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庠序走訪筆記(五)

        2016-01-01 00:00:00高定存
        黃河 2016年3期

        理通天下 事在人為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走訪袁家里村。

        保德縣第一所寄宿小學,出自義門鎮(zhèn)袁家里村。袁家里距縣城三十里地,看似不遠,但卻緊守在保德縣的東北邊界上,只差半步就跌到河曲縣去了。村里人放羊,一半時間是在河曲縣的山坡梁峁上游走。一條水泥公路進村后再無去處,分成許多小岔連向七家八戶,就地解散了一般。

        地勢既已偏僻,又無煤礦或者別的工廠,村莊默默無聞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正如古人所言,事在人為。袁家里村名聲不小,是縣里面的典型。省市領導來調(diào)研,上級部門來檢查,專項活動搞驗收,縣里每每會領到袁家里村。村里有場面,有版面,支書通時事,好口才,多年來未曾有過丁點閃失,為縣上爭回不少榮光。多年歷練,袁家里成了黃土高坡上一株四季常青的風景樹,縣里許多部門各占一枝,給灑點水,施點肥,樹上開出五顏六色的花,為部門裝點門面。有些花是空花,有些也能結(jié)幾個果子,歸袁家里人享用。

        袁家里寄宿小學建成于2007年,是全縣第一所??h里秋季觀摩的時候,一大群人來看過。嶄新的校舍,干凈的床鋪,學生統(tǒng)一伙食,讓觀摩人群贊嘆不已。夕陽映照之下,一百多名學生還進行了升旗儀式和團體操表演。隊列里有十幾名入學不久的幼兒,敬禮、踏步、體操,稚氣可掬,讓人喜歡得不行。表演完畢,我抱起一個孩子照了一張相。

        我最近一次到袁家里是2013年秋天,觀摩新建成的小雜糧加工廠。電機驅(qū)動著一些石碾子石磨在碾米磨面,響聲一片。那情景很像小轎車拖著一輛木輪車在行進,感覺有幾分滑稽。

        觀摩得多,連路也盤熟了。雖然曲曲彎彎,要經(jīng)過七八個村莊,有好幾處岔路,但我開著車毫不費力就來到了村口。進入袁家里之前,先經(jīng)過王家村。從距離上看,兩村相距也就二里路,但不管誰來此地,絕不會看成是一個村莊。袁家里好像特意要與王家劃清界限,竭力營造了一種反差。從分界處開始,水泥路打得光溜溜,清掃得一干二凈。路兩旁量著尺子拉著線,整整齊齊栽了兩排國槐。還學城里模樣,樹底下圍起四方形紅磚池子,半截樹干涂成白色,靠上再抹一個紅圈,如同箍了一道紅腰帶。路兩邊看不見一根雜草,整潔得讓人精神一振。沿著水泥路向上走百十來米,是一座氣勢宏偉做工講究的牌樓,配以石獅、護欄,在兩列國槐映襯下,如同城市公園的一個入口。牌樓上方是斗大四個字:袁家里村。兩邊有長長的對聯(lián):“智山仁水福地安居千般好,禮門義路袁氏家族萬代?!薄T依镌照冀^大多數(shù),村名帶袁字,對聯(lián)寫成這樣,別姓人家也無話可說。

        穿過牌樓再上行一段,來到黃土山頂,地勢陡然開闊起來。這是削山填溝,把兩座黃土山頭撮在了一起。村委會、醫(yī)療室、學校在西面山頂上,舞臺、廣場和一座大廟在填起來的溝上面,東面山頭削平一半,建了小雜糧加工廠和養(yǎng)殖場。各個建筑物和山頭上都插著紅旗,迎風招展,隨時迎接客人的氣氛。

        我們把車停到村委會前的廣場上。這一片大約有三十畝地,正面一溜擺開三棟二層樓,從東向西依次是衛(wèi)生室、村委會、學校。衛(wèi)生室和村委會對著廣場敞開,學校圍著院墻。廣場中央有一個好大的花圃,碗口大的紅牡丹開得紅艷欲滴。

        村委會上下兩層二十四間房,掛著很多長的方的牌匾,秋陽下金光閃閃,如同一面展覽墻。我和老張被這些牌匾吸引,就站到樓前,指手畫腳盤點拍照一番:黨支部、村委會、農(nóng)家書屋、綜治辦、文化活動室、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計劃生育會員之家、村社會服務管理中心、農(nóng)廉網(wǎng)、婦女之家、矛盾調(diào)解中心,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村委會房子多,只要上面有要求,村里就制一塊招牌掛在門口,造幾個版面釘?shù)轿堇?,就算建成了一個陣地。這也是袁家里成為眾多單位樹典型的基礎,別的村沒有這多房屋,招牌得輪著掛,誰家來檢查掛誰家的。但換牌子容易,房里面的內(nèi)容不好布置。袁家里村不用,掛上去就不動。而且招牌做得都很精致,比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牌子,材質(zhì)以及大小與縣政府的牌子一模一樣,金光耀眼,顯示著關心下一代的重要。

