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公眾參與科學模型與解決科技爭議的原則

        2016-01-19 08:49:56賈鶴鵬,苗偉山
        中國軟科學 2015年5期
        關(guān)鍵詞:轉(zhuǎn)基因

        公眾參與科學模型與解決科技爭議的原則

        賈鶴鵬1,苗偉山2

        (1.康乃爾大學傳播學系,美國紐約州伊薩卡14850;2.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100084)

        摘要:公眾參與科學模型肇始于西方社會頻發(fā)的科技爭議,它充分體現(xiàn)了科學的民主治理的精神和原則,有助于我們分析當下中國的各種科技爭議。然而,僅僅在形式上實現(xiàn)這個模型所要求的對話與互動,并不能解決民主政治的平等原則和科技精英對知識天然壟斷之間的矛盾。有效實現(xiàn)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價值需要深入地辨析科技爭議所處的社會語境和深層次結(jié)構(gòu)性原因,并相應地優(yōu)化模型來理解和解決各種社會爭議。

        關(guān)鍵詞:公眾參與科學;科技爭議;科學的民主治理;缺失模型;轉(zhuǎn)基因

        收稿日期:2014-08-27修回日期:2015-03-16

        作者簡介:賈鶴鵬 (1972-) ,男,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主任編輯(原中科院《科學新聞》雜志總編輯),美國康乃爾大學傳播學系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科學傳播、科技與社會、公眾參與科學。

        中圖分類號:N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9753(2015)05-0058-09

        Abstract: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PES) model was originated from recurring S&T controversies in the Western societies.The model,which has reflected the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science,should also be used to solve and moderate China’s rising S&T controversies.But only taking PES forms of dialogues and interactivity alone cannot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mocratic equality principle and the natural monopoly of knowledge by S&T elites.The practice of PES so far has not solved heated S&T controversies in the society,both in the West and China.However,the dilemma does not mean PES model is useless.Rather,we need to carefully analyze various factors deeply underlying the S&T controversies,and propose optimized models of PES to adjust or even close these controversies.

        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and Principles for Solving Scientific Controversies

        JIA He-peng1,MIAO Wei-shan2

        (1.Departmentofcommunication,CornellUniversity,Ithaca,NY14850,USA;

        2.TsinghuaUniversity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Beijing100084,China)

        Key words: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S&T controversies; democratic governance of science; deficit model;GMO

        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強調(diào)科學界與公眾對話的公眾參與科學模型 (Public Engage in Science)逐漸取代了以教育“缺乏知識”的公眾為手段的“缺失模型”(Deficit Model),成為科學傳播領(lǐng)域的主流理論和西方科學傳播的主要實踐方式。

        公眾參與科學最直接的定義是指制定發(fā)展和應用科技的政策時汲取公眾意見[1]。實際上,它具有多重內(nèi)涵,既包括在教育領(lǐng)域的參與式科學教育以及鼓勵公眾參與實際科研的公眾參與研究[2],也包括在制定科技政策、推廣新興技術(shù)或啟動科技項目時聽取公眾意見的民主治理活動。盡管公眾參與科學模型涵蓋廣泛,但大多數(shù)學者主要從民主政治的角度探討這一模型[3]。這是因為盡管民主制確保了行政官員由民眾直接或間接地選舉,但公眾并不能參與具體的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對于專業(yè)性很強的科技政策或與科技相關(guān)的項目,這種情況尤其突出??梢哉f,公眾參與科學正是參與式政治在科技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體現(xiàn)。

        盡管公眾參與科學模型已經(jīng)擴展到了技術(shù)評估及發(fā)展創(chuàng)新等諸多方面,但這一模型的誕生和發(fā)展卻與西方社會不斷爆發(fā)的各種科技爭議——如轉(zhuǎn)基因、核電、氣候變化、注射疫苗導致孤僻癥的說法等——密切相關(guān)。這些爭議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公眾對官方權(quán)威結(jié)論的不信任和抵制[4]。在我國,公眾參與科學模型得到了學界較為廣泛的關(guān)注[5],但學者們更多是從科學技術(shù)學(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的理論視角或科技政策制定這一層面[6]探討這一模型。雖然在中國社會,諸如轉(zhuǎn)基因、PX(對二甲苯)化工廠建設、磁懸浮負面影響及垃圾焚燒設施安全性等科技方面的爭議愈演愈烈,但學界只注意到科技爭議的爆發(fā)帶來了公眾參與科學的必要性[7],而沒有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為此,我們有必要通過梳理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理論和實踐發(fā)展,在辨明中國科技爭議性質(zhì)及考察互聯(lián)網(wǎng)等傳播手段對中國科技爭議的影響的基礎(chǔ)上,探討如何基于公眾參與模型調(diào)節(jié)和解決中國科技爭議的民主原則。

