縮力也可能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9]。相反,孕前BMI過低的孕婦由于體內脂肪及血糖水平較低,無法刺激胎兒進行良好發(fā)育,導致孕前低BMI組小于胎齡兒的發(fā)生率高于正常BMI組和高BMI組孕婦。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低BMI和高BMI均可導致巨大兒、小于胎齡兒和大于胎齡兒的發(fā)生風險增高(P<0.05)。雖然近年來我國產檢制度已經得到良好落實,但孕婦參與產前咨詢的積極性仍不高。這直接導致產前知識的缺乏。
3.2孕期增重和妊娠結局有研究發(fā)現,孕婦在孕期前期、中期和后期時每增重1 000 g,新生兒則分別增重18.0 kg、32.0 kg和17.0 kg[10]。這表明孕婦孕期增重對胎兒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妊娠中期時尤為突出。也有研究發(fā)現,剖宮產、妊娠高血壓等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風險與孕婦孕期增重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11]。本次研究就孕期不同增重分組,探討了孕期增重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作用,結果發(fā)現3組新生兒在出生體重、巨大兒發(fā)生率、大于胎齡兒發(fā)生率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高增重組最高,正常增重組其次,低增重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增重組身長高于低增重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孕期孕婦高增重大多是因糖脂代謝異常導致,而與孕期高BMI時高血脂血糖水平的影響作用相同,糖脂代謝異??纱碳ぞ薮髢汉腿焉锲诟哐獕旱仁录陌l(fā)生。還有研究發(fā)現,孕期高增重產婦所生新生兒發(fā)生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肥胖等遠期不良疾病的風險遠高于正常增重孕婦所生新生兒[12]。而過低的孕期增重同樣也有著不良影響,本研究發(fā)現小于胎齡兒發(fā)生率低增重組最高,正常增重組其次,高增重組最低,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低增重孕婦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yǎng)以供生長有關。而高增重孕婦充足的營養(yǎng)則降低了小于胎齡兒的發(fā)生率。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孕期低增重和高增重均可導致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風險(P<0.05),這也與上文分析的結論一致,提示我們需要對孕期增重予以重視。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控制在合適范圍可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率,孕前高BMI和低BMI、孕期高增重和低增重均是發(fā)生不良妊娠結局的高危因素,應對產前及妊娠期孕婦身體質量控制加以重視。在產前及妊娠期檢查中加強對孕婦體重的控制,使其維持在健康水平,以避免不良妊娠結局的發(fā)生。
1賴建強,滕越,董文蘭,等.北京市婦女孕前體重與孕期體重增加及產后滯留體重的關系.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45: 794-797.
2張臨瑞,馮永亮,岳福娟,等.孕前體質指數及孕期增重與早產相關性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13,28: 5131-5133.
3夏芳蓮,蘇宜香.孕前體質指數對妊娠并發(fā)癥和妊娠結局的影響.中國婦幼保健,2012,27: 4197-4200.
4王文鵬,陳芳芳,米杰,等.孕婦孕期適宜體質量增加范圍的探討及其與新生兒出生體質量的關系.中華婦產科雜志,2013,48: 321-325.
5楚舟,陶芳標,郝加虎,等.孕前體質指數與4種不良妊娠結局關系.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2,28: 763-766.
6馮春宇,吳慧英,周鳴理,等.孕前體質指數及其增長與孕期并發(fā)癥和妊娠結局的相關性.廣東醫(yī)學,2011,32: 2001-2003.
7孟國花,周玲.孕前體質指數及孕期體重的增加對妊娠結局的影響.安徽醫(yī)藥,2012,16: 778-780.
8鄭宋英,李冬紅,姚春花,等.孕婦體質指數及其孕期增重對母兒結局的影響.廣東醫(yī)學,2012,33: 839-840.
9黃婕,陸青貴,歐陽靜儀,等.孕前體質指數、孕期增重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和分娩方式的關系.中國婦幼保健,2013,28: 1235-1238.
10金子環(huán),馬樹祥,董麗宏,等.孕前體質指數及孕期增重與母嬰預后關系.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25: 415-416.
11楊延冬,楊慧霞.美國2009年足月單胎妊娠婦女孕期增重指南的臨床適宜性探討.中華婦產科雜志,2012,47: 646-650.
12黃雅琴,鄭偉平,阮雅文,等.首次孕酮水平對不良妊娠結局的預測價值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2: 2087-2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