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霞 王 嶸
(烏魯木齊市第二十七小學 烏魯木齊 沙依巴克 830000)
提高語文教師古詩文本細讀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時效性的研究
劉雪霞 王 嶸
(烏魯木齊市第二十七小學 烏魯木齊 沙依巴克 830000)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文經典魅力傳承千年,這當中既有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更蘊涵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度罩屏x務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培養(yǎng)小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在 2012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了“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 60篇(段)?!钡囊?。古詩文教學越來越引起眾多小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教學研究;提高;閱讀;意識;轉變;改善
從學生方面來講,社會發(fā)展的如此之快,外來文化對小學生的影響日漸深厚,他們迷戀漫畫、流行歌曲,價值觀漸漸變化。古詩詞教學是培養(yǎng)小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手段,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深刻的滲透著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情境教育等重要內容。但學生對古詩文本的理解不到位,以至失去了發(fā)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或者發(fā)言時學生照抄、照念參考資料,沒有達到古詩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從老師方面來講,烏魯木齊市第27小學現(xiàn)有專職語文教師25名其中40歲以上的經驗豐富教師4名,其余的語文教師平均年齡不滿30歲并且有6名代課老師,縱觀整個語文學科是一只非常年輕的、有熱情但同時缺少教學經驗、尤其是文化底蘊有待進一步提高的隊伍。通過座談及平時的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即便我們認為古詩文課堂教學一直是我們難以突破又不愿觸及的瓶頸但還是有一些語文老師在上課前匆匆看一遍課文就埋頭備課寫教案;上公開課的老師也是定下要講的課題后就急忙備課做課件。這一現(xiàn)象表明:古詩文文本在教師的層面,并沒有得到大范圍的細讀,還是在一種庸常的閱讀水平上原地踏步,隔靴搔癢、淺嘗輒止,這種表面閱讀文本的后果就是對付應試,整堂課逐字逐句地對譯,學生忙著做筆記,學得索然無味,課堂氣氛沉悶;對于小學階段還有一種古詩文文本的閱讀情況就是過度詮釋,超越了兒童的認識水平。教師積極關注人文精神的浸染,大量拓展,無度挖掘文本,課堂教學雖激情飛揚,但古詩文基礎知識不牢。無論是上述的那一種課堂,都和老師細讀文本的能力息息相關。
(1)理論價值:我們研究這個課題,探究正確把握古詩文文本細讀的根本方法,提升教師解讀古詩文文本的能力,豐富和完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理論,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2)實踐價值:我們研究這個課題,擬改變教師的古詩文教學現(xiàn)狀,讓教師從細讀文本開始真正走入文本,走近學生,深入課堂。
鑒于上述情況,我們選擇《通過提高語文教師古詩文文本細讀能力,促進古詩文課堂教學的研究》為我們的研究課題,希望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提高教師的古詩文修養(yǎng)以及細讀文本的能力從而促進我們的課堂教學達到雙贏的效果。
關于本課題,在國外尚無研究,而在我國國內關于古詩文教學的研究有很多,比如:古詩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古詩鑒賞的研究、古詩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等。但其落腳點多在或研究古詩本身或從課堂教學角度出發(fā)。關于文本細讀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其中以王崧舟老師的文本細讀理論最被大眾熟知,但他其中并沒用專門針對古詩文文本細讀的研究。而本課題則希望借助提高老師古詩文本細讀能力進而促進古詩文課堂教學。
3.1 通過課題的研究,認真開展《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基本了解掌握古詩文文本細讀的策略與方法,在文本細讀的實踐過程中提升教師的讀書能力,拓展閱讀視野,增加閱讀量,提高語文教師的古詩文修養(yǎng),提高深層次挖掘文本的能力。
3.2 通過課題的研究,進一步端正教師鉆研古詩文教材的意識,逐步養(yǎng)成獨立讀解教材的良好習慣,提升文本細讀的研究力。
3.3 通過課題的研究,在提高教師細讀文本能力的同時促進古詩課堂教學,通過古詩文文本細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選擇合適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尋求合適的課外拓展和課外補充的內容進行豐富、完整的補充細讀。
3.4 通過課題研究,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文文本細讀過程,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升語感,并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學生具備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
4.1 論文類:
