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雷軍強
(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放射科,甘肅 蘭州 730000)
乙肝后肝硬化中醫(yī)分型與影像學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劉海峰,雷軍強
(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放射科,甘肅 蘭州 730000)
目前對乙肝后肝硬化的中醫(yī)分型主要根據(jù)患者的癥候、脈象、舌象等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判斷,該分型存在主觀片面性,并與醫(yī)師的診斷水平有明確的相關性,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規(guī)范化診斷與中醫(yī)藥治療。因此,為進一步提高乙肝后肝硬化中醫(yī)證型分類的準確性,對近年來乙肝后肝硬化中醫(yī)證型與影像學相關性的研究進展進行探討,分析超聲、CT及MRI對癥候分型的價值,以期從影像學的角度為乙肝后肝硬化分型提供客觀依據(jù)及規(guī)范化中醫(yī)藥治療。
肝炎,乙型肝硬化;診斷顯像;中醫(yī)證型
乙肝后肝硬化是由乙型病毒性肝炎遷延不愈導致的常見慢性肝病[1],占肝臟病變的16%,我國約80%的肝硬化患者與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有關[2]。中醫(yī)學認為肝硬化屬于“肋痛”、“積聚”、“癥積”、“臌脹”等范疇,并依據(jù)望聞問切將肝硬化分為6種證型:肝氣郁結型、濕熱蘊結型、水濕內(nèi)阻型、瘀血阻絡型、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2]。陳進軍等[3]研究認為6種證型是肝硬化的不同發(fā)展階段,肝氣郁結、濕熱蘊結型是早期,瘀血阻絡、水濕內(nèi)阻型是中期,脾腎陽虛和肝腎陰虛型處于晚期,與中醫(yī)濕熱、氣滯、血瘀、陽虛、陰虛的病機演變過程大致吻合。在正確分型基礎上,中醫(yī)藥治療對防治甚至逆轉早期肝硬化取得了顯著確切的療效[4]。因此,肝硬化正確分型并及時采取有效的中醫(yī)藥治療對延緩或終止肝硬化的發(fā)展和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現(xiàn)行的乙肝后肝硬化分型缺乏客觀、統(tǒng)一的依據(jù),導致分型誤診率較高。隨著影像設備的發(fā)展和醫(yī)師經(jīng)驗的積累,通過影像學的手段對乙肝后肝硬化分型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現(xiàn)綜述如下。
超聲具有無創(chuàng)、無電離輻射、經(jīng)濟實用、患者易接受的優(yōu)點,能對肝、膽、脾的形態(tài)清晰顯示及其實質(zhì)回聲準確測量,還能獲得血流動力學數(shù)據(jù)[5]。因此,超聲是乙肝后肝硬化中醫(yī)分型的常用方法之一。
檢查方法:于吸氣位屏氣時探測肝右葉最大斜徑和前后徑,肝左葉上下徑和前后徑,門、脾靜脈內(nèi)徑和平均血流速度,脾臟厚度和長徑,肝、脾臟外形,膽囊大小、囊壁厚度及光滑度(是否毛糙或雙邊)、囊腔透聲情況、腹水深度,計算門、脾靜脈的內(nèi)徑、血流量、流速和淤血指數(shù)[6]。檢查時,取樣容積為2~4mm,聲束與血流夾角θ<60°,取3個心動周期的平均值為觀察值。利用超聲聲強定量技術[7]分析不同中醫(yī)證型肝硬化患者肝臟及脾臟聲強值特點。參照李國煥等[8]使用的方法,利用聲觸診組織量化技術測定肝臟剪切波速分析肝臟的彈性。
張寅等[6,9]對各證型乙肝后肝硬化肝臟體積、右葉最大斜徑、前后徑及左葉前后徑、腹水深度進行比較,認為6種證型雖有差異,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不能作為證候分型的依據(jù);瘀血阻絡型與肝氣郁結、肝腎陰虛型相比,肝左葉上下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肝硬化中晚期證型比早期證型易發(fā)生肝臟形態(tài)比例失常、被膜鋸齒狀改變。肝硬化時會發(fā)生膽囊壁厚度、光滑度、囊腔回聲改變等,但對此的研究結果不一致,熊屏等[10]認為膽囊壁厚度及光滑度差異無