        一、從科技爭議到公眾參與科學

        一般來說, 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公眾理解科學》報告開啟了公眾參與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但學者們在論述該報告對于科學傳播領(lǐng)域的意義時,往往忽略了它的特定背景,即“相互競爭的利益集團總是會對諸如‘酸雨’、核能、試管授精或者動物實驗等等有爭議的問題,各執(zhí)其詞”,“無知的公眾很容易受到諸如節(jié)食、代用醫(yī)療等誤導性觀念的侵擾”,“理解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本性,都是理解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及“諸如宇宙學、進化論等方面的重要科學成就,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反思人類自身的方式”[8]。 可以說,部分上是出于解決爭議的需要,科技界的決策者才逐漸推動公眾通過“參與”到科學發(fā)展中來提升理解科學的水平、增進對科學的支持。

        另一方面,實踐證明,由科學家教育公眾來理解科學的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公眾對新興技術(shù)可能造成的環(huán)境和健康傷害的擔憂以及他們對科學家和政府的信任度下降[4]。例如,最早開始推動公眾理解科學的英國政府和英國科學界,卻因為在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中忽視公眾關(guān)切和對于解決核污染等問題很重要的地方知識[9],在隨后的瘋牛病事故中淡化風險,導致官方科學結(jié)論在民眾中信譽掃地,單向的公眾理解科學活動難以為繼[10]。

        頻繁的爭議、眾多學者的反思和科學傳播實踐工作者的推動,讓具有民主精神的公眾參與科學模型逐漸成為歐美科學傳播的重要形式。這一模型強調(diào)科學(界)作為民主社會的一員,在科學與社會的相關(guān)性上,并不比其他知識(人群)具有更高的發(fā)言權(quán)[11]。公眾參與科學模型旨在以對話方式將公眾意見融入科學決策。近年來,西方社會發(fā)展出科學對話、科學聽證會及公民共識會議等多種活動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公民參與科學活動也伴隨著一般意義上的民主治理得以發(fā)展。在北歐和西歐國家,與科技相關(guān)的議題成為各種鼓勵公眾參與公共治理活動的重要主題之一[12]。

        然而,作為民主政治組成部分的公眾參與科學的道義正當性及該模型在西方社會的廣泛推廣,并非意味著公眾就可以一帆風順地參與科學進程。公眾參與科學在近年來也面臨著諸多實踐與理論的挫折與挑戰(zhàn)[13]。在公眾參與科學的項目得以廣泛實施后,科學爭議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學者和實踐者都發(fā)現(xiàn),以反對科學中心主義為由簡單拋棄缺失模型并不能解決科學家與公眾之間客觀存在的知識差距。只是讓公眾“參與”科學并不能改變公眾在科學議題決策上的弱勢[14]。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在本文第三節(jié)進行深入探討。

        二、中國的科技爭議與公眾參與科學

        與1970年代的西方類似,當今中國的科技爭議也此起彼伏,而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的迅速普及,往往讓爭議迅速擴散,超出政府和專家的預期。這些與科技相關(guān)的爭議,最鮮明的特點是廣大公眾拒絕接受政府和專業(yè)人士的意見,根據(jù)自己掌握的信息,得出與官方或主流科學家相異甚至相反的觀點。

        例如,2013年10月,中國商務部領(lǐng)導下的某行業(yè)協(xié)會推出的《沐浴業(y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禁止艾滋病患者入浴”,在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與轉(zhuǎn)基因食品爭端很類似的是,盡管所有相關(guān)專家都表示,艾滋病傳播渠道僅限于性行為、血液和母嬰三種,共浴不會增加傳播風險,但民眾并不接受專家的解讀。新浪網(wǎng)的調(diào)查顯示,70%多的網(wǎng)友支持這個遭到艾滋病專家、公共衛(wèi)生組織乃至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抗議或表示憂慮的條款[15]。

        另一類科技爭議集中在環(huán)境領(lǐng)域。例如,繼廈門、大連、寧波等地后,2014年3月30日,廣東茂名上萬人再次走上街頭,抗議政府規(guī)劃建設PX化工廠,盡管在各種化工原料中,PX只是低毒物質(zhì),也缺乏直接致癌性的證據(jù)。

