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傾城
這個夏天,我在歐洲待了快兩個月,回來之后,一上微博微信,嗯,我什么也不曾錯過:還是那一套,罵天罵地罵鳳凰男罵熊孩子——但我,突然難過起來。
在歐洲,我第一次知道“愛幼”是什么意思。
我?guī)畠涸诶戏馉敼淞舜蟀胩?,出來時正是盛夏的炎炎烈日??赡苁鞘覂?nèi)外溫差來得太猛,她“乒”的一聲開始流鼻血,我手忙腳亂找餐巾紙找水,身邊一個個行人停下來,問我:“Can I help you?”(我能幫你忙嗎)我說:“I want a taxi.”(我想要打一輛的士車)有人就幫我跑到街上攔。
最后一天在機(jī)場,我拖著箱子,背著大包,手里還挽了兩個帶隨身衣物與食水的包,女兒也背著自己的小背包。我向工作人員問路,人家問我:“你們是屬于一個group(團(tuán)隊)嗎?”現(xiàn)在理解起來,他應(yīng)該是問我是否跟旅行社或者還有其他同行者?但我當(dāng)時聽得似懂非懂,點點頭,指指自己也指指女兒,認(rèn)真地說:“是的,I and her.”人家答:“follow me.”(跟我來)并且為我開放了人工通道,我經(jīng)過排大隊的人群,第一個進(jìn)閘。我知道我是沾了孩子的光。
歐洲人真的對小孩很好,就像大家都知道的一樣,很少在那里的公共場合見到熊孩子——大吵大鬧的,沒有;撒潑打滾的,欠奉;小小孩叨著安全奶嘴,跌跌撞撞走來走去,“啪——”摔一跤,哭幾聲,也就好了。
而中國,對小孩,真的不怎么樣。
有家這兩年很火的時尚餐廳,明文標(biāo)示:不歡迎帶小孩的顧客。旗幟鮮明地說要保護(hù)成年人的清靜。
我自己的經(jīng)驗告訴我,只要帶嬰兒車出去,無論怎么站在路邊招手,所有的士都一腳油門,從我身邊疾馳而過。聽一位司機(jī)大哥吐過槽:嬰兒車要開后備廂,麻煩;帶小孩,上下車都動作慢,耗時;而且一看就知道是家在附近的,去不了遠(yuǎn)處,十塊錢的活兒不值當(dāng),弄臟了車更是事兒。我不知道說什么好,只能訕笑。能怪他們沒有同情心嗎?
我目睹過吵架,在飛機(jī)上一直哭一直哭的小嬰兒被鄰座呵斥。這家父母急了:“你以為我們想讓他哭嗎?你還是不是人?”吵得驚天動地,空姐以命相攔,小嬰兒受驚,哭得更大聲了。
大家都這么討厭小孩子,所以就更能理解,為什么有一個題材總在被口誅筆伐:熊孩子。人人都在控訴,翻自己抽屜的親戚家的小孩,餐廳里大鬧的小孩,在公交車上偷窺裙底的小孩……我相信一切都是真實的,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我們對小孩越不寬容,給予的榜樣越惡劣,小孩就只能學(xué)“壞”。因為在他們目力范圍內(nèi),沒有“好”。我們的愛都給了自家小孩,但我們忘了,我們對別人家的孩子有多狠,別人對我們家的孩子就有多狠。
那隨身帶著收音機(jī)、放著巨大音量紅歌招搖過市的老爺爺,你能指望他養(yǎng)出安安靜靜不打擾其他人的小朋友嗎?那在公車上看到抱小孩的婦女假裝睡覺的年輕人,當(dāng)他有兒有女之后,會是什么樣的父母?兩個帶孩子的年輕婦女,肆無忌憚地談?wù)摳髯缘钠牌牛豢谝豢凇啊痢痢?,路人?cè)目而她們?nèi)魺o其事,理由是:“還小,不會說話呢?!痹谏钠瘘c,接觸的就是臟話與惡意的孩子,你怎么讓他言談文雅?
身為成年人,我們首先表現(xiàn)了自己的粗魯、貪婪與全無體恤之心,而當(dāng)我們看到孩子們——尤其是別人家的孩子身上居然表現(xiàn)了這樣的品質(zhì),我們就開始驚呼:熊孩子呀!誰也不去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嘴臉。
要改變熊孩子,先從不做熊大人開始。而所謂文明,無非就是兩條:一、如何對待愛欲中的自己及對方;二、如何對待弱小者。
圣人早就說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學(xué)會愛,也學(xué)會愛別人家的小孩,否則,你自己的心頭肉,就是別人家的熊孩子。
【原載2015年第23期《讀者》】
題圖 / 教育孩子/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