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迪
(陜西師范大學 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
明清時期中越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
劉丹迪
(陜西師范大學 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中越之間的傳統(tǒng)交流在明清時期增添了新的內容;使節(jié)往來以及貿易活動對中越兩國的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中國的農業(yè)工具、技術手段、傳統(tǒng)的農學著作以及對農業(yè)具有指導意義的天文歷法也隨之傳到越南。整體來說,明清時期的中越農業(yè)科技交流并未發(fā)生逆轉,中國還是充當輸出國。
明清時期;中越;農業(yè);交流
越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鄰邦,兩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保持著頻繁友好的交流傳統(tǒng)。由于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慣等特點,對于東亞地區(qū)來說,農業(yè)一直是民生之本,也是立國之基,農業(yè)科技文化的相互影響是中越兩國交流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明清時期,中外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發(fā)生了轉變,中國大量引進美洲作物(如玉米、番薯、馬鈴薯和辣椒等),輸入的農作物和農業(yè)技術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在亞洲,中國與其周邊國家的交流仍以輸出為主,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中國對其周邊國家還是具有很強的輻射力。
本文從農業(yè)史的角度研究明清時期中國和越南的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在這一時期,不僅有中越兩國在農業(yè)技術上的交流還有越南對中國傳統(tǒng)農書的引進。中國把先進的鐵器、先進的生產經驗以及農業(yè)思想傳授給越南人民,把水利灌溉工程技術輸入越南,不僅促進了越南農業(yè)的發(fā)展,而且改善了越南人民的生活,密切了中越兩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本文致力于總結明清時期中越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的歷史定位和經驗,為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和對外農業(yè)科技交流提供借鑒。
目前學術界研究中國與其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大都集中在中國與日本、朝鮮等國的交流,較少涉及越南。本文從農業(yè)史的角度出發(fā),對中越兩國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進行研究,是對現(xiàn)今研究的一個補充;農業(yè)是國之根本,明清時期中國與越南在農業(yè)方面緊密的聯(lián)系與交流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外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的事實,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可為我們當前的對外交流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中越兩國的使節(jié)交流
中越兩國在明清時期的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在交流途徑上,交通經貿、派遣留學生等都是重要的方式,其中兩國互派的使節(jié)成為值得重視的特殊群體[1]。在這一時期,明清王朝與安南(越南)是宗藩關系,安南的封建統(tǒng)治者按照貢期,派遣使節(jié)到中國朝貢,中國也多次派出使節(jié)到越南冊封,或進行其他的國事訪問。
不管是政治交流、經濟往來還是文化傳播,使節(jié)在兩國的交流中起著橋梁的作用。安南使節(jié)隨貢期來到中國,奉上安南國珍貴的貢品,帶來了他們本國的農業(yè)技術和文化;在朝貢期間內,安南使節(jié)在京都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知識,隨后回國進行傳播和普及;中越兩國的使節(jié)們在出使期間留下了大量的漢文詩文,受到兩國知識分子的重視,相關的文章往往編輯成集,促進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官方貿易主要靠貢使的往返,貢使除攜帶貢品外,大都還帶有本國農業(yè)土特產品,并且貢使一般都有比較先進的思想,在兩國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