        盡管如此,中國的科學傳播工作在總體上仍然以從科學界發(fā)出的單向信息流動為主。按照官方定義,“科學普及的目的是提升中國公民總體上較低的科學素質(zhì),縮短現(xiàn)代化與公眾科學素養(yǎng)之間的差距,以及反對迷信”[16]。 這一提法非常類似于前述的缺失模型的訴求。然而,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和多元化,基于缺失模型的傳統(tǒng)的科普模式越來越難以充分適應中國的現(xiàn)狀,特別是在涉及科技爭議或潛在爭議議題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認識到,傳統(tǒng)的側(cè)重科學家與科普工作者教導職能的科普活動,應該讓位于科學家與公民之間的互動,以及公眾對科學發(fā)展的參與[17]。

        就在科學爭端開始不斷進入公眾視野之際,互聯(lián)網(wǎng)、特別是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在中國的普及和廣泛應用讓爭端變得更加廣泛和激烈。在涉及包括轉(zhuǎn)基因、地震預報以及食品安全等爭議性問題時,甚至在包括疫苗接種、流感疫情防控、氣候變化等本來沒有任何科技爭議的議題上,反對科學主流觀點和無視科學證據(jù)的聲音,甚或偽科學傳言和毫無依據(jù)的謠言都得到了廣泛傳播。

        中國科學家長期以來缺乏與媒體和公眾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微博及其它新媒體所帶來的民眾對科學問題的直接質(zhì)詢,更是給中國科學界和科學傳播界增加了壓力??茖W生產(chǎn)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程序性特點沒有因為微博傳播速度的提升而發(fā)生改變,而科學家更加擔心微博的字符限制、時間短促和公眾的無門檻參與信息生產(chǎn)會加劇他們本來就擔心的不準確的科學報道。結(jié)果,本來就“羞于”面對媒體的中國科學家在微博上更加失聲[18]。

        科技爭議的頻發(fā)、社交媒體對此的推波助瀾、科學家傳播素質(zhì)的欠缺,這些都需要科學傳播工作行動起來應對爭議、應答公眾質(zhì)詢。相比傳統(tǒng)的科普工作,這種對公眾質(zhì)疑的回應已經(jīng)具有了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基本特征,即通過讓公眾參與科學發(fā)展進程和決策以獲得他們對科技發(fā)展的支持。但問題在于,積極回答公眾質(zhì)詢,讓公眾與科學家進行互動,就一定可以換取他們對科技發(fā)展的支持么?

        實際上,盡管中國的專業(yè)科學傳播工作在形式上以傳統(tǒng)的科普為主,但在很多涉及政策爭議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已經(jīng)開始召開涉及相關(guān)科學內(nèi)容的科學聽證會等形式上具有公眾參與科學特征的活動;專業(yè)部門在特定爭議出現(xiàn)或激化時,也往往能及時組織專家回應公眾質(zhì)疑;相比常態(tài)科研,涉及爭議的中國科學家也表現(xiàn)出更大的交流愿望[19]。例如,在提議建設PX化工廠時,廈門市于2007年就召開過聽證會。在茂名的公眾抗議PX項目演變?yōu)榻诸^抗議之前,茂名市政府多次召集座談會和開展教育活動。在上述的“禁止艾滋病入浴”事件引發(fā)廣泛公眾關(guān)注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專家多次發(fā)表言論來向公眾解釋艾滋病毒傳播規(guī)律。

        然而,迄今為止,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公眾參與科學特征的互動交流鮮有取得成功者。從網(wǎng)絡表現(xiàn)和媒體報道的情況看,不僅公眾繼續(xù)“頑固地”抵制官方的“科學意見”,非官方的科學傳播人士在社交媒體上也遭到了廣泛攻擊。 例如,2013年9月到2014年3月,在原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和科普作家方舟子之間爆發(fā)了一場有關(guān)轉(zhuǎn)基因的微博爭論,在這一過程中,網(wǎng)絡輿論幾乎一邊倒地站在了挑戰(zhàn)科學結(jié)論的一方。以雙方爭論期間新浪微博中發(fā)布崔永元赴美調(diào)查轉(zhuǎn)基因的紀錄片為例,從2014年3月1日到3月4日17點,宣布紀錄片視頻發(fā)布的首條新浪微博在3天內(nèi)收到19000余人次“點贊”,所有 10175條評論中,90%以上支持崔永元進而質(zhì)疑轉(zhuǎn)基因,并表達了對轉(zhuǎn)基因風險的擔憂[20]。

        如何理解這些具有公眾參與科學特征的科學傳播活動在解決科技爭議的實踐中并不理想的結(jié)局呢?要回答這一點,我們不但要探討中國社會以及這些具體案例的特點,也要深入探究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理論內(nèi)核,包括分析其遭遇的理論與實踐挑戰(zhàn),并根據(jù)這些分析,最終找出可行的科技爭議的解決途徑。

        三、公眾參與科學模型面臨的挑戰(zhàn)