        不但招牌耀眼,一樓的房門也大都開著。老張笑著說,莫非村委會還有人在辦公?話音未落,袁家里村的掌門人袁旺榮從樓里走了出來。老熟人,也不必客氣,我笑著問,村干部還坐辦公室?旺榮笑著說,昨天鎮(zhèn)上通知,市里普法檢查的要來,正在等候。

        袁旺榮五十五歲,體態(tài)魁梧,肩挑支書主任兩副擔子已近十年。不但義門鎮(zhèn),全縣村支書里面,知名度超過旺榮的也數(shù)不出五個。旺榮常年戴一副茶色眼鏡,穿著打扮全然像一個機關干部。而對時勢的了解,匯報工作的口才,更是抵得上一個科級干部。面對五花八門的檢查驗收,他說的全是行話時興話,讓客人們信服得直點頭。旺榮家在村里,人卻經(jīng)常在縣城各機關走動,爭取項目。上到縣委政府領導,下到各局局長,沒有不認識旺榮的。十多年來,他硬是把這個邊遠小山村推成了全縣的先進典型。

        我們和旺榮說明來意,旺榮說普法檢查得等一陣才到,先帶領我和老張去看他的學校。我們知道,學校辦得好,全是村上扶助的結(jié)果,進一步說,全是旺榮的功勞。今年夏天,學校代表縣里接受了省教育均衡驗收組的檢查驗收,一色好評點贊。

        學校單獨院子,大門上兩塊鍍銅大牌,左面“義門鎮(zhèn)袁家里小學”,右面“素質(zhì)教育示范學?!?。進大門,地面纖塵不染,正面兩層橘紅色樓房,下層十二間是老師和學生宿舍,上層是六個教室。側(cè)面緊挨著一棟二層小樓,下層為廚房餐廳,上層為實驗室和音體美教室。院內(nèi)不銹鋼旗桿上,國旗迎風招展。樓頂上一人多高的八個紅色大字:袁家里寄宿制學校。

        女校長三十四歲,五寨師范畢業(yè),一個胖胖的小媳婦。笑著說學校管理省心得很,只管教學,吃飯取暖以及設備配置村里全包了。學校所以能辦起來而且堅持住,全靠袁支書扶持。全校從幼兒班到六年級四十八名學生,其中寄宿生三十名,來自袁家里和周圍六個村子。七名老師,其中一名是城區(qū)初中新來的支教老師。

        我們先到學生宿舍,每間房內(nèi)三支高低床,睡六個孩子,配著六個鐵皮柜。床鋪上統(tǒng)一藍花格子床單,被子疊得方方正正,上面苫著印有“袁家里小學”的白的確良布。床底下齊齊擺著六個臉盆。墻上貼著寢室管理制度、值日名單和作息時間,還有兩張文明宿舍招貼畫。床單嶄新,的確良布雪白,整潔程度遠超過大學宿舍,簡直如同營房。

        看過學生宿舍,來到一樓邊上學校的會議室,布置也是一簇新。正面墻上是袁家里小學的校徽圖案,綠色圓圈內(nèi),金色麥穗和緞帶托著一個大大的紅色繁體“學”字,下面是“袁家里小學”五個楷體字,圖案簡潔大氣。?;諆蛇吺遣怀陕?lián)的對聯(lián):“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均衡為先”,這是應對均衡驗收的。左右兩面墻上兩個大幅專欄,里面既有國家領導人大幅彩照,也有教育方針、學生守則、師德規(guī)范等等,緊跟形勢半步不拉。

        旺榮說,2005年他接手支書時候,學校已經(jīng)倒塌,窯洞門窗被火燒成了黑窟窿,不像一個壇場。走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學校的門窗配起來,請了一名臨時代教,滿村吆喝,招來六個學生。學生開課以后,緊跟著就籌建新學校。只用一年,這所學校就建成了。那時候全縣小學還沒有寄宿的,我們是頭一家。起步就是統(tǒng)一伙食,學生帶米面,村里免費供應蔬菜,不像有些初中捎飯,瓶瓶罐罐一大堆。炊事員工資以及水暖電費村里全包,校長老師只管給咱上課,不用操別的心。本村外村學生一樣待遇,周圍幾個村子來了不少孩子,最多時候達到一百一十多名。今年上面的伙食費還沒有撥來,但學校絲毫不受影響。

        隨后來到廚房餐廳,師生同灶,一共四十來個人。消毒柜、留樣柜、備餐間、更衣間,墻上還貼著好幾種制度。所有一切既干凈又條理,如同剛剛布置過,正在等待檢查驗收,但實實在在平時就這個樣子??h城上百家大小飯店,沒有一家能做到如此干凈,連縣委的灶房也比不了。餐廳頂上的二樓是音體美等專門教室,里面分別放著音樂黑板、燒瓶、體育器材、電子器械,還有六臺電腦。

