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米芾曾寫過一件《珊瑚帖》,是他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信的目的很明顯,是用來“炫耀”的。
信中米芾對朋友說:“我最近收了一張張僧繇(南朝畫家)畫的天王圖,上面還有薛稷題跋呢。又收了景溫的《問禮圖》,也是六朝的畫。最后,嘿嘿,我還弄了個珊瑚。”
可以明顯看到,米芾寫到“珊瑚”兩字的時候筆畫突然加重,字寫得也比較大,得意洋洋的表情躍然紙上。不過,仿佛不夠過癮,米芾又把珊瑚畫了出來,于是一個類似瑪莎拉蒂標志的東西就出現(xiàn)在了帖的末尾,旁邊寫上“金坐(座)”二字。最后又寫了一首詩:“三枝(支)朱草出金沙,來自天支節(jié)相家。當日蒙恩預名表,愧無五色筆頭花?!?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4/02/qkimagesqcxzqcxz201601qcxz20160112-2-l.jpg"/>
如果你真以為這是一個車標,那你就中招了,其實這是米芾畫的一個珊瑚筆架。文房用具中,置筆用具首先出現(xiàn)的是筆格(擱、架),其次是筆屏,其擱筆數(shù)量不多,毛筆是倒著插的。今天用的最廣泛的筆筒,其實出現(xiàn)時間很晚,明清時期才流行。
為什么要倒著插筆?原來以前的毛筆跟現(xiàn)在的毛筆是不一樣的。毛筆分有芯和無芯。有芯筆是魏晉時期,也就是王羲之時代的一種筆,所謂“芯”,是指先用麻紙裹住筆毛,形成一個筆柱,筆柱外面再裹上其他毛,然后插入筆管,筆頭很短。纏麻紙是為了塑造筆形,增加儲墨量。所以用完后必須倒著插,讓水瀝干,否則紙容易泡爛。雞距筆是比較著名的有芯筆,因筆頭形狀像雞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
2010年,河北省贊皇縣西高村因為南水北調工程,發(fā)掘了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了青釉筆架一件,能插筆三支,是實物證明。
北宋開始,由于沒有筆芯的筆(同今天的毛筆)的出現(xiàn),使得毛筆倒插的意義逐漸消失,用于擱筆的筆架使用更流行了。
此時又想起了米芾的珊瑚金座筆架來,三支朱色珊瑚配上金座制成的筆架,自然讓人愛不釋手,而且米芾順手畫了下來,到現(xiàn)在成為唯一一張可靠的米芾繪畫作品,彌足珍貴。不過這只是筆架,擱筆而不能插筆。
1966年上海寶山朱守城墓出土了硯、筆筒、筆屏、印盒、鎮(zhèn)紙、壓尺、文具盒、圓盒與香筒等14件文具,是迄今為止考古出土的明代墓葬中最為完整精美的一套。
現(xiàn)在我們常用的置筆工具主要是:
(少言選編自“寫字派”)
責任編輯 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