        中國社會目前在爭議問題上對主流科學結(jié)論的抗拒,在西方特別是歐洲早有先例,即便在最早采納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英國亦如此。例如,2003年為了推廣轉(zhuǎn)基因作物,布萊爾政府發(fā)起了名為“GM Nation(英國將成為轉(zhuǎn)基因國家)?”的全國性辯論,但結(jié)果以科學界“失敗”、轉(zhuǎn)基因技術(shù)在英國發(fā)展受阻而告終[21]。研究表明,在這場辯論中,科學家和政府部門試圖用科技話語來表述自己的立場,而環(huán)保組織和其他非政府組織則根本拒絕這種闡述,他們認為政府、公司和科學家們是在推動自己的既得利益[22]。

        但另一方面,很多公眾又對參與科學活動表現(xiàn)出漠視。丹麥政府于2012年停止了對以首倡和成功舉辦多場公民共識會議而聞名世界科學傳播界的丹麥技術(shù)委員會 (Danish Board of Technology) 的資助,因為丹麥技術(shù)委員會所舉辦的大部分共識會議在丹麥國內(nèi)的關(guān)注度并不高[23]。

        上述情況,與公眾參與科學的主體、議題選擇、機制以及不同發(fā)展階段都有關(guān)系。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在一份2001年的報告中,將公眾參與科學活動的主體分為四類——利益攸關(guān)者、直接受影響的公眾、觀察事態(tài)的公眾以及一般公眾[24]。不同的議題選擇往往決定了參與主體并不相同。而公眾參與科學的目標也存在很大差異,政府機構(gòu)執(zhí)行的公眾參與科學活動,往往是為了特定政策征求民意;而科學界推動公眾參與,目的主要在于說服公眾接受一些新興或爭議性技術(shù)。不同的目標往往導致了公眾參與科學活動在代表選擇、激勵機制、汲取民意的程度和效果評估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機制。美國科學院2008年出版的《公眾參與環(huán)境評估與決策》報告系統(tǒng)綜述了公眾參與科學與環(huán)境事務的1000多項研究,它指出,盡管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公眾參與這種方式有效,但要讓這類活動取得實際成效,它們就必須具有明晰的目的、恰當?shù)膮⑴c主體、周密的程序、充分的資金與人員、根據(jù)政策或科技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對公眾參與方式與形式的恰當把握、注重執(zhí)行與評估以及充分融合相關(guān)領(lǐng)域最新的科技知識[25]。

        其他學者指出,現(xiàn)有的大多數(shù)公眾參與科學活動并沒有充分考慮利益攸關(guān)者,從而忽視了這類活動的政治屬性,也即它們本質(zhì)上應該是各種利益的競爭、對話與妥協(xié)[26]。在這個意義上,公眾參與科學的模型遠談不上直接民主參與 (deliberative democracy)[27]。

        但問題是,如果徹底落實民主參與的原則,我們就應該平等對待包括科學結(jié)論在內(nèi)的各種知識和訴求么?這方面的困難在于,一方面,公眾難以掌握科學家占有的知識,而另一方面,科學知識的真?zhèn)尾⒉荒芸棵裰髟瓌t來進行判斷??茖W界對現(xiàn)有公眾參與科學模式的批評恰恰在于如何對待科學本身的聲音??茖W家們認為,科學應該接受公眾監(jiān)督并與公眾對話,但對話應該基于現(xiàn)有科學證據(jù)[28]。

        公眾參與科學模型在發(fā)展過程中所暴露的理論上的欠缺和實踐上的障礙,并非意味著它不能為科學傳播提供解決方案。恰恰相反,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實踐和理論發(fā)展,也是嘗試著對這些困難提供解答的過程。認識到這一點,對于處理頻發(fā)的科技爭議尤為重要。

        四、科技爭議背后的權(quán)力抗爭

        實際上,科技爭議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絕不是因為公眾刻意抵制主流科學結(jié)論,而是受到諸如科學界行為與公眾訴求脫節(jié)、科技界自身對科學傳播活動的定位不準、公眾對權(quán)力借助科技擴張的警惕以及他們對科學家和政府信心下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僅僅通過科學界與公眾的互動,并不能自動消除這些因素,要讓公眾參與科學模型在化解科技爭議、促進公眾對科技發(fā)展的支持方面真正發(fā)揮作用,還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深入辨析。

        首先不得不承認,科學界自身的知識生產(chǎn)與信息核實機制,與媒體和公眾因為突發(fā)事件而驟然升溫的信息需求并不相稱。例如,一項對近15年來世界主要英文媒體對轉(zhuǎn)基因突發(fā)事件報道的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家的信息發(fā)布總是比這些事件的熱點新聞報道慢了一拍,錯過了媒體關(guān)注的焦點時期[29]。這是因為科學家要對事件進行調(diào)查,但等到科學結(jié)論出現(xiàn),媒體對該事件的報道量已經(jīng)銳減,相應地減少了公眾獲取對轉(zhuǎn)基因有利的信息。