        教學樓是單式結(jié)構(gòu),背靠土山,二層教室門前削掉半個山頭,開出好大一個院。三面圍墻上張貼著字畫、禮儀、勵志、勸學圖片。圍墻外是一圈垂柳,校園看起來十分優(yōu)美。十點一刻,課間操開始,四十八名同學排成四排,認真做操。孩子們還和2007年看到的一樣,稚氣可掬,只是少了一半還多。

        課間操結(jié)束,各班上課。我們來到三年級教室,老師姓王,五十出頭,上世紀80年代西安科技大學畢業(yè),是縣城一所初中的英語老師,本學期來這里支教一年,評高級職稱必須有支教經(jīng)歷。學校實行包班制,王老師包著三年級,十二名學生。這一節(jié)課上英語,是王老師的本行,黑板上的英語寫得甚為漂亮。問王老師在這里的感受,他說這里環(huán)境好,空氣好,安安靜靜,最是讀書好地方。我說從初中來到小學,教這幾個學生,輕輕松松。不料王老師說,可不是,在初中咱只教一門課,別的不管,這里是包班,三年級開著十五門課,加上早晚自習,一天還真是很忙。但話說回來,工資以外,支教一年還有近三萬元的補助,單這補助已經(jīng)抵得上農(nóng)民一年的打工錢了,辛苦一點完全是應該的。這里孩子們學習認真,聽話,比城里面的學生乖。我看孩子們的作業(yè)本,字跡很工整。王老師說專門有練字的作業(yè)本,訓練出來了。學校偏遠安靜,用王老師的話說,如果腦筋靈動一點,家庭重視一點,這里絕對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但實際情況是,家境好一些的到底還是進城去了,留下來的都是貧困生。

        看完學校,司法檢查的人還沒有來,旺榮又領著我們參觀村委會。袁家里二百八十七戶,九百二十六口人。旺榮說,原本沒有這么多戶,這兩年省里按戶發(fā)放愛心煤,一些人家就分戶,分出來這么多。

        大會議室能容納二百人,主席臺布置仿照縣里黨代會格局,后墻上一張大噴繪圖,正中黨徽,兩邊十面紅旗,氣象莊嚴。臺下的桌椅勝過鎮(zhèn)政府會議室的檔次。除過大會議室,還有小會議室,一棟樓上下二十四間房無一空閑,里面桌椅齊全,墻上是各類組織機構(gòu)規(guī)章制度,民事調(diào)解室內(nèi)還擺著書記員、調(diào)解員、當事人的坐簽牌子,儼然法庭的架勢。圖書室內(nèi)有八架書,看一看,農(nóng)業(yè)科技書籍之外,《紅樓夢》《史記本紀》《今古奇觀》等也擺在顯眼位置。衛(wèi)生室一連六間房,一個醫(yī)生,六支病床,墻上還掛著一面旌旗,道是“醫(yī)術精湛,妙手回春”。我們?nèi)サ臅r候,一個老太太正躺在床上輸液。旺榮說衛(wèi)生室也是全縣第一家,感冒流行時候,六支床上全是輸液的人。

        村委會左前方,又有一個約十五畝大的舞臺廣場,靠東面安放著一座大型不銹鋼雕塑。這雕塑來歷也不簡單,曾在縣政府院里擺放過。是縣里特意請省城專家設計制作的,抽象構(gòu)思,幾個幾何圖形疊合在一起,取名“騰飛”。老百姓看不懂,就叫成了“指天劃地”。后來縣政府拆除雕像改建升旗臺,旺榮聞知,立馬找到縣長要下這座雕塑?!爱敃r還有兩個村子想要,但縣長沒給他們,給了我。這東西擺在廣場上看似不大,要挪動可就大了。往回拉時候動用交警,封了路,費了好大力氣。你看,現(xiàn)在放到我們的廣場上,這個雕塑顯得還是有些小?!蓖鷺s給我們講述了一番拉運雕塑的復雜過程。

        舞臺廣場往東不遠,就是兩年前我們觀摩過的那個小雜糧加工廠,現(xiàn)在停產(chǎn),靜悄悄沒有聲音。只有房頂上那七個大字依舊璀璨奪目:“打造中國小雜糧”。旺榮說,這句話有人說是口氣太大,大不大?老張鼓勵說,不大,就得有這樣的氣魄。旺榮說,就是嘛,有氣魄才行。小雜糧加工廠再往東,是去年中鐵公司扶貧幫助建的圈舍養(yǎng)羊場,已經(jīng)投資一百五十萬建好了圈舍,等著今年往回買羊。養(yǎng)羊場對過,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廟,正殿是三間起脊筒瓦房,供著觀音,旁邊還有一個偏殿,供奉著八龍爺,這是村里自己的神靈。

        看一圈下來,感覺旺榮這個支書確實不一般。旺榮說,村里辦了很多事,落下債務也不少,貸款三百七十萬,個人債務還有幾十萬,總數(shù)四百多萬,每年利息就七十來萬。我說還不起怎么辦?旺榮說還不起就轉(zhuǎn)貸起來。

