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庚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機動車數(shù)量逐年增多,車禍的發(fā)生率也隨之升高。一場重大車禍更是可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成為公共突發(fā)性危機。如何在交通事故現(xiàn)場快速有效救治傷員,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視。及時進行傷情檢查、準確診斷傷者病情、合理完成檢傷分類,將大大提高事故現(xiàn)場救援的醫(yī)療資源利用率及傷員搶救成功率。
了解患者受傷及受困原因是提供正確治療的前提,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致命情況是保障其生命的關鍵所在。
(一)了解致傷原因、受傷經(jīng)過及受困原因
下述問題對傷情的判斷非常重要,故應盡快了解:致傷原因是何種;受傷經(jīng)過,即傷員受傷的過程;傷員在交通工具中的位置;傷員是否系有安全帶、戴有安全帽;車輛是否發(fā)生翻轉、燃燒、爆炸,傷者是否被拋出車外,有無二次撞擊等;是何種原因將傷員限制在交通工具中。
(二)迅速檢查致命傷情——ABBCS評估法
首先應快速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查出危及生命的傷情,一般采用ABBCS方法評估,在1~2 min內(nèi)明確患者是否存在威脅生命的危重情況。
A(airway,呼吸道):檢查呼吸道是否通暢,上呼吸道有無異物,有無血液、痰液等阻塞物,有無舌后墜。
B(breathing,呼吸):檢查患者是否有呼吸、呼吸深度與頻率,胸壁有無開放傷口,有無反常呼吸,胸壁有無壓痛,有無氣胸及連枷胸,口唇有無發(fā)紺。
B(bleeding,出血):檢查患者是否有出血情況,如體表有無出血的傷口及皮下淤血,還可根據(jù)傷員附近的血跡、衣服滲血情況、組織膨隆情況、脈搏情況、面色情況、毛細血管充盈時間、血壓、呼吸、精神狀態(tài)等推斷出血程度(表1)。
C(circulation,循環(huán)):檢查動脈搏動是否存在、頻率、節(jié)律和強弱,了解未梢灌注情況、肢端溫度、甲床顏色等。如果被困在交通工具內(nèi)的傷員無法測血壓時,可以通過測量脈搏的方法間接判定血壓是否正常,一般采用手觸動脈法。能觸及撓動脈者提示收縮壓為80 mmHg,僅能觸及股動脈者的收縮壓為70 mmHg,僅能觸及頸內(nèi)動脈搏動者,則收縮壓為60 mmHg[1]。
S(sensation,知覺):檢查傷員的意識及反應,對語言、疼痛等刺激的反應情況。觀察傷者的意識情況、瞳孔大小、對光反射情況、肢體有無癱瘓,有無高位截癱情況。
如果現(xiàn)場有多名傷員同時救援人員數(shù)量有限時,不要急于處理某1名重傷員,而應在現(xiàn)場迅速評估所有傷員的傷情,分清輕重緩急,先救命后治傷,放棄無生命體征的極重傷員,優(yōu)先搶救重傷員,優(yōu)先解除威脅生命的傷情,爭取挽救盡可能多的傷員。
表1 患者出血量判斷
災難及事故發(fā)生后,造成大規(guī)模物質和人員傷害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轉移的,損失和犧牲在所難免,關鍵是如何將損失和犧牲降至最小。London等[2]提出傷后1 h是挽救生命、減少致殘的“黃金時間”。對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傷后30 min內(nèi)給予急救,可多挽救18%~25%的生命。在這段珍貴的黃金時間內(nèi),將有限的醫(yī)療資源用在最需要的患者身上,首先搶救最有搶救價值的患者,這就是檢傷分類的意義所在。
(一)傷情判斷方法和評估依據(jù)
現(xiàn)場救援時判斷傷情的主要依據(jù)是對于受傷類型、受傷部位、致傷原因及傷勢的綜合檢查和分析,通過詢問傷史和身體檢查及詢問他人相關情況以及查看相關醫(yī)療文書等手段實施判斷。其判斷的基本內(nèi)容如下:
1.確認患者意識情況和精神狀態(tài):通過觀察、呼喚及詢問患者來了解患者的意識情況和精神狀態(tài),以及應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實施評估。
2.七項重要生命征象的檢查:主要內(nèi)容有面色、呼吸、脈搏、血壓、心率、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毛細血管充盈度(用手壓患者嘴唇或指甲床,觀察其充盈時間)、尿量等。