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我們的課題老師用筆記錄下了研究心得。共完成論文25篇,細讀材料51篇,教學設計及反思97篇。
4.2、小學語文教師古詩文文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4.2.1.知人論世,細讀文本。
孟子曾經說過:不知其人,難入其詩?!爸恕笔侵妇褪且私庾髡吲c作品的關系。詩人的經歷境遇是詩人獨特創(chuàng)作個性和風格形成的土壤?!罢撌馈本褪且私庾髡咚幍臅r代環(huán)境。詩人的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所以實際上每一篇詩歌都有時代的烙印。比如,在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中,老師就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際遇入手,很容易就了解了杜甫之所以形成這樣穩(wěn)重沉郁的詩風的原因,也對本詩為什么被稱為“生平第一快詩“更加了解。
4.2.2 品味字詞,細讀文本。
對小學老師來說古詩文本細讀還可以從“品味字詞“入手。通過對詩歌中的字詞的品味欣賞,精讀精講,更容易領略全詩的魅力。比如在細讀王之渙的涼州詞一詩中,老師就緊緊抓住了“怨”這個字,緊扣“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边@一句體會“怨”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其實這個“怨”字也是本詩的“詩眼”。在品味字詞中尋找“詩眼”,找到這個最能反應詩歌心靈的“眼睛”既能品味出古人的煉字功夫和用字之妙,更能對學生理解詩歌大有裨益。
4.2.3 抓住意象,細讀文本。
所謂意象,就是出現(xiàn)在作品中的帶有作者主觀情感的物象,這個物象,其實投射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意。比如,老師在細讀《四時田園雜興》一詩時,就讓學生思考詩中描寫了那些畫面?這些畫面又有什么樣的作用?掌握了這兩個有關本詩意象的問題,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就不難把握了。再比如,李煜在《相見歡》中寫到:“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殘月”、“梧桐”、“清秋”無一不讓人感覺到蒼涼凄清的愁苦,再聯(lián)想到此時的他正過著階下囚的生活,詩人的內心就不難體味了。
4.2.4 賞析修辭,細讀文本。
在古詩詞中,常常會用到一些章法和技巧,比如比興、鋪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修辭手法。在細讀文本時我們也可以抓住這樣的運用了一些手法的關鍵句入手,細讀細思。比如在細讀《宿建德江》一詩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本涂梢运伎歼@句中的“低”和“近”可以反襯出怎樣的一種意象,又對表現(xiàn)詩人情感有怎樣的作用。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如果可以抓住這樣的點,加強引導,注重研討,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要將老師的細讀文本轉化到課堂,提高古詩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可以使用以下策略。
4.3.1 策略一:、資源整合,彼此印證,由點生情。
可以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教師在教學時就從“送別”入手。比如,老師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時,先播放名曲《陽關三疊》,然后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讓學生大致了解異同,此時“送別”的主旋律已經回蕩在他們的的心中,激發(fā)著他們的情感。
把握有共同意象的詩歌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月亮”意象在教材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我們的實驗教師嘗試從有關月亮意象的古詩詞進行文本細讀。比如《靜夜思》中的月,《宿建德江》中的月等等。同是“月”的意象,但表達作者的情感一樣嗎?這樣對比的教學,對比的閱讀,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整合同詩人的作品:比如,學習課內經典古詩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帶動學生學習杜甫的《春望》兩首詩歌,同一作者,一悲一喜,為什么?這樣的整合不僅可以加深對詩人語言風格的感悟,更可以對詩歌的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境遇有更深層的體會。
4.3.2 策略二:重視朗讀,在多元誦讀中抒情。
學古詩一定要建立在誦讀的基礎上。古詩的節(jié)奏、韻味、修辭都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表達出來,通過讀,在課堂上營造教師、學生、作者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協(xié)調合拍的良好共鳴體,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yǎng)。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jié)奏、韻律及合適的音調,從而恰當?shù)乇憩F(xiàn)詩中的思想感情。重視朗讀要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怎樣讀出學生不同的感悟呢?比如馬曉琴老師在上《涼州詞》一課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1、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人生際遇,及歷史背景。2、精讀詩文,了解詩人的“怨”。3、研讀詩文,感受詩人的心情。在初讀的基礎上,確定低沉的朗讀基調,精讀詩文引領學生用更深刻的體會征人的“怨”;研讀詩文時引領學生反復體會“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征人之怨”,對當朝者的不滿。這一過程中,教師用了引讀、復沓讀,對讀,想象讀各種方式,在課堂教學結束時達到了誦讀的最終目的。