        問說村里有沒有吸毒的,旺榮說村里住的沒有,搬到城里的有。正月過會唱戲回來兩個,我馬上叫來公安局帶走了,不能讓他們在村里折騰。有人說要用大刀劈我,我說讓他來劈試一試。問說有沒有教徒,旺榮說也沒有,去年有幾個人說是來傳教,宣傳耶穌,也讓我們給攆走了。后來有人說人家那是國家批準的正教,城里還有教堂。我們也不管他正教邪教,反正自從攆走以后,再沒人來傳教。

        十二點半,我們回來和師生一道吃飯。進餐廳時候,孩子們已經(jīng)坐好吃開了,大米燴菜。讓人驚異的是,三十個孩子同桌吃飯,卻沒有半點聲音,安靜得如同課堂。我想到汪曾祺小說《受戒》里面,小明海在善因寺同一群僧人吃飯的情景。

        飯后午休兩小時,我再到寢室去看孩子們?nèi)绾嗡X。每個寢室六個孩子,大小搭配,大孩子睡上鋪,小孩子睡下鋪。睡以前,孩子們先把印著“袁家里小學”的白的確良布疊成方塊放到一邊,再把方格子床單也疊成方塊放到一邊。原來這兩樣東西是學校統(tǒng)一發(fā)的,沒有收錢,要求學生不得弄臟,只能白天蓋在鋪蓋上,睡覺時候要疊好放起來。揭掉的確良布和藍格子床單,才露出學生自己的鋪蓋,五顏六色,新舊不一。一個宿舍里看到姐妹兩個,姐姐六年級,妹妹二年級,還有一個弟弟在四年級。父親放羊,母親種地,三個孩子放到學校,既省心,也省錢。

        看著孩子們睡了覺,我們又去看了看舊學校。六眼窯洞,沒有院墻,邊上一個窯里還堆著過去的一些破爛桌凳,窯門面上的標語依稀可辨,道是“尊師重生教為本”。學校搬到新校舍以后,六眼窯空下無所用,一個光棍漢就把中間兩孔收拾了一番,不知從何處搬來一尊塑像,供奉起來,做成了廟。設起廟堂,便有人燒香,這里也曾有過一些香火,幾個寫有“有求必應”的陳舊紅布條現(xiàn)在還歪歪斜斜掛在那里。前些年村里的新廟建成后,這個廟也就廢棄了。廟旁邊住著一戶專門宰羊的,我去時候,兩頭羊已經(jīng)吊在架子上了。那人說他買上羊,殺好后再批發(fā)出去,活兒挺累,每天三四頭就夠忙活了。

        袁家里村南面是一條大溝,對面是同舟露天煤礦。一連幾座山頭被開腸破肚,翻了一個底朝天。上千畝大的工地上,挖掘機轟鳴,大型車輛的喇叭交織怒吼,聲音隔著深溝傳過來,蕩起悠長的回聲,與袁家里村的安靜互相對照。此時,周圍幾個村子與煤礦有沖突,正在擋工上訪,亂哄哄驚動全縣。而袁家里安安靜靜,居然還聽到了悠長的牛叫聲,真是稀罕。

        袁家里原本一個偏遠小山村,不具備寄宿小學的條件,但因了支書一人,卻辦得生氣勃勃。理通天下,事在人為,古人看來是說對了。

        改革開放第一村

        2015年10月16日,星期五,一訪小趙家溝村。

        小趙家溝與袁家里同屬義門鎮(zhèn),小趙家溝出名更早。上世紀80年代初,小趙家溝得風氣之先,率先在村腳下的山溝里開煤窯,煉土焦,養(yǎng)大車跑運輸,發(fā)達起來。1983年12月,保德縣委提出“學習張侯拉精神,走小趙家溝道路”。張侯拉是新西村一位老農(nóng),1901年生人,十九歲上山植樹,八十歲還不下來,樹木全部捐獻國家。事跡驚動新華社,穆青派來陸拂為采訪,寫下長篇通訊《“野人”張侯拉》,登載于《人民日報》和《瞭望》雜志。隨后國家綠委會授予張侯拉“造林英雄”稱號,這是保德歷史上最高的個人榮譽,張侯拉名滿全縣。小趙家溝榮譽不及張侯拉,但代表著前進方向,參觀者絡繹不絕。

        風光十幾年,進入本世紀,小煤窯整合,土焦爐關閉,小趙家溝歸于沉寂。前些年新支書上任,大建蔬菜大棚,小趙家溝梅開二度,又成了先進典型。

        小趙家溝距縣城十公里,中途路過義門鎮(zhèn)中心小學,我彎進去看看。學校是上世紀80年代所建,顯得有些陳舊。夏天全省均衡驗收也沒有來這里,看的是袁家里小學。聯(lián)校長正準備給教育局報表,我拿過來看看,全鎮(zhèn)三十一個村子,十三所學校,二百四十三名學生,六十九名老師。與我去年春天來時相比,學校少了四所,學生少了一百二十九名,老師增加了八名。雖然如此,無論學校還是學生,在全縣來說還算是多的。

