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2013年暑假,我一個人背著行李、拿著錄取通知書坐上了武廣高鐵,
4個多小時后,我到了廣州。
初到廣州,我最不習慣這邊太過清淡和甜膩的飲食,食堂里菜的種類雖多,但我是在湖北長大,18年重口味的熏陶下,怎么吃都不順口。那段時間里,我是看著在家常吃的熱干面、三鮮豆皮、爆炒鱔魚、油燜大蝦的照片口水直流。好在飯?zhí)玫拿媸尺€算過得去,前兩個星期我主要是靠吃面條和面包過活。軍訓時,當大家以補充營養(yǎng)為由忙著點肉菜時,我便默默地在售賣面條的窗口前等著,或者是在一旁啃著面包。到了軍訓后期,在朋友的帶動下,加上自己實在是太想念青菜和肉的味道,我不再守著面條的窗口了。這邊的菜少鹽,我好不容易找到個看著有辣味的菜,那辣椒居然是甜甜的辣。所以,我盛了一勺又一勺的辣椒醬,眼見得碗里浮起厚重的紅油,而廣東朋友的碗里是清湯配著幾片葉子??吹轿疫@樣的重口味,就有女生倒吸一口涼氣,驚呼:“這可多熱氣??!你小心點啊。”
“熱氣”是句當?shù)厮渍Z,是“上火”的意思。最初聽到這個詞是在校門外排隊買香醬餅,同行的女生勸我:“這個好熱氣,這么干燥的天還是不要吃了?!蔽医z毫不在意地說:“我在家就常吃,沒問題的!”不過,和朋友們點菜時,高頻率出現(xiàn)的“熱氣”讓我留意起來。特別是在軍訓時,身邊朋友的點評讓我覺得,食物就分為兩種,熱氣的和不熱氣的。
可能因為濕熱的原因,這里的食物講究清淡,菜肴味道稍微重點或是在油鍋里多滾幾下的菜,就會被本地人認為是“熱氣”,容易引發(fā)喉嚨痛、便秘等問題。也因此,本地人大多愛喝涼茶,這里的涼茶可不是像“王老吉”、“加多寶”這些被他們稱為“糖水”的飲料,而是真正苦到需要捏著鼻子灌下去的黑色茶水。軍訓時我真的上火了,在朋友的推薦下買了一瓶“班痧”,那味道比苦瓜汁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許多朋友卻都喝得很習慣。在廣州,找到一家黃振龍涼茶店和找到一家711便利店一樣容易。
日子久了,跟著這些朋友們出去吃飯,我慢慢學到她們的精致生活態(tài)度。我知道了菠蘿吃多了會濕熱,也就是內(nèi)火旺盛;火龍果、海鮮這些過寒的食物經(jīng)期絕對不能吃,就連豆?jié){,也不能喝太多;感冒時最好煲雪梨枸杞之類的湯……雖說都是同齡人,本地土生土長的女孩會做飯的不在少數(shù),其中潮汕女孩的廚藝普遍偏高,宿舍里弄幾個菜、煲湯、煮糖水,女孩們不在話下。更有心思些的女孩,還會做雙皮奶之類的甜點。相比之下,我從小被填在學校里,高中時連午飯都要在學校解決,每次下廚時我就只能干洗菜、洗碗的活兒了。
吃飯我放再多甜甜的辣椒醬也不怎么“熱氣”,但是說到粵語,我就很容易“熱氣”了。走進便利店或是餐廳,服務員第一句話肯定是粵語,我不得不說:“對不起,您能說普通話嗎?”剛?cè)雽W那陣子,每次我對著粵語說得眉飛色舞的同學們說這句話時都很尷尬,一度“熱氣”得很。有時說著說著,他們又會切換到粵語,接觸不深時,總讓我有一種排外之感。后來,和同學們聊到粵語和普通話,當?shù)嘏笥褌冋f得最多的就是當年粵語以一票之差輸給了北京話,不然……這個不然,我還真難想象。不過對于廣東人來說,除了粵語,還有客家話、潮汕話。對我這個外鄉(xiāng)人來說,粵語算是可以鸚鵡學舌般念叨幾句,客家話和潮汕話就像泰語一般,難聽也難懂。
好在浸淫久了,靠著朋友們推薦的港劇和大街小巷傳來的粵語,我也聽得懂越來越多的粵語。不過,一進了KTV,朋友們常常顧不上我,粵語串燒搶麥的場景永遠熱鬧,我大多是拿著筷子在自助餐前大快朵頤。哎,點國語歌的真的太少了,真是熱氣?。?/p>
能讓我解氣的就是普通話課了,看著潮汕地區(qū)的同學們因為前鼻音、后鼻音被老師吐槽,看著他們不斷“陣亡”在“j、q、x”、兒化音上,老師的眉頭都皺成了疙瘩。而我只要在“n、l”上多加注意就好了。
不過,最讓我上火的是,大一上學期,我的體育、計算機和美術課都剛過及格線。細究下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這個從湖北小縣城考出來的學生,一直是在高考指揮棒下學習的,從初中開始,美術課、音樂課和體育課就很容易地被主課侵占,事實上,只要是高考不考的科目,學校就不愿意多花一分鐘。跟同學交流,廣東的同學們高三還有體育課、計算機課和藝術課等,好的高中,體育課上還能選排球、游泳、網(wǎng)球等。曾讓我無比沮喪的是,在Visual Basic(一種微軟開發(fā)的編程語言)課上,我花了四節(jié)課編出代碼,同宿舍的廣東女生半個小時就搞定了。她說:“初中時學校就教過一些VB課程了。”那時候,我真希望我們專業(yè)要學高數(shù)。高中時,廣東省的高考試卷是我們閑來無事練練筆的,數(shù)學真心不在話下。好在,那些年的高強度學習,讓我在學習上從來不畏懼吃苦,在某門課程或某項研究上,只要自己肯努力,通常能比身邊的朋友們吃更多的苦。我想,這是我讓別人偶爾熱氣的地方吧,嘿嘿!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