        在這種情況下,機械地將科學信息流動從普及變成互動并不能改變信息生產(chǎn)與需求的錯位。然而,不幸的是,很多科學界發(fā)起的公眾參與科學活動,并非是與公眾平等對話,而是以一種互動的形式,換取公眾恢復對科學的支持[30]。這種形式上的互動很少會根據(jù)公眾需求來協(xié)調(diào)科學信息生產(chǎn)。

        不僅如此,在現(xiàn)實中,政治力量還會借用其可以調(diào)動的科學資源來論證爭議性政策的合理性,而且經(jīng)常會表現(xiàn)出權(quán)力的傲慢。在這種情況下,讓公眾參與科學,并不一定能贏得他們對爭議性技術(shù)的支持。例如,在推動茂名PX項目的過程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召開了各種具有互動和參與性的座談會,另一方面則采取措施強迫石化業(yè)職工家屬及當?shù)卦谛熒热后w支持該項目。這些強制措施引發(fā)了公眾的強力抵觸[31]。

        在公眾一方,我們則可以看到信任缺失及特定心理認知機制在科技爭議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過去30年的科學與風險傳播研究已經(jīng)清晰地揭示了公眾信任科學家和政府等公共機構(gòu)與他們接受爭議性技術(shù)之間的緊密相關(guān)性。學者們稱這種信任為體制性信任(Institutional Trust),它是決定人們對各種具有潛在風險的爭議性技術(shù)態(tài)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2]。因為當公眾面對這類爭議性技術(shù)時,已有知識不足以判斷該技術(shù)是否有風險,對科學家或者代表社會管理風險技術(shù)的政府機構(gòu)的信任正好可以填補這種空白[33]。這種信任,從根本上來講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個是公眾覺察到的政府部門或科學家管控風險的能力,另一個則是他們管控風險、保護公眾的意愿[34]。而人們認可政府或科學家的價值立場(這稱之為價值相似性)與否,則決定了他們是否會相信政府或科學家有管控風險的意愿[35]。

        科學與風險傳播研究表明,價值認同也會影響到人們對信息的采納和對知識的接受,因為價值和信任會成為人們篩選信息的認知通道,可以使人們本能地或優(yōu)先地決定選擇和接受哪些信息,形成對待某項科技的態(tài)度,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動機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研究表明,在科技爭議過程中,人們往往對主流科學家和政府缺乏信任,這導致他們本能地不會接受后者提供的科學知識[36]。

        在缺乏信任與價值認同的情況下,公眾就科學爭端與科學家形式上的對話,并不會促進他們接受相關(guān)科學知識及科學家的立場,特別是當后者的形象可能被類似轉(zhuǎn)基因稻種非法外流這類丑聞所破壞時。另一方面,科學家所強調(diào)的基于現(xiàn)有科學證據(jù)解決爭端的合理要求也難以得到滿足,因為爭議中的公眾往往認為科學家們的現(xiàn)有證據(jù)不充分甚至有被隱瞞的成份。

        五、 以公眾參與科學破解爭議的原則及模型

        通過分析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理論困境及科技爭議的深層因素,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公眾參與科學模型在解決科技爭議方面的不足,并非因為這一模型本身出了問題,而是它的理論構(gòu)建和實踐應用都需要進一步優(yōu)化。在學者們關(guān)注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種種不足之時,公眾參與科學的治理方式已經(jīng)在與科技議題有緊密關(guān)系的環(huán)境領(lǐng)域取得了成果?!豆妳⑴c環(huán)境評估與決策》報告指出,合理的議程設計對保證這些參與活動的成功至關(guān)重要[25]。

        但簡單讓科學家或相關(guān)專家與公眾對話,并不等同于成功開展了公眾參與科學,尤其是在爭議問題上。 根據(jù)上面的理論分析和實踐探討,我們認為,達成如下共識是調(diào)節(jié)甚至是解決科技爭議的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上,應該進行更多的實踐探索和實證研究來摸索具體的解決途徑。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在科學傳播過程中,尤其是涉及科技爭議的傳播過程中,公眾參與科學的解決方案已經(jīng)無可避免。但公眾參與科學并非就是通過對話與互動來說服公眾支持科學。為了“讓”公眾能有效地參與到對話中,科學界及政府部門應該采取更加公開坦誠的姿態(tài),傾聽民意;并要在議題選擇、參與主體、人員與經(jīng)費安排、運作程序與機制以及如何在項目或政策實施中體現(xiàn)民意反饋等方面做出周密準備,在專業(yè)問題上則要逐步探索能夠與公眾形成對話的知識呈現(xiàn)方式(即便科學知識的生產(chǎn)本身不能因為公眾參與而發(fā)生改變)。在這方面,尤為重要的是認識到,我國現(xiàn)有的體制安排,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環(huán)境評估的公示程序、重大項目(在我國往往由政府部門主導)對征求民意的要求(即便不涉及環(huán)境評估)、各級“兩會”及兩會代表的民意咨詢已經(jīng)為公眾參與科學提供了法理基礎(chǔ)。