4.3.3 策略三:適度拓展,在提升內涵中升華情感。
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包括詩人的人生際遇,都跟現(xiàn)代大不一樣,加之學生的閱歷又太淺,要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僅僅局限于課文必學內容上是遠遠不夠的,在對作者的社會經歷,文化教養(yǎng),情趣愛好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進行了一定的細讀后,才能與詩人產生共鳴。
比如徐月月老師在上《石灰吟》一課時,將于謙小時候的故事,以及文天祥的經典名句拓展在課堂教學之內,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于謙的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相互映襯,詩人高潔的人品,堅貞的節(jié)操,在字里行間中,在學生的反復誦讀中躍然紙上。
但在拓展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個度的把握。比如筆者在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時,為了對杜甫的沉郁頓挫的詩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將李白的古詩,以及同類型的古詩拓展在一節(jié)課中,結果沖淡了本課的重點內容《聞》詩,喧賓奪主,預設和生成的結果完全相反。因此在拓展時一定要注意,拓展內容一定要從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綜合考慮,內容不能多、雜,一節(jié)課一般以拓展一首詩或幾句詩為益。
4.3.4 策略四:注重發(fā)揮多媒體在古詩教學中的作用
古詩教學之所以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學生不僅對詩中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感到陌生,而且對深奧抽象的詩意和單調乏味的講解感到索然無味。如果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的優(yōu)勢,則可以最大限度得幫助我們突破重難點。
4.4 通過研究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4.4.1 學校每年舉行古詩文誦讀比賽,鼓勵師生,家長同臺。
今年五月將繼續(xù)以“經典傳唱”為主題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這項活動已經成為烏市第27小學的保留活動。
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能力,學生對古詩文的誦讀能力,欣賞和審美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
4.5 通過課題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每學期都要上課題實驗課,總計80節(jié),共上了八節(jié)研討課課,就通過文本細讀提煉古詩文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通過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教育教學觀念得以更新,教師之間開始形成一個共識:學生學習古詩文不僅僅是背出詩句和意思,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享受古詩文中所蘊涵的美,從而得到文學的熏陶,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教師細讀文本的水平深深影響著古詩文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文本細讀決定著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與體悟。教師如果沒有吃透文本,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通過本次課題研究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高,教師的教學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經過三年的實驗、研究,課題組的老師綜合多方面研究,得出如下結論:教師應當努力提升自己文本細讀的水平,因為這種水平會影響古詩文的課堂教學。而學生潛在的參與古詩文學習欲望比較強烈,渴望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肯定。然而古詩文畢竟離學生的距離比較遠,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們認為以后應該在這三方面努力:
(1).教師要繼續(xù)努力學習新課標,更新觀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更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2).教師本人一定要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自己對所教學的古詩文要有獨特的理解和感受。
(3).關注學情,發(fā)揮優(yōu)等學生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及參與熱情。
學習古詩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課題研究中,仍有許多問題及困惑,我們愿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探索古詩文教學的科學規(guī)律。
1、于永正 《教海漫記》
2、王崧舟 《詩意語文》
3、王曉龍 “文本細讀與小學語文教學”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