3.傷情檢查:充分暴露傷員身體,通過目視及適當?shù)挠|摸、局部按壓、關節(jié)移動等方式自上而下實施檢查,其順序是頭面部、頸部、胸腹部、四肢檢查,邊檢查邊加以詢問。通常將受傷部位劃分為九個部位(CHANSPEMS),即胸部(C)、頭部(H)、腹部(A)、頸部(N)、脊柱(S)、骨盆(P)、上下肢體(E)、頜面(M)、體表皮膚(S),其中以CHANS (頭部、頸部、胸部、腹部和脊柱)最為重要。
(二)傷情程度的認定及其臨床意義
1.重傷是指傷員身體的重要部位或臟器遭受嚴重損傷,傷員正在走向死亡或瀕臨死亡,如嚴重出血(包括能夠直觀的外出血和臟器損傷導致的內(nèi)出血等)、呼吸道異物堵塞、張力性氣胸、較重的腦搓裂傷、特殊部位的損傷(如吸入熱氣導致的呼吸道燒傷、頜面部及頸部損傷)等,這類情況的發(fā)生率約占傷亡總數(shù)的20%~25%。傷員如果能得到及時的醫(yī)學救援,其生還的希望較大,需要得到優(yōu)先救治,反之如果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沒有得到及時救治就可能喪失生命。
2.次重傷也稱為中度傷,是指傷情介于重傷與輕傷之間的情況,發(fā)生率約為25%~35%。這類傷員身體的重要部位或臟器有損傷,如胸腔臟器損傷、腹腔臟器損傷、嚴重長骨骨折、多發(fā)性肋骨骨折、較高位脊柱損傷、盆腔及相應臟器損傷、嚴重擠壓綜合征、較大面積燒傷等,這類傷員的傷勢盡管嚴重,但其情況相對穩(wěn)定或進展較慢,故傷員通常可以堅持一定的時間(通常為1 h以上)。雖然傷員短時間內(nèi)不會發(fā)生心搏驟停,但如果傷情發(fā)展及惡化則有潛在的生命危險。
3.輕傷是指傷員身體的重要部位和臟器均未受到損傷,一般多為皮膚及軟組織損傷或遠端肢體閉合性骨折,輕傷在整個災害事故中的發(fā)生率至少為35%~50%[3]。傷員的生命體征平穩(wěn),在一定的時間(如數(shù)小時以上等)內(nèi)即使沒有得到治療也不會有生命危險。
4.極重傷是指傷員受傷極其嚴重,即將發(fā)生臨床死亡或已經(jīng)死亡,這類情況約占災害人員傷亡總數(shù)的5%~20%。嚴重創(chuàng)傷造成的第一死亡高峰在傷后1 h內(nèi),多數(shù)極重重傷員都在這個時間段死亡。死亡的標志為腦死亡和自主循環(huán)停止,此時傷員的臨床特征是生命體征的喪失,如無呼吸和心搏,心電圖持續(xù)呈直線,或發(fā)生直觀的嚴重損傷如頸部離斷、胸腔及心臟破裂、頭顱嚴重變形,以及頸動脈、主動脈等大動脈嚴重破裂出血等等。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類傷員的死亡已經(jīng)不可逆轉,現(xiàn)場實施心肺腦復蘇不可能成功,故基本無搶救價值。
(三)傷情等級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檢傷分類(Triage)將傷情分為以下四類:立即治療(immediate treatment,T1)、延后治療(delayed treatment,T2)、簡單處理(minimal treatment,T3)及期待治療(expectant treatment,T4)共四級,分別用不同的顏色來加以區(qū)別和顯示。T1以紅色表示、T2為黃色、T3為綠色,T4在不同的國家及地區(qū)則不盡相同,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用黑色,英國則使用白色。
(四)改良CESIRA檢傷分類法
傷情評估的定量方法有很多,篇幅所限,本文僅介紹改良CESIRA檢傷分類法(圖1)。該法也稱為八步檢傷分類法,由本章作者在 意大利災難醫(yī)學會制定的CESIRA檢傷分類程序的基礎上改良而來,增加了黑色標識。CESIRA的英文含義是Consciousness(意識),External Profuse Bleeding(嚴重外出血),Shock(休克),Insufficiency of Respiration(呼吸障礙),Rupture of Bones(骨折) 及Another Pathology(其他情況)。本法將分類程序分為8個步驟,增加了黑色標識,完善了傷情判斷的內(nèi)容,其臨床對策仍采用國際上流行的4類處理方式,即:立即治療(T1)、延后治療(T2)、輕傷(T3)及期待治療(T4),介紹其操作步驟如下:
1.能否行走:通過詢問及患者的表現(xiàn)斷定其是否能夠行走,如果能夠自己行走則歸類為綠色,做T3處理。
2.有無意識障礙:如傷員不能行走則立即判斷其意識狀態(tài),對有意識障礙者則立即檢查其有無呼吸。
3.如果無呼吸則說明傷員失去生命體征,這意味著傷員已經(jīng)發(fā)生臨床死亡,對此將歸類為黑色,按T4處理;對有呼吸者以及無意識障礙者進入下一步驟。
