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峰++徐勝華++李森華
[摘 要] 目的觀察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可溶性ST2(sST2)、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方法ELISA法檢測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代償期患者(A組)和失代償期患者(B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5天,以及健康人(C組)的血清ST2、血漿NT-proBNP水平。結果A組和B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清sST2和血漿NT-proBN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JP<0.05),B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清sST2和血漿NT-proBNP水平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A組和B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sST2和血漿NT-proBNP水平變化均明顯低于治療前,B組治療后的血清sST2和血漿NT-proBNP水平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相關性分析提示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sST2與血漿NT-proBNP呈正相關(r=0.57,P<0.05)。結論血清ST2和血漿NT-proBNP水平可作為評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患者心肌損傷、心力衰竭的一項重要指標。
[關鍵詞] 慢性肺源性心臟?。宦宰枞苑渭膊。豢扇苄許T2;N-末端腦鈉肽前體
中圖分類號:R5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16X(2015)06-0476-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5.06.14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因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變,逐漸引起肺動脈高壓,進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發(fā)生心力衰竭。血清可溶性ST2(soluble ST2,sST2)是心肌細胞、心肌成纖維細胞受負荷變化時分泌的一種血清蛋白。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臨床上多用于左心功能不全的診斷和評估。本文通過測定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sST2和血漿NT-proBNP水平,并與單純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比較,觀察sST2、NT-proBNP的水平變化,并討論其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本院呼吸內科2012年0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3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根據其臨床癥狀、體征、心肺功能分為心功能代償期的A組及心功能失代償期的B組。A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59~79歲,平均(68.53±7.59)歲;B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60~77歲,平均(67.96±7.84)歲。選取在我院體檢的30例健康志愿者為C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1~78歲,平均(69.07±7.84)歲。慢性肺心病診斷符合全國肺源性心臟病專業(yè)會議修訂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斷標準”(1997年),入組患者均為右心衰竭。排除標準:(1)急、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2)急性冠脈綜合征,急性肺栓塞;(3)肝、腎功能不全;(4)原發(fā)性肺動脈高壓,急性肺栓塞;(5)膿毒血癥;(6)已診斷有可能會影響病情評估的疾?。ㄈ鐞盒阅[瘤或嚴重的精神異常);(7)近期輸血、手術史。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
1.2 方法-組患者分別在入院后1小時內抽取靜脈血,室溫th后3000r/min離心5min,測定三組患者血sST2及NT-proBNP水平,根據A、B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變化分別給予抗炎、止咳、化痰、解痙、持續(xù)低流量吸氧、營養(yǎng)支持以及利尿劑等改善心肺功能及相關對癥治療,注意觀察急性加重期患者癥狀變化,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穩(wěn)定或消失2周后即達緩解期時再次測定A、B兩組患者血sST2及NT-proBNP水平。血清sST2水平用ELISA(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盒購自日本MBL公司,靈敏度為<0.032ng/ml血漿NT-proBNP水平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法測定,試劑盒由羅氏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使用原裝試劑,均按說明書操作。所有患者就診當天動脈采血針抽橈動脈血2.Oml采用Raduometer ABL800靈致血氣分析儀行血氣分析,收集數據包含指標酸堿度(pH)、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兩組患者入院24小時內采用儀器PHILIPS7500完善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三尖瓣反流壓加右心房壓間接估測肺動脈壓(PAP)。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于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血sST2、NT-proBNP水平變化及血氣分析指標的比較: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A、B兩組患者在治療前血sST2. NT-proBNP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且B組患者血清sST2、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 A、B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sST2、NT-proBNP水平變化.A、B兩組患者治療后血sST2、NT-proBNP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均<0.05),B組sST2、NT-proB-NP水平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endprint
2.3 血sST2、NT-proBNP相關性分析.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提示血sST2和NT-proBNP呈正相關(r=0.57,P<0.05)。
3 討論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多見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復發(fā)作導致肺動脈變形,右心負荷加重,引起右心肥大,損傷心肺功能,與環(huán)境污染加劇、社會老齡化以及吸煙等因素有關,其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該病急性加重期是指此類患者在緩解或穩(wěn)定狀態(tài)下病情的突然急性加重,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次數驟增,膿性或黏液膿性痰量增多,喘息次數及程度加重,或伴有發(fā)熱、白細胞計數增加等,極易并發(fā)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病情常常危重,臨床治療困難,往往預后不佳。因此對于此類患者早期識別、評價、診斷及治療十分關鍵。
sST2由ST2基因編碼,是白介素1受體家族成員之一,是心肌細胞、心肌成纖維細胞受負荷變化時分泌的一種血清蛋白。ST2基因同時編碼sST2與跨膜受體ST2L,后者參與構成IL-33受體復合物,IL-33/ST2L信號通路在心肌保護和抗心肌纖維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PRIDE研究顯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sST2水平顯著升高,多因素分析顯示sST2預測1年死亡率的價值高。然而sST2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的測定國內文獻報道不多。本研究發(fā)現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的代償期和出現呼吸衰竭的失代償期患者血清sST2水平均高于健康對照組,失代償期治療前后水平均明顯高于代償期,且經利尿等糾正心力衰竭等治療后水平明顯下降(P均<0.05),提示sST2能較為理想的反映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病情嚴重程度。
已知NT-proBNP是一種左室心肌細胞合成分泌的多肽類心臟激素。當心室肌細胞受到牽張或室壁張力增大時,腦鈉肽(BNP)、NT-proBNP以1:1的比例釋放入血,而NT-proBNP相對分子量較大,半衰期長,影響因素少,血液中水平較穩(wěn)定,故其能更準確反映心力衰竭程度,并利于判斷預后。已有研究發(fā)現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患者血漿NT-proBNP水平顯著增高,提示NT-proBNP可能參與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發(fā)病過程。本研究也驗證了上述觀點。
本研究還發(fā)現,血清sST2與血漿NT-proBNP水平呈正相關(P<0.05),提示sST2和NT-proBNP均能反映病情嚴重程度,聯合動態(tài)監(jiān)測sST2與NT-proBNP水平變化可用于判斷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心功能變化。
綜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血sST2與NT-proBNP濃度升高,檢測sST2與NT-proBNP水平變化可作為臨床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心肌損傷、心力衰竭的一項有用指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