        其次,我們要在態(tài)度上認識到包括微博民意、網(wǎng)絡民意在內(nèi)的公眾對科技爭議的訴求,背后體現(xiàn)了民眾真實的關(guān)切和對壟斷性權(quán)力的抵制,它們?yōu)榭茖W界與公眾、科學與社會的對話奠定了合法性基礎(chǔ)。在了解公眾真切需求的基礎(chǔ)上,各種訴求應該展開平等對話,即便這并不意味著每一種訴求都有同等的權(quán)重。在這方面尤為重要的一點是要充分考慮公眾參與爭議性科學議題時,價值與倫理性因素在公眾認知、接受和拒絕科學結(jié)論及公眾參與活動的動機上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第三,但同時我們也要承認,包括微博民意在內(nèi)的公眾呼聲,決不能被賦予顛覆科學權(quán)威的權(quán)力,科學的真理更不能依靠民意來投票解決。需要由科學證據(jù)來回答的特定問題,如轉(zhuǎn)基因是否安全,垃圾焚燒是否污染,必須通過科學來回答?,F(xiàn)有的科學知識應該被融入到有關(guān)科學爭議的對話中[25]。

        這實際上回到了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核心理論挑戰(zhàn)——即科學問題關(guān)乎社會,是否就意味著在科技爭議問題中,各種知識都與科學知識具有同等的地位?

        要在公眾參與科學這一民主框架下回答這些問題,就要認識到,既然是探討科學問題甚至是科學爭議,那么科學知識不可避免地具有中心地位,這種中心地位本身并不意味著霸權(quán)和壟斷。在這種情況下,各種社會性知識是否與科學知識“平起平坐”,首先要看對與這些知識相關(guān)的問題的回答,是否依賴于我們對科學知識的把握。仍然以轉(zhuǎn)基因爭議為例,當我們要討論對“轉(zhuǎn)基因管理不善”這一社會問題或政治問題的擔憂時,我們要考察在多大程度上,轉(zhuǎn)基因的管理問題需要依賴轉(zhuǎn)基因安全與否這一科學命題來解答。其次,在爭議中必須要搞清楚基本的事實并以此為基礎(chǔ)得出結(jié)論,不論這種事實是否關(guān)乎科學本身。例如,轉(zhuǎn)基因的一大爭論點是擔心跨國公司控制中國糧食安全,對這一擔心的回答完全可以通過充分和完備的專利分析得以解答。

        但是,科學知識對特定問題的解釋權(quán),并不等于它具有壟斷地位。相反,這并非意味著科學或者說自然科學就解決了轉(zhuǎn)基因問題、垃圾焚燒、核電站等問題的全部。對這些議題的探討,社會管理、倫理價值等方面問題不可避免,只是對后者的辯論,不能脫離開科學認識。

        第四,在上述原則的基礎(chǔ)上,我們要認識到, 公眾參與科學這一民主原則,首先應該體現(xiàn)為公眾對科學議題的恰當關(guān)切和對科學議程的合理設定,尤其是在涉及科技爭議時。比如,在轉(zhuǎn)基因議題中,民眾呼聲體現(xiàn)了民眾對轉(zhuǎn)基因安全的合理擔憂。這就要求科學決策者必須把轉(zhuǎn)基因安全研究置于最為核心的地位。除了為科學研究設定議程和優(yōu)先序外,在具體辯論或討論過程中,尊重民意應該體現(xiàn)為關(guān)注、檢視和驗證公眾們所提出的證據(jù),不應因為這些證據(jù)在主流科學家視野之外而拒絕。當然, 民意盡管具有提出證據(jù)的權(quán)利,但并不能取代證據(jù)本身。

        第五,公眾參與科學的民主屬性也應該體現(xiàn)為民眾及其代表對科學組織和科學行為的監(jiān)督,包括公民代表審批科研預算、衡量科學項目的民生收益、曝光科學不端行為等。如上所述,我們必須要看到,科學界的不當行為是造成公眾對科學家價值認同減弱、信任下降的主要誘發(fā)因素,也促進了科技爭議的發(fā)展和激化。因此,民眾對科學界的監(jiān)督,既有科學的民主治理的道義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化解科技爭議。