        小趙家溝村在一道山洼里,八十多戶人家,三百四十多口人。早先人家都在洼底住著,這些年逐步上移,將要延展到山頂了,溝里反倒冷落起來。學校和村委會在靠近山頂?shù)囊粭澏訕莾?nèi),上下十六間房,門上也掛滿七長八短形狀各異的牌子,和袁家里村好有一比。樓前一個大廣場,安放著一些健身器械??课髅嬗幸蛔懊髦槲枧_”,舞臺往西又是一片水泥廣場。

        我把車停到廣場邊上,四下空無一人。看看正面那樓房,有男人講課的聲音,好像是在上語文。我往前走幾步,站下正要聽,教室里突然又唱起來。唱的是“世上只有媽媽好”,一個男人放開聲音唱著,唱得很投入,仿佛在舞臺上傾情演出,又仿佛有滿滿一教室孩子在傾聽,連廣場上也有了回聲。我靜心聽得唱完一遍,走到教室門口,朝里一看樂了,教室里只坐著兩個男孩,正仰頭看著臺上的老師。老師看見我,迎出來,卻不認識。我問一共幾個學生,老師笑著說,就這兩個。我抿嘴笑著說教得還很認真,老師也笑起來。教室里擺著十來套桌凳,我們走進去坐下。

        老師中等身材,穿著樸素,上下反復打量著我,如同驗證身份。等我自報家門以后,老師笑著說,看著就眼熟,我這里有你寫的書,上面有你的照片。隨即老師也自我介紹,五寨縣人,姓郭,四十五歲,五寨師范畢業(yè)后分配到保德,屈指數(shù)已二十多載。走過三個鄉(xiāng),2008年被小趙家溝村選拔而來,村里每年給補助一千元。郭老師的家還在五寨縣鄉(xiāng)下,農(nóng)戶。我說那還不如干脆把家也搬過來,在村里找一片地種上。郭老師說兒子在五寨上高中,五寨高中比保德高中好一些,等兒子高中畢業(yè)以后再定奪。郭老師問我,到村里來檢查?我說不是檢查,隨便走走,看一下村里的學校。郭老師嘆一口氣說,嘿,塌完了!2008年我初來這里時,學校還在坡底下,一共三個學生。2010年搬到這里,學生發(fā)展到九個,這幾年又慢慢少下來,去年三個,今年有一個升三年級走了。現(xiàn)在這兩個都是學前班,一個六歲,一個五歲。五歲這一個父母都在縣城,孩子和爺爺奶奶住著。六歲這一個父親放羊,母親家里,兩家大人腦筋都不靈泛。

        雖然只有兩個幼兒,雖然腦筋都不算靈泛,但郭老師毫不馬虎。長長的大黑板上,左邊寫著拼音,先用白粉筆畫出四道橫線,如同英語作業(yè)本,再用紅粉筆規(guī)規(guī)矩矩寫上字母,咋一看如同印上去的。中間寫語文,一筆一劃寫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杜甫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边€有剛才唱的那一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右邊寫數(shù)學,十個阿拉伯數(shù)字,上面寫一遍,下面再分開單數(shù)雙數(shù)寫一遍。從滿黑板整齊有序的書寫,一眼看見郭老師是個很敬業(yè)的人。我說郭老師教得認真,開始學唐詩了。郭老師笑著說,寫這些主要是為教孩子認字,剛才唱歌也一樣,唱出來比念起來更容易記住。我想幼兒課本上應該沒有王維和杜甫,從黑板上的兩首詩,能看到郭老師的一些愛好。唱歌一方面是學生認字的需要,另一面也是郭老師的需要,師生三人守著空蕩蕩一座大院,放開嗓子喊兩聲可以一吐塊壘,驅(qū)趕寂寞。

        郭老師回家很不方便,坐班車需要倒三次,得搭上整整一天。郭老師買了一輛摩托,回家七十多公里,騎兩個多小時。走一條運煤公路,大車滾滾如流,煤粉翻卷得遮空蔽日,摩托車夾在大車洪流里行不上十里,人便從里到外都是一層黑灰,仿佛鉆了一回炭窯。郭老師說,夏秋回家多一些,料理莊稼,冬天回得很少。

        教室旁邊是郭老師的宿舍,兼做村圖書室。進門擺有四套桌椅,立著幾架書。有農(nóng)技書籍,也有小說之類,還有我的那一本《黃河往西流》,卷邊發(fā)毛,比緊挨著的《醒世恒言》還要臟,看樣子經(jīng)過不少人的手。郭老師特意指著書架說,我的書他仔細讀過,寫得很真實??亢髩κ枪蠋煹拇蹭伜湾佋?,中間拉起一道布簾隔開。我問平時有人看書沒有,郭老師說偶爾有人來借書,冬天村里在二樓開會,會前人們來坐一坐。平日里一座樓對著一個空廣場,空得讓人不自在,郭老師就把屋里的大電視放開,好弄出一些響動。