即使在變亂不斷的內憂外患之中,中越兩國的使節(jié)們、知識分子們依然承擔著傳承東方文明、促進中越友好的使命。在歷法方面,中國的天文歷法在清代以前就曾傳入越南。清前期西洋歷法傳入中國,康熙年間欽天監(jiān)官員修訂《西洋新法歷書》,編成《歷象考成》。1810年(阮朝嘉隆九年),越南使節(jié)阮有慎從中國購得《歷象考成》,帶回越南,并進呈給嘉隆帝,認為康熙年間“參用西洋歷法”,比越南以前使用的《萬全歷》《大統(tǒng)歷》更精確[2]。隨后,越南人民把《歷象考成》運用到農業(yè)生產中,促進了越南農業(yè)的發(fā)展。
如上所述,中、越使節(jié)的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兩國的農業(yè)科技文化,是兩國交流的重要途徑。
(二)中越兩國的貿易往來
明清時期,中越兩國的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通過經濟貿易的途徑也更加頻繁了。此時貿易有兩種形式:一為官方貿易,一為民間貿易。
官方貿易,主要靠貢使的往返。貢使除攜帶貢品外,大都帶有土特產品及銀兩,他們在往返路上經銷或是訂制中國的農業(yè)產品等物品。1803年(嘉慶八年),阮福映貢船回國時,置辦彩緞一萬余斤。1814年(嘉慶十九年),越南朝廷發(fā)銀一萬兩,到廣東采買貨物。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是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安南國王阮光平上書清廷:“誠愿學中國文物聲容之盛,庶幾不囿于陋……又本國所需物件、式樣頗多,必得專人帶式前往定織,方可中款。現(xiàn)擬派銀數(shù)萬兩,差本國通曉工技者一人,隨帶五人,親赴采織。”乾隆皇帝予以同意。
民間貿易方面,為了方便兩國貿易,明朝在廣州、泉州、寧波等地設立市舶司,并諭令福建行省:“占城海泊、貨物皆免征稅,以示懷柔之意?!盵4]1405年(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出使西洋,首達占城國新州(今歸仁),以后六次出使西洋,每次均在新州、靈山(今綏和)停泊。占城國王率眾出城迎接,貢獻方物,鄭和亦回贈金銀瓷器等物答謝。1790年,阮光平因國內“物產短細,吁請開關通市”。清廷鑒于安南戰(zhàn)爭頻繁,兼以連年荒欠,物產耗竭,人民生計維艱,特“俯從所請”,于1792年2月,將久經封閉的平而、水口、馬白三關啟封,作為兩國人民進行商業(yè)貿易的地點,方便由平而關來的中國客商。自兩國通市以來,出口商貨,源源不絕。在雙方的貿易中,往往對越南比較有利:其一,中國方面,對進出口的貨物均免征稅收,而越南則倍增其稅;其二,中國出口,均是越南急需之布匹、紙張、鐵鍋、茶葉、農具等農業(yè)生產、生活資料,對越南農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補充作用,而進口物對中國則顯得并不那么重要,大部分是滿足統(tǒng)治階級的奢侈品。
其實從明朝中葉起,西方商人東來,尤其是葡商入踞澳門后,中國貿易的對外體系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形成了藩屬國與貿易國的區(qū)別。藩屬國與中原王朝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關系,可視為準內政的關系,素來得到優(yōu)遇,而貿易國則以利益為目標,清王朝對其一直有所防范。因此,在處理與兩者關系時,清王朝的態(tài)度十分的明顯:規(guī)定葡商船只僅能停泊在澳門,其他西洋船只僅能停泊于黃埔港,而東南亞各國的貢船則可駛入廣州城內河。越南使臣李文馥在《舟進獵德江即事》一詩中,曾留意到清廷對來華的西洋貿易船和越南貢船的區(qū)別對待,稱:
“獵德江,舊泊舟一町也。黃浦江距獵德江四十里,西洋舟舶來粵者,例于黃埔停泊,不得與我船同駐,洋人每以為恥。”
李文馥以一位朝貢國使臣的身份,記錄了藩屬國與貿易國在中國待遇的差異,更能體現(xiàn)出越南在與中國貿易往來中的特殊地位。
(三)中越兩國的學術交流
1370年(洪武三年),明朝開科取士,特準安南、占城等國以鄉(xiāng)貢赴試于京師,規(guī)定安南歲貢儒學生員,充國子監(jiān),府學每年二名,州學二年三名,縣學一年一名。同時越南在本國建立學堂,學習中國儒家文化,到1419年(永樂十七年),安南已有23個縣設立儒學。他們以“周公為圣,孔子為先師”,“祠孔子以大牢”,“新樂”以“仿明朝制為之”。安南國一陪臣黎文老上奏明英宗說:“詩書所以淑人心,藥石所以壽人命,本國自古以來,每資中國書籍、藥材以明道義,以躋壽域。今乞循舊習,以帶來土產香物,易其所無,回國資用。”[4]
明英宗亦準許越南派遣留學生到中國進行學習。為了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工藝,1407年8月,交趾總兵官張輔一次就選派了九千名博學有才、明經能文、聰明正直的安南子弟到金陵(今南京)深造,明成祖遣工部以錦衣、靴襪賜之。1413年(永樂十一年),交趾工匠130余人及其家屬來到金陵,明成祖命有司賜給錢糧衣物,安排住居,病者還給以治療。
(一)中國農業(yè)科技文化在越南的傳播
由于歷史文化、地理氣候等條件的相似性,中國古代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和農業(yè)思想被越南人民充分接受、學習并廣為傳播,在越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傳播基礎