統(tǒng)計學意義,但張寅等[6]認為膽囊壁增厚適合作為乙肝后肝硬化水濕內(nèi)阻、脾腎陽虛、瘀血阻絡3種證型判斷的參考依據(jù)之一。張凱博等[7]認為各證型肝硬化的肝臟和脾臟聲強值均高于正常人,但各證型間肝臟、脾臟聲強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孫兵等[9-10]研究認為,各證型肝硬化均有門、脾靜脈的內(nèi)徑增寬、流速減低、流量減少、血液瘀滯;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瘀血阻絡型與濕熱內(nèi)蘊和肝氣郁結型相比,門靜脈內(nèi)徑、流速、血流量值、瘀血指數(sh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瘀血阻絡型之間和濕熱蘊結、肝氣郁結型之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張凱博等[7]研究認為,隨著肝硬化病程的不斷加重,剪切波速度也不斷加快,而在晚期明顯快于早期和中期,3期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局限性:超聲是基于實時掃描的檢查技術,重復性略差;超聲剪切波受肥胖、肋間隙狹窄、腹腔積液等因素的影響[11],同一肝硬化患者剪切波速度可能有差異;超聲數(shù)據(jù)受操作者影響,不同的操作者得出的結論有差異。因此,通過超聲成像診斷肝硬化分型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結果敏感性較低。
隨著影像學的發(fā)展,CT逐漸成為診斷肝硬化的重要手段。CT能清晰顯示肝臟、門靜脈、食管胃底靜脈、脾等結構,精確測量肝臟體積、肝葉大小[12],并通過血流灌注數(shù)據(jù)評價肝功能,具有無創(chuàng)、分辨力高和利于判斷肝硬化程度的優(yōu)點[13]。
當前的研究主要從形態(tài)和血流灌注方面對肝硬化分型。靜脈注射對比劑獲取動脈期、門脈期、靜脈期的圖像數(shù)據(jù),將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在平掃圖像上獲取肝臟CT值,測量脾外緣和下緣的大小評價脾大,強化圖像上評估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程度和測量門、脾靜脈的寬度;將肝硬化分為均勻型、節(jié)段型、結節(jié)型3種類型[14]。參照丁可等[12]的方法,利用CT自帶軟件(Volume)在圖像重組后計算肝臟體積和各葉的大小。采用DynEva軟件分析圖像,根據(jù)廖錦元等[15]的方法,獲得肝動脈灌注量(HAP)、門靜脈灌注量(PVP)值、總肝血流灌注(THBF)和肝動脈灌注指數(shù)(HPI)。
肝臟體積、肝葉大小在不同研究中測量的結果不確切,存在差異。陳進軍等[3,16]認為水濕內(nèi)阻、瘀血阻絡型肝臟體積較其他4型明顯縮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方俊華等[16]對134例肝硬化患者的肝臟CT形態(tài)與中醫(yī)證型相關性的研究中,均勻型、節(jié)段型肝硬化多數(shù)對應肝氣郁結型和濕熱蘊結型(63.5%,43.8%),結節(jié)型肝硬化則以瘀血阻絡和水濕內(nèi)阻型最多(64.7%)。
門靜脈和脾靜脈內(nèi)徑在各種證型中均增寬,肝氣郁結、濕熱蘊結型輕度增寬,其他4型中度或重度增寬,以瘀血阻絡型最寬[16]。脾臟增大是肝硬化的間接征象,但6種證型的脾臟大小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王江等[17]研究了不同證型肝硬化患者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程度,肝氣郁結、濕熱蘊結型主要表現(xiàn)為胃冠狀靜脈曲張不確切、食管下段及胃底黏膜下靜脈叢清楚顯示;瘀血阻絡、脾腎陽虛型、肝腎陰虛型以清楚顯示食管中段黏膜下胃底靜脈曲張多見。
方俊華等[16,18]對乙肝后肝硬化肝臟灌注成像的研究認為:①脾腎陽虛型、瘀血阻絡型HAP明顯比其他證型高,水濕內(nèi)阻、肝腎陰虛型明顯比其他證型低;②水濕內(nèi)阻型PVP明顯比其他證型高,肝腎陰虛與濕熱蘊結型PVP值低于其他證型;③各證型的THBF均低于正常人;④肝氣郁結、水濕內(nèi)阻型的HPI低于正常人,血瘀阻絡、肝腎陰虛和脾腎陽虛型HPI高于正常人。
國內(nèi)外研究[14,16,18]證實了CT對肝硬化癥候分型的可行性和價值。但相關結論,如肝臟體積、肝葉大小等存在爭議,以注入對比劑的方式獲取圖像增加了患者的花費,且CT檢查所需的高能射線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19],這些都限制了CT對乙肝后肝硬化癥候分型的臨床應用。