        告別郭老師,出來看見西邊廣場上有兩個老漢在打谷子,過去閑聊幾句。老漢說村里常住一百多口人,都是些上年紀的,年輕人和娃娃們都進城去了。

        十幾年前多次來過這個村,那時候村委會和學校還都在坡底下。我想去看看舊村落,就獨自順坡往下走。沿路沒遇到一個人,周圍一片安閑靜謐,陽光暖暖的。同舟露天煤礦在山的那一面,鑿巖機咚咚咚的聲音,載重汽車轟鳴的聲音,翻山傳過來,被磨鈍了許多,變得不再刺耳??斓脚f學校時候,看見一所院子里有一個老太太在曬太陽。

        舊村委會和學校依山就勢,上下兩進院。上院幾間房已經(jīng)廢棄,門窗也不全,不知誰在院子里養(yǎng)了十幾只雞。房墻上遺留著兩塊牌匾,一塊是由忻州地委、忻州行政公署頒發(fā)的“九一年度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明星村”,另一塊是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頒發(fā)的“文明村”,頒發(fā)時間已模糊不清。再轉(zhuǎn)到下院,剛要拍照,一條黑狗咆哮著沖出來,嚇一跳,里面住著一戶人家。

        轉(zhuǎn)悠半天,終于在一戶大門外遇到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說村里老人多,他留在村里做一些營生,老婆帶著孩子在城里念書。村上的大棚先前都種著,現(xiàn)在有些空下了。人常年鉆在大棚里面,不但辛苦,還得好腦筋,種什么,如何賣出去,都有講究,賺幾個錢也很難。

        從坡底返回學校,看見郭老師在院子里曬太陽,五歲的孩子在獨自玩耍,六歲的孩子在寫字。在村里轉(zhuǎn)了半天,連同郭老師一共看見九個人。

        2015年11月2日,周一,二訪小趙家溝村。

        半月前走訪小趙家溝,未看蔬菜大棚,今日去補課。

        先到義門鎮(zhèn),找包村干部狄俊光。上世紀90年代我到義門鎮(zhèn)下鄉(xiāng),常與俊光下棋,那時他還是一個笑嘻嘻的毛頭小伙子,而今也已半口子老漢了。他給小趙家溝支書打過電話,然后我們往村里走。

        村口就排著幾十座大棚,我們隨便鉆入一個,是蘑菇棚。棚主人四十來歲,穿著整潔,說話斯斯文文。棚子有一百五十來米長,一半長著蘑菇,另一半正在栽培,三個婦女往營養(yǎng)袋里放菌種,手快得讓人眼花繚亂。棚主人說全村種蘑菇的不少,技術是一個四川人帶來的,一斤蘑菇批發(fā)三塊錢,一個大棚一年掙三四萬,但得下不少辛苦。

        看蘑菇的功夫,支書岳根全回來了。根全五十來歲,矮胖身材,圓臉,有些禿頂,看上去并不強悍,但卻是經(jīng)見過大陣勢的人。他是小趙家溝村的首富,資產(chǎn)過千萬,但與當支書無關。上世紀90年代他與人合伙開煤礦,辦焦化廠,掙了一大筆。前些年煤礦被同煤集團整合,如果不入股,還可分到兩千來萬,但根全入了股,被委任為礦長助理。煤礦整合后先搞擴建,未及投產(chǎn),市場已哀鴻一片,銀行停貸,基建也停了。根全到礦上無所事事,坐在辦公室耗時間。年薪原為十八萬,2014年下降為十二萬,2015年到10月還沒領過一毛錢。

        根全于2007年當選村主任,2008年任支書。前任是八十年代率先改革的老岳,我們也很熟悉。老岳已于2013年去世,七十六歲。想想當年的叱咤風云,讓人感慨。

        來到村委會,看見教室鎖著門,郭老師大概是周日回老家收秋去了,估計上午會返回來。我問根全,學校學生少是什么原因?根全說村民也不懂什么教育,只是跟風,城里七八十個孩子一個班,人們還說是城里教得好。其實咱這里的老師就不錯,很認真,村上每年給老師補助一千元,但還是留不住學生。

        上了二樓,會議室墻上掛滿金燦燦的獎牌,二十幾塊。除過省委、市委、縣委、鎮(zhèn)委頒發(fā)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外,還有“山西省生態(tài)村”、“三八紅旗集體”、“項目建設先進集體”、“扶貧開發(fā)攻堅先進村”、“科技興農(nóng)先進村”、“文明和諧村”、“山西十佳科技富民明星村”、“黨風廉政建設先進村”、“老齡工作先進集體”、“全省五好基層關工委”等等。方方面面的獎牌都有了,只差一塊教育方面的。