        根據(jù)上述原則,結(jié)合學術(shù)界的既有研究[6-7],我們提出了一個簡明的以公眾參與科學模式調(diào)節(jié)和解決科技爭議的綜合過程模型。相對既往研究,我們的模型強調(diào)了籌備公眾參與活動的重要性、明晰和聚焦參與活動的目標、項目組織者與參與公眾(或公眾代表)共同商議程序、以及兩步(或多步)的公眾參與過程以確保在科學信息更加充分地進入討論的同時組織者能更加全面地應對公眾的合理訴求。需要指出的是,我們的模型仍然是以科學界或相關(guān)政府部門(或者其代表機構(gòu))為主導,而不像西方由非政府的中介機構(gòu)(如英國的科學媒介中心)主導。

        上述過程模型主要反映了以公眾參與科學模式緩解或解決科學爭議的原則性因素和基本成分,仍然需要在實踐中結(jié)合我國情況不斷完善。作為一個原則性模型,它最大的不足在于考慮了科學共同體與相關(guān)政府部門情況的流程設計往往不足以應對突發(fā)的科學爭議。但應對后者的前提是科技界已經(jīng)形成系統(tǒng)和成熟的公眾參與模式。這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

        圖1 以公眾參與科學模式調(diào)節(jié)和解決科技爭議的綜合模型

        可以肯定,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結(jié)合線上的民主參與和線下的公眾參與科學活動(如線上活動搜集問題,線下活動在線直播并回答無法到現(xiàn)場的公民疑問)以及突發(fā)事件中的及時對話,我們可以構(gòu)建相對便捷、低成本、覆蓋廣泛的交流平臺,促進科學家和科研機構(gòu)更加踴躍地投身到科學傳播的實踐中,努力促進科技爭議的解決或關(guān)閉(closure)。這方面,整個國際科學傳播界也是剛剛起步,我們更需要進行大量開拓和試點性工作。

        參考文獻:

        [1] Center for Advancement of 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CAISE).Many experts,many audiences: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 and informal science education [R].Washington,DC:CAISE,2011:11.Url:http://informalscience.org/images/research/PublicEngagementwithScience.pdf.

        [2] 賈鶴鵬.誰是公眾,如何參與,何為共識?——反思公眾參與科學模型及其面臨的挑戰(zhàn)[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30(11): 54-59.

        [3] Lewenstein B V.Wiki page:public engagement in science [OL].Informal Science,http://informalscience.org/research/wiki/Public-Engagement,2012.

        [4] Nelkin D.Science controversies:the dynamics of public dispu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 // Jasanoff S,Markle G E,Petersen J C,et al (eds).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First Edition.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5:444-456.

        [5] 孟強.公眾參與科學——兼談科學的民主化[J].科學與民主,2008(3):35-39.

        [6] 樊春良,姚雪婷,杜鵬,黃小茹.“十二五”時期中國公眾參與科技決策的需求和發(fā)展措施研究 [J].中國軟科學,2011 (6):79-86.

        [7] 樊春良,佟明.關(guān)于建立我國公眾參與科學技術(shù)決策制度的探討[J].科學學研究,2008,26(5):897-903.

        [8] 英國皇家學會.公眾理解科學 [M].唐英英 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7-9.

        [9] Wynne B.Misunderstood misunderstanding:social identities and public uptake of science [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992,1(3):281-304.

        [10] Jasanoff S.Civilization and madness:the great BSE scare of 1996 [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997,6(3):221-232.

        [11] Irwin A.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citizen:science and democracy in the bioscience [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1,10(1):1-18.

        [12] Nielsen A P,Lassen J,Sand?e P.Public participation:democratic ideal or pragmatic tool? The cases of GM foods and functional foods [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9,18 (2):163.

        [13] Stilgoe J,Lock S J,Wilsdon J.Why should we promote public engagement with science?[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3,23(1):4-15.

        [14] Irwin A.From deficit to democracy (re-visited)[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4,23(1):72.

        [15] 孟慶利,衛(wèi)濤.沐足桑拿拒絕艾滋病人 七成受訪網(wǎng)友表示支持 [OL].鳳凰網(wǎng),http://gz.ifeng.com/zaobanche/detail_2013_10/15/1331660_0.shtml?_from_ralated,2013-10-15 [2014-07-24].

        [16] 全民科學素質(zhì)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中國科普研究所.2010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綱要年報暨中國科普報告 [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1:4.

        [17] 賈鶴鵬,范敬群.科學傳播:從普及科學到公眾參與的挑戰(zhàn) [M].//詹正茂,卜勇,孫穎主編.中國科學傳播報告.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91-107.

