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杰
許多人知道、認識沈洋,大都是從2007年開始的,因為那一年,沈洋榮獲了聲樂界著名的卡迪夫比賽金獎。而我認識沈洋的時間要早得多,那是2001年8月。那時,他還是位來自天津的高中生。此話怎說?容我慢慢道來。
我愛上古典音樂,最晚入門的是歌劇,然而一旦迷上,熱火朝天、青春勃發(fā)、老夫聊發(fā)少年狂。2000年,我獲悉一個信息:上海音樂學(xué)院的周小燕歌劇中心主辦的首屆歌劇大師班廣獲好評。我不是音樂專業(yè)的,正渴望獲得這方面的知識,這個大師班來得正好。于是,到了第二年,我利用記者身份,以旁聽的方式參加了2001年的歌劇大師班。作為一個樂迷,參加如此專業(yè)的大師班,我可能是唯一一個。也就是在那屆大師班上,我認識了沈洋。
至今清晰記得,在大師班授課的休息時間,我與周圍的師生閑聊,坐在我前排的一位個子高大的胖小伙,面容青澀,但談吐老到成熟,不僅對聲樂名家如數(shù)家珍,而且愛樂的面非常廣,不同一般。一問才知,他來自天津音樂學(xué)院附中,名叫沈洋,是專程來上海旁聽大師班的,準備日后報考上海音樂學(xué)院。如此年齡在音樂上已有如此積累和修為,實不多見,令我刮目相看。因為相談甚歡,我后來還到了他在滬的住宿地——上?;磩F的宿舍去看望他,當時他母親也在。我們聊音樂,談歌劇,說版本,話題廣泛。沈洋還給我看了他隨身帶來的一大疊唱片,其中主要有富特文格勒——在他這個年齡居然喜歡富特文格勒,我還是第一次碰到。他還給我聽了他跟老師學(xué)唱的錄音,分析得失。在與他母親交談時,才知原來沈洋出身于天津的音樂世家,父母都是資深的音樂工作者。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土壤,更主要是他在音樂上罕見的悟性和天賦的嗓音,雖然眼前還是位高中生,但前程不可限量——這是我當時對沈洋最鮮明的感受和判斷。多年以后,沈洋也充滿感情地如是說:“我倆相識的歷史還真是蠻有淵源的,您是第一個肯定我、贊賞我的人?!?/p>
在2002年再度參加周小燕歌劇中心的大師班后,2003年沈洋順利考取了上海音樂學(xué)院。2007年,他大學(xué)本科還沒畢業(yè),就摘得了卡迪夫大獎,這可能是卡迪夫比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wù)?。這以后,大家都知道沈洋了。
音樂學(xué)子獲大獎,這是走向職業(yè)生涯的重要契機,沈洋幸運地抓住了機遇。后來的他,可以說是一帆風順:2008年,沈洋在英國倫敦獲得Borletti-Buitoni Trust藝術(shù)家大獎,該獎項旨在獎勵有成就和前途的青年藝術(shù)家,并幫助他們進行全球化的事業(yè)發(fā)展;2010年6月,沈洋在俄羅斯圣彼得堡獲得“萬寶龍馬林斯基劇院白夜音樂節(jié)新聲音大獎”,并由俄羅斯指揮大師杰捷耶夫親自頒獎。
沈洋由此開始了廣泛的國際演出,比較重要的有:2009年4月,作為最年輕的華人歌唱家,參加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莫扎特《唐喬瓦尼》的首演,飾演馬賽托;2010年2月,再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與俄羅斯著名女高音安娜·涅特里布科同臺演出普契尼《波希米亞人》,飾演劇中哲學(xué)家科林;2011年,仍然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與美國著名女高音蕾內(nèi)·弗萊明合作演出亨德爾歌劇《羅德琳達》,飾演加利巴爾多(該演出已由Decca公司錄制發(fā)行藍光和DVD)。此外,沈洋還在英國的格萊登伯恩歌劇節(jié)、德國巴伐利亞歌劇院演出羅西尼的《灰姑娘》;還在美國與紐約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同臺演出。在國內(nèi),沈洋更是頻繁登臺主唱,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在唱片出版方面,繼《重低音》《冬之旅》后,2012年,他與國際大腕多明戈、托馬斯·漢普森、雷內(nèi)·帕普等人,共同錄制了一張向約翰·丹佛致敬的唱片。2013年,沈洋又與指揮大師阿什肯納齊合作錄制了肖斯塔科維奇的冷門作品《拉辛之死》。
如果沈洋僅僅把自己作為一個職業(yè)歌唱家,那他己頗有收獲,足夠令他自豪了。但他的所思所想總會超越常規(guī),別出心裁。比如,許多學(xué)西洋美聲的中國歌唱家,也會唱中國藝術(shù)歌曲,但大都停留在演唱的層面,而沈洋卻更上一層樓。比如前幾年他與楊立青教授舉辦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中國近現(xiàn)代作曲家作品獨唱音樂會”、“致敬黃自先生的專場音樂會”,還有最近舉辦的“紀念斯義桂先生百年誕辰暨中國藝術(shù)歌曲百年音樂會”。在這些音樂會前,沈洋對100多年來的中國近當代藝術(shù)歌曲(廣義)進行了大量系統(tǒng)的梳理、考證,并在音樂會上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嗓音特征,賦予歌曲全新的詮釋和演唱,這就讓我們對中國藝術(shù)歌曲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感受、來龍去脈的了解,其意義和價值也就超越了一般常規(guī)的音樂會。可以說,沈洋的這些音樂會,是對中國藝術(shù)歌曲作出的獨特貢獻。在他之前,還沒有人這么做過。
近來在與沈洋的交談中,我終于找到了他為什么能這樣做的答案。就如我在14前認識沈洋時,就感到他與眾不同的潛質(zhì)——沈洋不僅僅是個歌唱家,更是一位有思想的藝術(shù)家,他對中外歷史、哲學(xué)的廣泛愛好和深思感悟,他對文藝批評、文化理論的關(guān)注和寫作(刊登在有關(guān)報刊上),甚至他對攝影藝術(shù)的獨好(喜歡用徠卡相機拍攝黑白照片,所拍攝的作品《愛》,曾被徠卡國際攝影雜志評為2013年10月的NO.1照片)……所有的這一切,都昭示著沈洋為何與眾不同,為何在歌唱藝術(shù)上獨領(lǐng)風騷。古人說,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歌唱家,如果僅僅重視演唱的技巧,那是遠遠不夠的。越往前走,人文素養(yǎng)的修為,就會顯得越發(fā)重要。所謂厚積薄發(fā),沈洋顯然是走在了正道上。而且,最近感到他的性格也有了可喜的變化,更為風趣,幽默、豁達了。在紀念斯義桂先生百年誕辰的音樂會上,他前后串連的臺詞言簡意賅、妙語如珠,絕不亞于專業(yè)的主持人,頗有馬三立單口相聲的味道和風范。我想,這也許就是長年來日積月累的文、史、哲給沈洋的滋潤和營養(yǎng),現(xiàn)在開花結(jié)果了。
當然。在這所有的一切中,最關(guān)鍵的還是沈洋獨特的悟性,并且眼界開闊,始終向前。比如,在談到曾給他帶來巨大榮譽的卡迪夫金獎,8年后的今天,他已非常平靜和客觀了:“比賽只是打開一扇門,給你一張入場券,便于你進入職業(yè)生涯,但它并不代表你一生的榮譽,今后的路還要靠自己走。我希望有一天,人們忘記我的這個獎,我也不要再用它來宣傳、博名聲。我更看重的是當下的努力。我希望,并相信,今后的我,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