農業(yè)技術和農業(yè)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文化對越南古代社會各方面的進步所做出的最深刻、最根本也最有意義的貢獻。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科技文化之所以能夠在越南得以傳播,或者說越南之所以能夠接受較為先進的中國農業(yè)文化,既有歷史和地理方面的因素,又有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一是歷史因素。越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友好鄰邦,兩國長期以來保持著頻繁友好的相互交流。不管是在秦漢作為“郡縣”時期還是北宋后作為獨立“藩屬國”時期,越南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二是地緣因素。中越兩國有著密切的地緣關系,越南北部地區(qū)與我國的云南、廣西接壤,山水相連,便于兩國政府和民間的來往。由于氣候、地理條件的特點,對于東南亞地區(qū)來說,農業(yè)一直是民生之本,也是立國之基。就農業(yè)文化的傳播而言,這是最根本的因素。
三是親緣關系。中越兩國人緣相近,同根共族。據(jù)越南最著名的史書《大越史記全書》記載,越南人認為自己民族的始祖是中國“神農”的后裔。這些記載盡管有著傳說的成分,但是至少可以看出兩國之間在很久以前就有著共同的歷史傳說。后來的歷史史實也進一步證明,中越兩國之間的確存在著相同的歷史淵源。張秀民先生曾經撰專文《安南王朝多為華裔創(chuàng)建考》進行了評述,指出前黎、李、陳、胡、莫、舊阮(廣南阮氏)六朝均為華人血統(tǒng)。[4]
四是文化因素。越南在歷史上長期使用漢字,是漢字文化圈的主要成員之一。秦漢時期,越南國內還沒有自己的文字。趙佗統(tǒng)治南越國時,把漢字傳入越南,此后越南開始使用漢字。在整個越南的封建時期,漢字始終是歷朝政府的官方文字。正因為兩國有著共同的文字,使得農業(yè)科技文化可以更加方便有效地進行傳播。
2.農業(yè)水利技術的輸出
農業(yè)的發(fā)展得益于水利技術的進步和農業(yè)工具的改進,在明清時期中國先進的水利技術和農業(yè)工具都源源不斷地傳入越南,促進了越南農業(yè)的發(fā)展。
水車在中國古代是用于排水灌溉的機械,雖然都是依靠輪軸的轉動進行工作,但有不同的類型,即筒車、翻車、井車以及刮車,最主要的是筒車和翻車。在越南黎朝憲宗年間,水車由中國傳入越南?!对绞吠ㄨb綱目·正編》卷二十五記載:“景統(tǒng)六年(1503)春正月,旱,敕備水車以衛(wèi)農。敕諭清化承宣使司參議楊靜等:‘朕于農務尤所留心,卿等當盡心民事,思惟善政,旱潦靡常,須當預備堤防,以辰(時)耕稼。朕每遣人往探,或田疇卑濕,或阡陌荒蕪,旱未數(shù)日,殆甚告干,皆由州縣不得其人,卿等宜飭部內,緊行修筑江關水車,小溪大路,親自檢閱,完好者為上考,疏漏者為不稱職,具實以聞,定行黜陟?!彼嚨膫魅氲玫搅死璩y(tǒng)治者的重視,統(tǒng)治者下令在各州縣進行推廣,并以此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內容,“這是越南王朝推廣中國水車之制見于史乘之始”[5]。
中國古代農業(yè)相當發(fā)達,歷史上有許多先進的水利工程,并且有著豐富的治水經驗。后世越南水利學家黃叔會,在分析當?shù)刈钪饕恿骷t河的自然情況的基礎上,結合越南的治水歷史和中國的治水經驗,寫成在越南農業(yè)水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河堤對策》。
3.天文歷法的輸出
以精確的歷法為基礎,與農業(yè)相關的天氣變化、節(jié)氣和重大慶典都得到了更加精準的推算和應用,在農業(yè)生產中人們對自然條件的預測和利用變得愈發(fā)順利。越南與中國在經緯度和氣候上的相近,是源于中國的歷法在越南成功推行的一個基本條件。
由于兩國政府層次的頻繁交流,越南地區(qū)的歷法水平基本和中原保持同步。明代,中國的《大統(tǒng)歷》輸入越南,越南人根據(jù)此歷制訂出符合本國情況的《萬全歷》。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出版的歷法專著《歷象考成》于1810年輸入越南。越南人根據(jù)《歷象考成》的計算方法考定其本國的節(jié)日、大典和有關天氣變化之測算。[6]
中國明朝和清朝設立的欽天監(jiān),是掌管觀測天象、推算節(jié)氣、歷法的官署,設有監(jiān)正監(jiān)副等官員。越南統(tǒng)治者學習中國,同樣在朝廷設置欽天監(jiān),任命了專門掌管“占候”事物的官吏,開始了自行觀測天象的歷史。1809年,安南阮福映任命禮部昭義侯鄧德超掌管占候事務,阮玉璘等十二人為占候管官。1813年,以禮部尚書安全侯鄭懷德掌管欽天監(jiān)事務。
4.“重農思想”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的重農思想,影響了越南歷代統(tǒng)治者的政治決策,對整個越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也為中國和越南之間的農業(yè)文化交流譜寫了重要篇章。后黎朝(1428—1789)建立之后,每位統(tǒng)治者均能夠注重農業(yè)的發(fā)展,尤以黎圣宗(1442—1497)最為熱心,即位的第二年就向全國下達禁止“棄本逐末”的諭令。《欽定越史通鑒綱目·正編》卷十九記載:“光順二年(1461)三月,敕府縣社官等,勸課軍民勤生業(yè),以足衣食,毋得棄本逐末,及托以技藝游惰,其有田業(yè)不勤植者抵罪?!贝撕罄枋プ谟钟诤榈滤哪?1473)率領群臣耕籍田,設立先農壇和觀耕田。
