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乃蘇州一帶之舊稱,古來又作“姑蘇”“吳郡”等?!皡情T書派”是指在書法、書學(xué)等方面地域性特征極為明顯且傳承有序的文人流派,同時還交映著詩文、繪畫、篆刻等藝術(shù)家群體。吳門書派可上溯到明代初期的“三宋”,即宋克、宋廣、宋璲,一般將徐有貞(祝允明之外祖父)、沈周(文徵明的繪畫老師)、李應(yīng)楨(祝允明之岳父、文徵明之父文林同僚,徵明亦從其學(xué)書)、吳寬(文徵明從其學(xué)文)視為“吳門前四家”,祝允明與文徵明堪稱吳門書派之雙峰,唐寅、陳淳、王寵等當(dāng)推為主將,吳門書派不僅主導(dǎo)著明代書壇,對明清以來的書法走勢都存在著深遠(yuǎn)的意義。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生六指,自號枝指生、枝山。以舉人授興寧令,后遷應(yīng)天府通判,未幾乞歸。能詩文,工書法,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為“吳中四才子”,名動海內(nèi)。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中對祝允明的取法與成就做了極為全面的評述,云:“京兆(祝允明)楷法自元常(鐘繇)、二王、永師(智永)、秘監(jiān)(虞世南)、率更(歐陽詢)、河南(褚遂良)、吳興(趙孟頫),行、草則大令(王獻之),永師、河南、狂素、顛旭、北海(李邕)、眉山(蘇東坡)、豫章(黃庭堅)、襄陽(米芾)靡不臨寫工絕,晚節(jié)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fēng)骨爛漫,天真縱逸,真足上配吳興,他所不論也。”他是繼顏、米之后又一位集大成的書家,開明一代風(fēng)氣。
祝允明的書學(xué)理念可從《黃庭堅草書李白詩·跋》中略見一斑 :“雙井(黃庭堅)之學(xué),大抵以韻勝,文章、詩、樂、書、畫皆然。姑論其書,積功固深,所得固別,要之得晉人之韻,故形貌若懸而神爽冥會歟!此卷馳驟藏真(懷素),殆有奪胎之妙,非有若據(jù)孔子比也,其故乃是與素同得晉韻然耳。今之師素者,率鹵莽,求諸其外,動至狂惡,又是優(yōu)孟為叔敖,抵掌變幻,眩亂人鬼,只能惑楚豎子耳,亦獨何哉!可恨,可恨?!彼诜词∏按鷷〞r指出:“今人但見永興(虞世南)勻圓、率更(歐陽詢)勁瘠、瑯琊(顏真卿)雄沉、誠懸(柳公權(quán))強毅,與會稽(王羲之)分鑣,而不察其祖宗本貌自粲如也?!?/p>
▲文徵明·岳陽樓記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號衡山。文徵明一生仕途不利,自二十六歲至五十三歲,十試不第。經(jīng)李克誠舉薦,授翰林院待詔,參與修《武宗實錄》,侍經(jīng)筵。后三次上疏乞歸,方得準(zhǔn)歸鄉(xiāng)。
王世貞《文先生傳》云:“吳中人于詩述徐禎卿,書述祝允明,畫則唐寅伯虎,彼自以專技精詣哉,則皆文先生友也……文先生蓋兼之也?!逼渥游募巍断染新浴酚性疲骸肮缴拍皆w文敏公,每事多師之。論者以公博學(xué),詩、詞、書、畫,雖與趙同,而出處純正,若或過之。”文徵明是一位諸體兼擅的書家,擅長小楷和行書。小楷之法,純以“二王”為宗,以精工妙絕著稱于世。行書,曾學(xué)蘇軾、黃庭堅、米芾,晚年又取法《集王圣教序》,逐漸形成溫潤秀勁的自家面目,確為祝允明之后吳門書派的盟主。
沈尹默《論書叢稿》評說:“書雖小道,前賢為之,亦必博學(xué)多師,蓋能盡窺眾家之妙,始有成于一己之功。明代書家用力最勤,下筆不茍者,斷當(dāng)推此老也。此老正是指文徵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自署印作“江南第一風(fēng)流才子”。他博學(xué)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人物、山水、花鳥皆有佳作流傳。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門四才子”,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明四家”。他是一位獨立于吳門畫派、吳門書派之外的大家,這種特立獨行在師承、取法、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諸多方面都有所表現(xiàn)。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其書受趙孟頫影響較大,流傳作品以行書居多。點畫俊逸挺秀,體勢婉轉(zhuǎn)流暢。
