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析對于產后出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方法 對于我院收治的產婦按照一定的風險管理方案實施風險管理,采取一系列舉措,與實施風險管理前進行比較。結果 實施風險管理后,產婦的出血量顯著下降,護理病歷質量和產婦對于護理的滿意度顯著提升。使用U檢驗發(fā)現風險管理效果顯著。結論 實施風險管理可以有效地使產婦生產的安全性提升,優(yōu)化護理質量。
關鍵詞:產房產后出血;護理風險管理;管理效果
護理中風險管理是指對于疾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和控制的手段[1],以期能夠減少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產婦生產是一個動態(tài)不斷變化的過程,其中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對于護理人員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1]。我院對于對于產房產后出血的護理實施一定的風險管理,以提高護理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3年2月~2014年1月在我院進行陰道分娩的986例患者作為風險管理前組的研究對象;2014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進行陰道分娩的1183例患者作為風險管理后組的研究對象。實施風險管理前組產婦年齡大致分布在20~45歲,平均年齡(25.73±3.18)歲;懷孕周期大致處于38.4~40.2 w,平均懷孕周期為(40.05±0.54)w,早產75例,足月產911例;懷孕次數為首次到3次,平均懷孕次數為(1.64±0.79)次,初孕婦421,孕2次及以上565例。兩組產婦在年齡、懷孕周期和懷孕次數等一般臨床資料上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實施風險管理后組的產婦年齡大致分布在21~43歲,平均年齡(26.18±3.29)歲;懷孕周期大致處于38.7~40.8 w,平均懷孕周期為(40.12±0.63)w,早產97例,足月產1086例;懷孕次數為首次到3次,平均懷孕次數為(1.59±0.84)次,初孕婦503例,孕2次及以上680例。
1.2護理風險管理方法
1.2.1通過護理風險教育強化風險意識 對于婦產科所有助產士進行護理風險管理的有關培訓,學習有關醫(yī)療事故處理的內容以及病例書寫等等醫(yī)療護理知識;組織參與管控護理風險的專業(yè)講座;每周組織科內成員就具體案例進行探討分析,促進科內成員交流實踐經驗,補充專業(yè)知識;每月召開有關護理安全的會議,針對可能影響護理質量、造成安全隱患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調整方案和相應措施。在具體生產之前,需要保障產婦及家屬的風險知情權,簽署有關知情同意書并對記錄與產婦產前與產中的對話[2]。
1.2.2完善護理工作方法,增加投入人力資源 婦產科具有夜間急診產婦多、工作繁多忙碌等等特點,加上產房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加大產科人力的投入,以保證對于患者的服務到位。首先增加夜間值班人數,保證有足夠的人力保障;其次,需要注意人力的分配,每輪值班人數需要根據其技術、護理經驗等等不同方面進行差異性的搭配,做到優(yōu)勢互補,優(yōu)化值班小組的人力資源配備,使組員能力得到充分施展與發(fā)揮[3]。
1.2.3提升護理人員專業(yè)能力,加強對于風險急救的應對能力
產科的助產士長對每年的新進助產士人員、其他科室轉調人員或者經驗較少的助產人員需要進行一定的專業(yè)培訓,并對于其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具體需要每周檢查學習情況并且對于重點知識進行提問;每月需要組織全體人員進行相關業(yè)務的學習并且對其基本技能操作與理論知識進行考核;對于各個產程的正確處理操作以及護理方法需要進行著重的學習和重點的考察。對于相關護理人員的靜脈套管穿刺技術進行操作培訓訓練,以保證在急救是能夠迅速完成相應靜脈通路的建立[4]。定期組織有關產后出血急救的模擬訓練以豐富護理人員應對緊急情況的實戰(zhàn)經驗。
1.2.4加強對于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識別,對于產后出血進行一定的預防。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進行風險的識別,識別出可能導致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例如:多孕、多產、有過宮腔手術或產后出血的病史、子宮部位有瘢痕肌瘤或畸形、妊娠期間患高血壓肝病血液病或者生產過程中出現死胎、雙胎、羊水過多、宮縮乏力、產程過長等等。識別這些高危因素后需要針對這些因素做好預防工作,當胎兒的肩部娩出是應當肌肉注射宮縮素,或者胎兒娩出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注射,在生理鹽水中加入宮縮素來預防產后出血;當產婦陰道出血過多例如:出血量>300 ml時應立即建立靜脈通路,及時做好相應處理,防范高危情形的出現[5]。
1.3效果評定 對于產婦生產過后的1 d之內的出血量使用容積法進行評定,計算產婦生產出血量的多少。對于護理病例的質量實施三級質量控制,①第一級有科內質量控制員對于病例進行檢查并按照評分標準對其進行評價;②第二季有助產士長進行復查;③第三季交由護理部進行終審,計算分值,滿分為100。在產婦出院前1 d對于護理質量進行調查,發(fā)放問卷,有助產士長對于分數進行統(tǒng)計,滿分為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學數據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使用平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使用U檢驗。
2 結果
實施風險管理后與風險管理前相比,產后出血量有顯著的下降;實施風險管理后的護理病歷的質量和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都顯著好于實施風險管理前。三個指標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對于產婦造成生命危害的主要原因,產婦在生產過程中造成危險的高危因素較多且復雜,因此使用一定的護理措施對于產婦生產過程中的風險進行一定的管控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產后出血我們需要重視預防工作,在生產過程前和生產過程中對于高危因素進行密切的監(jiān)控和準確的識別,并采取一定的風險管理措施做好預防工作,對于危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6]。對于護理的風險管理主要可以從加大對于產科護理人員的投入、強化產科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專業(yè)能力,完善護理工作方法,增強對于風險的應對能力,對于產后出血的一系列高危因素進行準備的識別和預防,全面系統(tǒng)的防范產后出血的發(fā)生以及產婦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鄧慧素.產房產后出血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分析[J].護理學報,2006,06:82-84.
[2]鄧慧素.產房產后出血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探討[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婦產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中華護理學會,2006:4.
[3]張莉莉.護理風險管理減少產后出血療效探討[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05:680-681.
[4]張伶俐.產后出血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分析[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18:2829-2830.
[5]胡小云.產后出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13:100-101.
[6]黃蘭英.產后出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8,05:568-570.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