MRI可對病變多方位、多角度檢查,無電離輻射,軟組織分辨力高[20],隨著呼吸、流動補償、空間預飽和及脂肪抑制技術的應用,組織結構顯示清晰;還能反映組織生理狀態(tài)和功能特點[21]。近年來關于MRI與肝硬化程度相關性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DWI的ADC值可對肝纖維化進行定量和分級,Girometti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肝實質(zhì)ADC值隨肝纖維化加重及肝功能Child-Pugh級別的升高而降低;在合適的b值時,ADC值、指數(shù)化表觀擴散系數(shù)(eADC)值、灌注成像的ADC值和eADC值在Child各級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MRS可提供肝硬化病理生理相關的代謝及功能方面的信息,Zhou等[21]對Child-Pugh A、B、C各組間代謝物進行研究比較,Glyu(糖原和葡萄糖)、Cho(膽堿)和Glx(谷氨酰胺)峰值均隨肝硬化程度升高而增大,Lip(脂質(zhì))峰值隨著肝硬化程度升高而減小,且Cho和Lip峰值在Child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Glx和Glyu峰值在Child各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DTI、擴散峰度成像(DKI)、體素內(nèi)不相關擴散
運動(IVIM)等功能成像新技術賦予了肝硬化新的研究內(nèi)涵。通過相關研究[23-25]發(fā)現(xiàn),肝硬化患者DTI、DKI、IVIM的參數(shù)值與正常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證實了DTI、DKI、IVIM技術肝硬化的分級診斷價值和應用前景。此外,通過類似于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的MRI彈性成像(MRE)[26]剪切波能對肝硬化硬度進行評價;應用相位對比法MRI(PC-MRI)技術[27]不僅能顯示血管解剖結構,而且能夠?qū)ρ鞣较颉⒀魉俾始傲髁康妊鲃恿W信息予以量化,為MRI診斷乙肝后肝硬化提供了重要的新方法。
肝硬化早期可出現(xiàn)代謝和功能的改變,但一般無形態(tài)學的改變,所以常規(guī)超聲、CT檢查對早期診斷肝硬化存在較大的困難。研究[22,28]報道,MRI對肝纖維化和組織代謝改變有極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能提供信息以早期檢測病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肝硬化可阻遏或延緩其向肝硬化及肝癌的惡性發(fā)展,因此,MRI對乙肝后肝硬化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尤其可為乙肝后肝硬化的中醫(yī)辨證分型提供功能學依據(jù),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中醫(yī)學對乙肝后肝硬化辨證分型側重于宏觀的望、聞、問、切手段,并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但隨著學科的發(fā)展,這種方法顯示出其不足,尤其是無法對肝硬化進行早期診斷,嚴重影響了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早期和規(guī)范化治療。影像學方法能提供肝硬化患者肝臟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信息,尤其是MRI功能成像對肝硬化早期診斷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1]張寅,王新月,王宇泳.乙肝后肝硬化中醫(yī)證型與腹部超聲形態(tài)學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6(7):493-496.
[2]施梅姐,池曉玲,蕭煥明,等.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醫(yī)證候特征的回顧性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11,21(6):326-329.
[3]陳進軍,寧景春.肝硬化中醫(yī)辯證分型與CT影像學特征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1,1(3):33-37.