4.有無動脈出血:根據(jù)傷員情況(面色、脈搏、血壓、心率、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是否>2 s、腔體及肢體腫脹程度、傷口及外出血情況等)判斷,有動脈出血者歸為紅色,按T1處理,無出血者則進入下一步驟。
5.有無休克:根據(jù)傷員情況(口唇、面色及膚色、血壓、脈搏以及有無煩躁、出汗等)判斷,有休克者歸為紅色,無休克者進入下一步驟。
6.有無呼吸異常及窒息表現(xiàn):呼吸異常是指傷員有呼吸困難及呼吸形式改變(呼吸頻率、節(jié)律及深度的改變等),窒息則為各種原因導致的呼吸障礙,如呼吸道異物堵塞、氣胸、連枷胸等。有呼吸異常及窒息者歸為紅色,按T1處理,呼吸正常者進入下一步驟。
7.有無長骨骨折:長骨骨折指肱骨、股骨等處的骨折,有則歸為黃色,按T2處理,無骨折者則進入下一步驟。
圖1八步檢傷分類程序(改良CESIRA分類法)。注:T1為立即治療、T2為延后治療、T3為簡單處理及T4為期待治療
8.有無其他情況:指傷員有無除上述情況以外的異常情況,如頭暈、腹痛、惡心嘔吐、嘔血、某處嚴重疼痛及活動受限,以及特殊致傷原因導致的傷害如燒傷、中毒、毒蛇咬傷、放射性損傷等。有則歸為黃色,按T2處理,無則歸為綠色,可以暫時不做處理。
(五)檢傷分類時的注意事項
情況緊急時常規(guī)檢查要讓位于重要的搶救性治療 對危及患者生命的緊急情況,救援醫(yī)生應該不拘泥一般狀態(tài)下的檢查常規(guī),應該盡快展開搶救,這一點十分重要。例如患者已經(jīng)發(fā)生了心搏驟停,有的醫(yī)生還按常規(guī)要求依次測血壓、數(shù)脈搏、看瞳孔、做心電圖檢查等等,使寶貴的有效復蘇時間白白消耗殆盡,進而使復蘇失敗。實施檢查時應對相應的檢查內(nèi)容有所側重,有所省略,有所推遲,下述情況時應該搶救優(yōu)先:
1.對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患者,應僅做意識和呼吸檢查,有條件時可實施P導聯(lián)心電監(jiān)護(將除顫器雙手柄分別置于患者胸壁,開啟監(jiān)護儀觀察及記錄心電活動),診斷一經(jīng)確認,立即展開心肺復蘇,此時應避免血壓、脈搏、瞳孔、心音聽診及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
2.對呼吸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呼吸淺、慢、不規(guī)則及呼吸停止等)及嚴重缺氧的患者,應重點做胸部聽診及血氧飽和度檢查,然后立即給予呼吸支持,如供氧、通暢呼吸道(擺成正確體位、插入口咽管等)、實施人工呼吸(口對口、面罩加壓、氣管插管)等,然后再實施血壓、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心電圖檢查。
3.對嚴重呼吸困難及疑似急性左心衰竭、張力性氣胸等急癥的患者,主要實施重要的相關檢查,如血壓、胸部體征檢查等,然后迅速給氧、開放呼吸道、胸膜腔減壓及建立靜脈通道等,然后再實施其他檢查如心電圖等。
4.對明確的急性中毒患者,需要立即幫助其脫離中毒環(huán)境和盡快采取排毒措施,如將一氧化碳中毒者移至空氣新鮮處及呼吸支持、對皮膚染毒者盡快實施洗消、對口服毒物者應該盡快催吐等,然后再實施常規(guī)檢查。
5.對急性呼吸道異物堵塞者要盡快采用清理呼吸道、拍背、腹部沖擊法及喉鏡下鉗出等方法促使異物排出,高位堵塞可實施環(huán)甲膜穿刺或切開,如無效應該盡快送患者去醫(yī)院,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實施無用檢查。
6.對嚴重外傷,需要緊急外科處置的患者,應立即實施止血等外科急救措施,對皮膚被化學物質損傷者應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患處。
1 王戰(zhàn)朝.現(xiàn)代創(chuàng)傷與急救[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
2 London JA,Battistella FD.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center volume and mortality? [J].J Trauma,2003,54(1):16-24.
3 趙偉.災害救援現(xiàn)場的檢傷分類方法-評述院外定性與定量法[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07,2(5):29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