1802年(嘉慶七年),原割據(jù)越南南方的阮福映推翻了北方的阮光攢,建都順化,國號嘉隆。阮福映在統(tǒng)一越南之前,就非常注重農業(yè)的建設,在1792年曾經下詔曰:“八政之序,以食為先,四民之中,惟農為本。嘉定土地肥沃,而儲積未備,良以民多逐末,不事農功也,今當農作之候,諸營臣可遍傳轄內各總社村坊,自府兵以至僑寓人等,凡力田者免役,游手游食則役之,里長徇隱者有罪?!比〉谜嗪?,阮福映即建立社稷壇,中間供奉太社太稷之神,右面配后土勾龍氏,左面配后稷氏。阮福皎繼位后,開籍田,使得都城順化以及諸營均有籍田,并在各營建立社稷壇、先農壇等。
上述這些史料記載,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重農思想”對越南的影響,“正是沿襲了中國的傳統(tǒng)”[7],越南統(tǒng)治者制定的重農抑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越南農業(yè)的發(fā)展。
(二)越南安南稻的傳入
安南稻通過兩國人員往來首先傳入福建漳州地區(qū),據(jù)《福建通志》記載:“安南稻,明成化(1465—1487)初,郡人得安南稻一種。五月先熟,米白。”新的稻米不僅豐富了中國原有的物種,還改變了種植結構,提高了糧食產量。
(一)中越兩國交流以中方輸出為主
明清時期中越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與以往朝代相比并沒有鮮明的變化,依然是中國對越南的輸出要大于引進。
中國與越南是宗藩關系,通過使節(jié)往來和朝貢貿易,把成熟的農業(yè)思想、水利設施以及農業(yè)書籍傳入越南?!爸剞r思想”一直以來是中國封建經濟的主導思想,這一思想同樣也得到了越南統(tǒng)治者的重視,通過下詔實施重農政策,改變了當時越南“棄本逐末”的現(xiàn)象,促進了越南農業(yè)的發(fā)展;水車的輸出豐富了越南百姓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在黎朝憲宗年間越南處于干旱時期,水車的引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危機;明代的《大統(tǒng)歷》以及清代的《歷象考成》傳入越南,越南據(jù)此制定出符合本國實際的歷法,使得農業(yè)種植更精準;農書是農業(yè)文化的總結與傳承,越南利用中國農書學習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技術,促進本國農業(yè)發(fā)展。
在明清之前,中國國力強盛,農業(yè)科技水平在世界上都處于領先地位,統(tǒng)治者滿足于國內農產品,在與各國交流中輸入的也不以國家生產所需為首要。在中越朝貢貿易中,輸入的多數(shù)是為了滿足皇帝貴族們對奢侈品的需要,比如象牙、名貴藥材等。中國向越南輸出的不僅有藥材、綢緞等生活資料,而且還有織錦技術和農具等農業(yè)生產資料。
(二)中越兩國交流內容的“推陳出新”
中越的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不僅僅局限于東方文明的“傳統(tǒng)”科技文化,在19世紀以前,“西學”東漸對兩國也產生過程度不同的影響,兩國都接觸過西洋的“夷人”,了解西洋文化的先進性和科學性。19世紀以后,西方列強對中、越兩國的侵略不斷加深,兩國與西洋“夷人”的交往越來越多,“西學”成為有識之士不得不關心的內容。這就使兩國的交流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如西洋歷法清康熙年間修訂《西洋新法歷書》編成《歷象考成》,之后由越南使臣傳入越南。
(三)中國對越南的影響“根深蒂固”
雖然明清時期中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范圍內來說不如以往,但是中國幾千年發(fā)展的農業(yè)文化對越南還是有較強的輻射力。
在東南亞諸國中,越南是唯一屬于中華文化圈的國家,處在中國政治影響下達千年之久,種種方面都受到中國的顯著影響。[8]尤其在文化傳承方面,越南久受中華文化之熏陶,在諸多領域沿襲中國的傳統(tǒng),并以“小中華”自居。北使期間,李文馥與同在閩執(zhí)行公務的琉球使者相遇,有了一次有趣的會面。盡管兩國使者不能使用漢語進行直接的對話,但因兩國皆長期以漢文、儒學等漢字文化要素作為自己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雙方能夠根據(jù)漢字的書寫格式和文法進行思想文化交流,即“筆語”溝通。[9]這也充分表明在20世紀以前的東亞,由中國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漢字及其書面語形式——漢文,確實和早期歐洲的拉丁文一樣,具有跨國界通用語的功能,并成為東亞漢文化圈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基礎。[10]
越南史學家陳重金在其《越南通史》序言中明確指出:“從此(北屬時期)以后國人濡染中國文明非常之深,盡管后世擺脫了附屬中國的桎梏,國人仍不得不受中國的影響。這種影響年久日深已成了自己的國粹,即使今天想清除它,也不易一時蕩滌干凈?!盵11]
