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飛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眼科,江蘇 泰州 225500
瘢痕性瞼外翻應用單蒂肌皮瓣與雙蒂肌皮瓣治療的效果分析
梅小飛
泰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眼科,江蘇 泰州 225500
目的 探析單蒂肌皮瓣與雙蒂肌皮瓣治療瘢痕性瞼外翻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2013年3月-2014年3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瘢痕性瞼外翻患者27 例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本組的27 例患者中,25 例為單蒂皮瓣移植,占92.59%,皮瓣長度為13-28mm,平均長度為(21.5±5.7)mm,寬度為6-7mm,平均寬度為(6.1±0.5)mm;2 例為雙蒂皮瓣移植,占7.41%,皮瓣長度為42-47mm,平均長度為(43.5±12.2)mm,寬度為7-9mm,平均寬度為(8.2±1.3)mm。隨訪6 個月-2 年,所有患者的眼瞼功能均明顯恢復,外觀滿意,并且無1 例患者出現感染等嚴重并發(fā)癥。結論 臨床上運用單蒂肌皮瓣與雙蒂肌皮瓣對瘢痕性瞼外翻患者進行治療,不僅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恢復患者的眼瞼閉合功能,提高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雙蒂肌皮瓣、單蒂肌皮瓣、瘢痕性瞼外翻、臨床效果
瘢痕性瞼外翻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往往因為爆炸傷、熱灼傷、骨髓炎、化學傷或者眼瞼軟組織裂傷、眶骨骨膜炎等因素使眼瞼的輪匝肌或者皮膚缺失,形成繼發(fā)性瘢痕,使眼瞼緣離開眼球,瞼結膜向外翻轉的一種異常狀態(tài)[1][1]。通常情況下,瘢痕性瞼外翻患者發(fā)病后,不僅影響外觀,還對眼瞼功能造成嚴重影響,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選擇一種合適的治療方法對改善患者預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對單蒂肌皮瓣與雙蒂肌皮瓣治療瘢痕性瞼外翻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瘢痕性瞼外翻患者27例為研究對象,17例為男性,1010例為女性,年齡29-65歲,平均年齡為(44.3±8.3)8.3歲,其中22例為下瞼外翻,5例為上瞼外翻,致傷原因:20例為眼瞼裂傷、1例為眼瞼感染、2例為眼袋整形術后、1例為化學傷、3例為腫瘤切除術后。
1.2 方 法2
1.2.1 術前準備 術前,將預備制作肌皮瓣的眼瞼皮膚可利用度、切除并修剪瘢痕后創(chuàng)面的范圍以及瘢痕作為作為基本依據,對手術方案進行設計,并運用美蘭劃線。
1.2.2 手術方法 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手術雙眼、鋪巾,對切口進行設計并劃線,運用0.75%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含1:100000鹽酸腎上腺素+2%+2%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浸潤麻醉。手術的過程中,將設計線作為基本依據,將瘢痕切除并徹底松解完全矯正瞼外翻,如果骨壁與瘢痕明顯粘連,可以切開眶骨緣,徹底將其剝離,形成較好的受區(qū),并且將多余的皮膚修剪去除,使創(chuàng)面頂端呈現出銳角,有助于縫合。沿著上下瞼緣外1/3及內1/3處灰線將皮膚切開,并運用可吸收線進行縫合。確定自受區(qū)后進行取模,并增加寬度約1mm左右,對供區(qū)皮膚進行設計并劃線,對供區(qū)組織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后,沿著設計線將皮膚切開,直到輪匝肌下,對皮膚和輪匝?。▽⑹軈^(qū)皮下組織缺損面積作為基本依據,確定切取供區(qū)輪匝肌的厚度)進行分離,形成雙蒂或者單蒂肌皮瓣,將肌皮瓣掀起并移至受區(qū)創(chuàng)面上,對周圍組織進行適當松解,并將受區(qū)創(chuàng)面大小作為基本依據,對肌皮瓣進行修剪,并將皮瓣蒂部小三角形皮膚切除,使皮瓣表面保持平整。運用6-0絲線對雙蒂和單蒂肌皮瓣進行縫合,需要注意的是,縫合的過程中,應該縫合缺損區(qū)創(chuàng)緣處輪匝肌和皮瓣的輪匝肌,使張力減少,再運用6-0絲6-0線對皮膚進行對位縫合。運用重瞼成形術對上瞼重瞼線處創(chuàng)口進行縫合,而上瞼非重瞼線處創(chuàng)緣則運用對位結節(jié)縫合。同時,在對下瞼近瞼緣處創(chuàng)口進行縫合時,應該按照眼袋整形術的基本原則進行處理, zf zf f 縫合,并且運用對位結節(jié)法對下瞼遠減瞼緣側創(chuàng)口進行縫合。完成手術后,將紅霉素眼膏涂抹在術區(qū),并進行加壓和包扎。