        支書辦公室墻上掛著一組圖版,上寫“親切的關懷,輝煌的成就”,分別是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縣委書記來小趙家溝村的大幅彩照。旁邊另一塊版面上,寫著2011年省委書記來這里說過的一段話:“你們一是較好地解決了‘水’這個制約因素,二是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和帶頭人。你們的發(fā)展給全省帶了個好頭,提供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范式。自然條件較差的小趙家溝能發(fā)生這樣大的變化,絕大多數(shù)農(nóng)村都應當做到,我們要對農(nóng)民收入翻番充滿信心。”

        在給我們介紹圖版的時候,根全看著市委書記的彩照笑了,說這個還沒來得及換,回頭得找人換下來,不能用了。我和俊光也笑起來,圖版上的市委書記幾個月前被調(diào)查了。

        辦公室旁邊是計劃生育辦公室,由此說到二胎。根全說人們的觀念全變了,村里有幾家雙女戶,主動問過人家,說如果還想要男孩,可以想想辦法,但人家說不要了??」庹f,現(xiàn)在凡多胎的,大都是腦筋不太靈光的人家。

        看完村委會,我們坐上根全開的越野車,到村周圍的山頭上轉(zhuǎn)一圈。前些年村里努力,上面扶持,沒用群眾花錢,給每戶人家建了兩個蔬菜大棚,每棚一畝,共一百六十二畝。接下來每人又栽了一畝核桃樹。村里有新舊兩口深井,兩個高位水池,抽水費每噸一塊錢,村集體支付,大棚澆水免費。根全總結(jié)說,家家都有聚寶盆(棚),戶戶都有搖錢樹。村煤礦被同舟露天礦整合,作價一千零五十萬,十年付清,每年給村里一百零五萬,村民每人可分得兩千五百元。各項收入加起來,人均七八千元是有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我們轉(zhuǎn)山頭走過,沿路一人多高的核桃樹已經(jīng)開始掛果。大棚約有三分之一種蘑菇,有一些種油桃。也有少數(shù)人家種著種著不種了,有的是找到了比種大棚更好的營生,有的是懶散,吃不了這個苦。廢棄大棚的塑料布撕扯成碎條,風吹起來如同殘破的旗幟。村里還有不少人育油松,已經(jīng)一尺來高,一片又一片,翠綠養(yǎng)眼。前幾年育苗掙錢,這兩年大家蜂擁而上,今年一米高的油松,帶九十公分的土球,拉到地頭才九塊錢。這一片又一片的小油松,命運堪憂。

        在南面山頭上,我們進到一個西紅柿棚子里,一對七十來歲的老夫妻正在忙碌。我們說西紅柿結(jié)得不錯,但老太太說,這一茬前些時候打藥不及時,長得不如上一茬,上一茬毛收入一萬五。

        小趙家溝轉(zhuǎn)一圈,覺得村子還是不錯。改變了上一次的印象。

        天橋峽畔天橋村

        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保德縣十三個鄉(xiāng)鎮(zhèn),三百四十一個村莊,在村小學生比例最高的是天橋村。二百七十八戶,八百二十口人,學前班到六年級六十六名學生。二百多戶人家六十六名小學生,照理說比例依然很低,但走遍全縣卻已再難找到第二家了。甚至有五個鄉(xiāng)鎮(zhèn),全鄉(xiāng)學生集合一塊還達不到這個數(shù)。天橋村學生多,與天橋村開工廠有關,與天橋村的歷史有關。

        天橋村位于保德縣最北端,是黃河入境第一村。村莊位置高,站在村口望出去,黃河從北面奔騰而來,莽莽蒼蒼往南而去。村腳下就是著名的天橋峽,石灰?guī)r刀砍斧劈,齊刷刷百丈懸崖。

        自古以來,天橋峽名聲顯赫,地圖上標明,專著里有載,除過峽谷幽深之外,還因為峽內(nèi)航道絕險。船工有歌謠:“天下黃河三把鎖,天橋壺口胳膊窩”,胳膊窩說的是三門峽的大石窩。天橋峽讓船工們念念不忘,是因為峽谷內(nèi)的河床上有一斷層,十多米高,跌宕成三級階梯形狀。黃河到此本已收束得很窄,再從這斷崖上沖下去,大浪翻飛,激起滿峽谷黃色水霧,古人按景取名,把這地方叫做“霧迷浪”。船過霧迷浪,如同從斷崖上坐滑梯,兇險可想而知。

        天橋村自古跑河路謀生的人很多。這些人一年四季守著天橋峽,居高臨下,看水漲水落,看石隱石現(xiàn),峽中一切熟爛于心。放船下霧迷浪,是天橋艄公的絕活。外地船下行到天橋峽時,誰也不敢弄險,未入峽先靠岸,請?zhí)鞓虼宓睦萧股洗贫?,在驚濤駭浪中放船過峽。航道雖險絕,但多數(shù)時候有驚無險。沖過天橋峽之后,船只在一個水勢平緩處靠岸,天橋老艄把尾舵交歸原主,接了銀錢,說一聲一路平安,然后下船,沿著那條叫做天梯的小路返回原處,等著接下一艘船。船過霧迷浪風險大,所以請老艄的價錢也很高。天橋村人說,曾經(jīng)有梁家父子,三人同時放船過天橋峽,一天能掙回來一個元寶。天橋人守著天橋峽,如同守著自家門前的一片地,如同守著一只鐵飯碗。