陳淳(1482—1539),字道復(fù),號白陽山人。其祖父陳(王矞)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與吳寬、沈周為至交,其父陳鑰與文徵明私交甚篤,陳淳曾從學(xué)于文徵明。其畫與徐渭并稱“青藤、白陽”。徐渭評曰:“道復(fù)花卉豪一世,草書飛動似之?!睍麨楫嬅?。道復(fù)“晚好李懷琳、楊凝式書,率意縱筆,不妨豪舉,而臨池家尤重其體骨?!保ㄍ跏理Z)繪畫的寫意性與行草書的飛動、率意縱筆,會通于白陽的作品之中,具有重要的開創(chuàng)意義。
王寵(1494—1533),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八次應(yīng)試皆未第,以諸生貢太學(xué)。王寵初師吳門名士蔡羽,后結(jié)識文徵明,并與文徵明之子文嘉交好,與唐寅為親家。其書以小楷、行、草稱名于世,小楷一反趙孟頫、文徵明精工妙絕一路,受祝允明影響,上溯虞世南、王獻之,以生拙取勝,拙中寓巧,拙中求韻,簡遠(yuǎn)空靈,別有一番風(fēng)味。其行草于拙中尤見古雅,質(zhì)而不華、自然率真。
文彭(1497—1573),字壽承,號三橋,文徵明長子。以諸生久次貢,授秀水訓(xùn)導(dǎo),擢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文彭秉承家學(xué),擅山水、墨竹,工各體書。因精于篆、隸而通于篆刻,是明清篆刻流派印學(xué)的開山巨匠。
文嘉(1499—1582),字休承,號文水,文徵明次子。以諸生久次貢,授烏程訓(xùn)導(dǎo),擢和州學(xué)正。工詩、畫、篆刻,所作山水有父風(fēng),筆墨秀潤、蕭然簡遠(yuǎn)。
文肇祉(1519—1587),字基圣,號鷹峰,文彭長子。十試有司不售,就選上林苑錄事。工詩文、書法,得家傳。
文元善(1554—1589),字子長,號虎丘,文嘉子。善書畫,事親孝,筑“歸來堂”以娛親,故嘉有《歸來堂帖》。
文從簡(1574—1648),字彥可,號枕煙老人,文元善子,崇禎十三年(1640年)拔貢,入清不仕。其書宗法李邕,能神似之。
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號湛持,文徵明曾孫,天啟二年(1622年)殿試第一,然其仕途多舛。因上疏力劾魏忠賢擅權(quán),遭廷杖而罷歸;崇禎元年(1628年),召為左中允,充日講官,而后又因上疏力排群小欲翻逆案之謀,激怒權(quán)臣而引歸;崇禎八年(1635年),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xué)士,入閣預(yù)政,與溫體仁不協(xié),未及三月即遭罷斥。居家半年病卒,謚文肅。
文震亨(1585—1645),字啟美,文震孟弟。天啟恩貢生,崇禎元年(1628年)官中書舍人,給事武英殿。工書畫,有家風(fēng)。著有《長物志》,為我國造園文獻之一。
王穀祥(1501—1568),字祿之,號酉室。嘉靖進士,曾官吏部員外郎,辭歸后,屢招不出。未及弱冠,遂從文徵明游,書畫皆師之。其小楷與文氏相類,其行草與陳淳更接近。
黃姬水(1509—1574),初名道中,字致甫,更名姬水,字志醇。髫齡侍奉文徵明,又從學(xué)于祝允明、王寵,其瘦硬的書風(fēng)對王穉登等后進產(chǎn)生影響。
陸師道(1511—1574),字子傳,號元洲、五湖。嘉靖進士,曾官至尚寶少卿。二十六歲時,師從文徵明。其書“全得《麻姑壇》法,而以色澤傅之,遂為一時書家冠”。(王世貞《弇州山人書畫跋》)
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號幼海、六止居士。明于慎行謂其“少游文待詔門下,習(xí)為書法,待詔許可之,曰:他日得吾筆者周生也。及籍諸生,不喜治帖括,獨好古文辭,日夜切劘,久之,其也乃成,書法亦日有名,為吳人所宗”。(《谷城山房集》)
王穉登(1535—1612),字伯穀、百穀。少有文名、長而駿發(fā),二十歲時,拜識年已八十六歲的文徵明,可視為文氏的“關(guān)門弟子”。《明史·文苑傳》載:“吳中自文徵明后,風(fēng)雅無定屬。穉登嘗及徵明門,遙接其風(fēng),主詞翰之席者三十余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