1.2.3 術后處理 術后5d內,運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預防感染。48h后,將加壓去除并換藥。術后7d皮膚拆線,于術后3個月后將瞼緣粘連切開。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本組的27例患者中,25例為單蒂皮瓣移植,占92.59%,皮瓣長度為13-28mm,平均長度為(21.5±5.7)mm,寬度為6-7mm,平均寬度為(6.1±0.5)mm;2例為雙蒂皮瓣移植,占7.41%,皮瓣長度為42-47mm,平均長度為(43.5±12.2)mm,寬度為7-9mm,平均寬度為(8.2±1.3)mm。隨訪6個月-2年,所有患者的皮瓣全部存活,皮膚顏色正常,眼瞼功能均明顯恢復,外觀滿意,并且無1例患者出現感染等嚴重并發(fā)癥。
瘢痕性瞼外翻是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通常情況下,因為受到重力作用的影響,再加上下瞼瞼板較小,相比較下瞼而言,眼瞼外翻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2]。[2]當前臨床上在對瞼外翻進行治療時,有多種多樣的方法,其目的主要為使眼瞼的正常解剖功能恢復,使視力功能和眼球得到保護,從而改善容貌。皮瓣移植是修殘補缺比較常見的一種手段,由于具有效果好、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等諸多優(yōu)點,被廣泛運用在臨床上,尤其是創(chuàng)面修復的治療[3][3]。通常情況下,在皮瓣移植作簡單、并發(fā)癥少等諸多優(yōu)點,被廣泛運用在臨床上,尤其是創(chuàng)面修復的治療[3][3]。通常情況下,在皮瓣移植術中,所運用的皮瓣主要從殘損區(qū)鄰近組織中獲取,不管是厚度、質地、顏色,還是毛發(fā)生長等方面,均與受區(qū)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不僅可以對組織缺損進行修復,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形態(tài)再造的價值[4][4]。由于眼瞼皮膚的彈性較好且薄,雙蒂或者單蒂肌皮瓣的旋轉弧度較大,能夠對上瞼和下瞼的缺損進行修復,并且眼瞼內的瞼內外動脈形成2個動脈弓,在眼瞼各層均有分布,構成雙重動脈網供血,再加上眼部的輪匝肌皮瓣具有豐富的血供,具有較強的抗感染能力,成活率較高,一方面在眼部修復中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適用于面頰、鼻部以及眶周組織中的中小型缺損修復[5][5]。需要注意的是,在對皮瓣進行制作時,不管是雙蒂皮瓣,還是單蒂皮瓣,都不能將眼輪匝肌切斷,避免影響眼瞼閉合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臨床上運用單蒂肌皮瓣與雙蒂肌皮瓣對瘢痕性瞼外翻患者進行治療,不僅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恢復患者的眼瞼閉合功能,提高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1] 胡東燕,付晶,王艷爽,等. 單蒂皮瓣與雙蒂皮瓣治療瘢痕性瞼外翻的臨床觀察[J]. 中國傷殘醫(yī)學,2011,03:13-14. -14.
[2] 李曉華. 單蒂眼輪匝肌肌皮瓣修復瘢痕性瞼外翻[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附眼科手術),2008,08:652-:652-654. 654.
[3] 高朋芬,楊麗霞,陳梅珠,等. 瘢痕性瞼外翻手術矯正28例臨床分析[J]. 局解手術學雜志,2010,03:174-175. 175.
[4] 顧勇,王秋旭. 瘢痕性瞼外翻的手術矯正[J]. 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附眼科手術),2009,01:58-60. -60.
[5] 李麗,牛惠彩,李衛(wèi)衛(wèi),等. 嚴重燒傷后瘢痕性瞼外翻的治療體會[J]. 中國醫(yī)療美容,2014,04: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