[4]陳希,趙鶯,賈湘蕓,等.中醫(yī)對乙肝后肝硬化的認識及治療現(xiàn)狀[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3(16):16-17.
[5]魏偉,徐新量,金修才,等.經(jīng)食管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的臨床應用進展[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4,16(5):327-329.
[6]張寅,王新月,王宇泳.乙肝后肝硬化中醫(yī)證型與肝脾超聲血流動力學參數(shù)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3,20(5):21-22.
[7]張凱博,文翠榮,李宏宇.肝硬化中醫(yī)證型與超聲聲強定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醫(yī)藥導報,2014,20(13):12-14.
[8]李國煥,舒盼,張均昌.不同時期肝硬化中醫(yī)證候與肝臟剪切波波速的相關性研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6):3663-3666.
[9]孫兵,夏艷,張蓉.不同肝硬化中醫(yī)證型與超聲聲像圖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4,20(4):478-479.
[10]熊屏,張赤志,李雪芹,等.肝硬化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彩色多普勒超聲特征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7,15(3):162-164.
[11]Rifai K,Cornberg J,Mederacke I,et al.Clinical feasibility of liver elastography by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J]. Dige Liver Dis,2011,43:491-497.
[12]丁可,黃仲奎,龍莉玲.慢肝纖維化、肝硬化CT肝臟容積變化與病理學的相關性[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1):35-39.
[13]周建承.不同中醫(yī)證型肝硬化患者CT特征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2015,13(1):15-17.
[14]黃飛,黃慧鐘,李天然,等.肝硬化CT診斷與中醫(yī)證型相關性分析[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12):36-38.
[15]廖錦元,黃仲奎,龍莉玲,等.肝硬化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臨床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22(6):701-705.
[16]方俊華,陳家紅,胡慶華.CT影像特征與肝硬化中醫(y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關系[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5,11(7):96-97.
[17]王江,侯建,謝明國,等.肝硬化中醫(yī)證型與多層螺旋CT門靜脈成像特點關系的研究[J].四川中醫(yī),2010,28(11):22-24.
[18]楊朝武,王娟.肝硬化中醫(yī)證型與多層螺旋CT檢查結果的相關性研究[J].新中醫(yī),2014,46(12):71-73.
[19]石明國.CT技術發(fā)展進入低劑量成像時代[J].中國醫(yī)療設備,2012,27(1):39-42.
[20]李坤成,盧浩.醫(yī)學影像學新進展[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4(3):364-367.
[21]Zhou Li,LI Xiao-ling,F(xiàn)U Kuang,et al.The value of MR Spectroscopy in diagnosis and stage of liver cirrhosis[J].Chin J Lab Diagn,2014,8:1806-1808.
[22]Girometti R,F(xiàn)urlan A,Bazzocchi M,et al.Diffusion-weighted MRI in evaluating liver fibrosis:a feasibility study in cirrhotic patients[J].Radiol Med,2007,112:394-408.
[23]張麗,胡道予,胡學梅,等.MRS和MR-DTI對肝硬化診斷、分級效果的比較[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25(3):459-461.
[24]胡根文,全顯躍,林小影,等.磁共振單指數(shù)ADC值及擴散峰度成像在大鼠肝纖維化模型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5,32(4):493-497
[25]Steinmann C,Blaedel KL,Christensen AS,et al.Interface of the polarizable continuum model of solvation with semi-empirical methods in the GAMESS program[J].PLoS One,2013,8:677.
[26]Huwart L,Sempoux C,Salameh N,et al.Liver fibrosis:noninvasive assessment with MR elastography versus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to-platelet ratio index[J].Radiology,2007,245:458-466.
[27]Lu-Lijiang,Long-Liling,Huang-Zhongkui.Current status of evaluating hepatic fibrosis and liver cirrhosis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and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J].2008,31:350-351.
[28]Qiao XL,Li ZZ,Liu Q,et al.The changes of cerebral metabolites in MR chemical shift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 J Clin Hepatol,2009,12:114-117.
2016-01-29)
10.3969/j.issn.1672-0512.2016.06.043
甘肅省中醫(yī)藥管理局科研項目(GZK-2016-39)。
雷軍強,E-mail:leijq1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