        [18] 賈鶴鵬,范敬群,彭光芒.從公眾參與科學視角看微博對科學傳播的挑戰(zhàn)[J].科普研究,2014,9(2):11-19.

        [19] 賈鶴鵬,譚一泓.爭議中的科學——促進熱點議題的社會融合[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1:2-36.

        [20] 范敬群,賈鶴鵬,艾熠,等.轉(zhuǎn)基因爭議中媒體報道因素的影響評析——對SSCI數(shù)據(jù)庫21年相關(guān)研究文獻的系統(tǒng)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0(4):133-141.

        [21] Barbagallo F,Nelson J.Report:UK GM dialogue separating social and scientific issues[J].Science Communication,2005,26(3):318-325.

        [22] Cook G,Robbins P T,Pieri E.Words of mass destruction’:British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debate,expert and non-expert reactions[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6,15(1):5-29.

        [23] Horst M.On 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 [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4,23(1):43-47.

        [24] 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Science Advisory Board.Improved science-based environmental stakeholder processes [R].Washington,DC:EPA,2001:309.http://www.epa.gov/sab/pdf/eccm01006.pdf.

        [25]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R].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8:223-244,137-156.

        [26] Nowotny H.Engaging with the political imaginaries of science:near misses and future targets [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4,23(1):1620.

        [27] Sturgis P.On the limits of public engagement for the governance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J].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4,23(1):38-42.

        [28] Dickson D.The case for a ’deficit mode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OL].SciDev.Net,http://www.scidev.net/global/communication/editorials/the-case-for-a-deficit-model-of-science-communic.html,2005-06-07 [2014-06-22].

        [29] Flipse M,Osseweijer P.Media attention to GM food cases:an innovation perspective [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13,22(2):185-202.

        [30] Wynne B.Public engagement as means of restoring trust in science? Hitting the notes,but missing the music [J]. Community Genetics,2006,10(5):211-220.

        [31] 周清樹.茂名PX事件前的31天 [N].新京報,2014-04-05(A16).

        [32] Gameroa N,Esplugab J,Pradesa A.et al.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underlying public trust in information on technological risk [J].Journal of Risk Research,2011,14(6):685-702.

        [33] Einsiedel E F.GM food labeling:the interplay of information,social values,and institutional trust [J].Science Communication,2002,24(2):209-221.

        [34] Earle T C.Trust in risk management:a model-base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J].Risk Analysis,2010,30 (4):541-574.

        [35] Siegrist M,Cvetkovich G,Roth C.Salient value similarity,social trust,and risk/benefit perception [J].Risk Analysis,2000,20(3):353-362.

        [36] Druckman J N,Bolsen T.Framing,motivated reasoning,and opinions about emergent technologies [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1,61(4):659-688.

        (本文責編:王延芳)

        猜你喜歡
        轉(zhuǎn)基因
        探秘轉(zhuǎn)基因
        學與玩(2022年10期)2022-11-23 08:32:00
        轉(zhuǎn)基因,你吃了嗎?
        《轉(zhuǎn)基因技術(shù)》新書推薦
        ?轉(zhuǎn)基因技術(shù)?新書推薦
        轉(zhuǎn)基因生物,你怎么看?
        “WINE IS INHER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 AND CAN BE USED TO PROMOTE THE REGION AS A WHOLE”
        漢語世界(2020年2期)2020-04-29 09:53:42
        開心散對APP/PS1轉(zhuǎn)基因小鼠在體LTP和PSD-95表達的影響
        中成藥(2017年3期)2017-05-17 06:08:49
        Avp-iCre轉(zhuǎn)基因小鼠的鑒定
        天然的轉(zhuǎn)基因天然的轉(zhuǎn)基因“工程師”及其對轉(zhuǎn)基因食品的意蘊
        我國首批轉(zhuǎn)基因克隆牛成功繁育后代
        在线免费欧美| 国产午夜毛片v一区二区三区 | 91l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色老板美国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影院| 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免费久久99精品国产| 水蜜桃精品一二三| 在线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丁香花五月六月综合激情|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夜夜 | 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 四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亚洲| 久久精品人搡人妻人少妇|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亚洲成人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看|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最大| 中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αv| 亚洲精品美女自拍偷拍| 懂色av一区二区三区网久久 | 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资源在线观看免费|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 天堂AV无码AV毛片毛| 国内免费自拍9偷1拍| 十八禁在线观看视频播放免费| 欧美老熟妇又粗又大| 亚洲成人免费久久av| 8x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少妇被按摩出高潮了一区二区|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伊香蕉大综综综合久久| 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专区一区 | 看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