明清時期中越農業(yè)科技交流是中越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把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中的水車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傳授給越南人民,把先進的農業(yè)思想輸入越南,促進了越南農業(yè)產量的提高,改善了越南人民的生活。同樣,中國在與越南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受益匪淺,更加密切了中越兩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
[1]劉玉珺.中越古代書籍交流考述[J].文獻季刊,2004(4).
[2]韓琦.古代中越的科技關系:天算之部[J].東南亞縱橫,1991(2).
[3]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2.
[4]陳玉龍,楊道方,夏應元,等.漢文化論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397.
[5]朱云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24.
[6]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359.
[7]朱云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25.
[8]〔日〕竹田龍兒.越南阮朝初期與清朝的文化往來:文物制度的移植[J].陳奉林,譯.東南亞縱橫,1991(3).
[9]馮天瑜.漢字文化圈芻議[J].吉首大學學報,2004(2).
[10]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從周邊看中國[N].北京:中華書局,2009.
[11]〔越〕陳重金.越南通史[M].戴可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3.
(責任編輯 許峻)
On the Cultural Exchang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U Dan-di
(Northwest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ocial Develop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a and its surrounding countries have maintained close contact and exchange.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prosperity, the Ming-dynasty emperor sends out Zheng He’s voyages (1405-1431) in the South Seas as far as Africa seven times in order to promote national pride.After that,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more frequent exchanges, and create an opportunity for the cultural exchan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at time.New contents are added into the tradition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envoys exchanges and trade activit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played a bridge role.During this period, China’s agricultural tools and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works, and agriculture astronomical calendar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Vietnam.On the whole,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oes not have a reverse, and China always acts as an exporter.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ina and Vietnam; agriculture; communication
2016-03-27
劉丹迪(1992—),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史。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2.015
G125;S-09
A
1008-3715(2016)02-00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