        除過航道這一吃口之外,天橋峽還給天橋人留了另一吃口,就是石花鯉魚。黃河鯉魚自古名氣很大,《詩經(jīng)》里就有念叨,其中的極品,是天橋峽的石花鯉魚。天橋峽內(nèi)激流洶涌,風浪在兩面石壁上淘涮出許多石窟石縫,石花鯉魚就在里面繁衍生長。天橋人說,魚是從那些石窟石縫里流出來的。石花鯉魚赤眼,金鱗,脊梁上一道紅線,只天橋峽內(nèi)才有。1697年2月,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路經(jīng)保德,吃過石花鯉魚后大加贊賞,定為貢品。從此,天橋人就常年下峽為皇帝捕魚,以魚抵稅,名曰“漁稅”。春夏秋三季捕到的石花鯉魚全部養(yǎng)起來,到冬天,把魚吊起,一層一層淋上水,形成冰魚,然后起程上貢。貢魚有功,村里曾得過皇帝賞賜的黃馬甲一件。

        放船捕魚的日子過了二百多年,到上世紀70年代,這兩只飯碗打碎了。1970年4月,晉陜兩省八個縣的八千多民工背著鋪蓋,坐船走路,浩浩蕩蕩來天橋峽修建水電站。到1975年10月,天橋大壩合攏,航路阻斷,再無船只來往。隨著蓄水,峽內(nèi)的石窟石縫被泥沙淤埋,石花鯉魚也從此絕跡。此后,天橋峽碧水藍天,橫在天橋村腳下,成了一道中看不中用的風景。

        我去天橋村時候,天橋水電站正在排洪泄沙,黃河上濁浪滾滾。從縣城沿黃河上行十五公里,公路右側(cè)有一岔道,一座水泥碑上大寫“天橋村”三個紅色大字,旁邊的鐵皮牌樓已經(jīng)陳舊,橫額上是“崛起的天橋歡迎你”,兩面立柱上是“科學發(fā)展共建和諧,愛我天橋樹我形象”,已是十多年前的口號。

        天橋村環(huán)黃土山頭而居,如同一條腰帶。學校在腰帶中央,一所不太大的院子。前后是民宅,東面緊貼黃土山頭,西面大門臨街。

        走進學校時候,正在上第二節(jié)課,院落收拾得很干凈。我剛站定,二樓上下來一個后生,問說找誰?我自報家門,后生笑著說他就是校長。

        相隨來到二樓的校長辦公室,發(fā)現(xiàn)很擁擠。一間半房,大約二十來平米,校長和另外兩名老師辦公睡覺都在這里。一位老師在上網(wǎng),我說有網(wǎng)?老師說學校還沒有,蹭鄰居家的無線網(wǎng),教育局快給開校園網(wǎng)了。

        校長叫馬軍,今年三十歲,眉清目秀,來這里已經(jīng)三年。馬校長介紹,全校六十六名學生,學前班二十名,一年級六名,二年級四名,三年級八名,四年級十名,五年級八名,六年級十名。老師十一名,五個女的。學生全部是本村的,住宿吃飯的有二十來個。馬校長說,學生能留住,是因為本村有金屬鎂廠、焦粉廠、磚廠等,村里人就地打工,外出的少,加上學校教學不錯,孩子們就留下來了。

        在我走過的幾十所學校之中,這里最為擁擠。學校九十年代所建,正面一棟小二樓,上下各有兩個教室三個辦公室,西面一棟更小的樓,上下各一個教室。六個教室七個年級,一年級和二年級合班上課。六個單間,其中一個做了伙房,十一名老師辦公和住宿只有五間房。甚至在老師辦公住宿的房間里,還擺著學生的床鋪,說是師生同住。我說學生都是本村的,住不下晚上可以回去,吃飯就行了,校長說有些也回去?,F(xiàn)在看,住校的學生大概就幾個,吃飯的多一些。上面規(guī)定寄宿才給吃飯,所以安排一些床鋪以備檢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一位五十來歲的老師說,和過去相比,現(xiàn)在還是寬松了,前些年外村的孩子也來,學生最多上到一百三十個,滿滿當當。學校所以能堅持,一是本地有企業(yè),二是本村出過教育局長,對學校關心支持不少。老師說的教育局長是上世紀90年代縣教育局長,如今退到了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對村里的教育影響很大。

        和校長座談完,我到幾個教室轉(zhuǎn)轉(zhuǎn)。這里的學前班和一二年級為包班制,三到六年級分課教學。與南部學校相比,學生家庭經(jīng)濟好一些,單親孩子少,一共四個,沒有孤兒。

        四年級正在上英語,聽寫單詞。年輕的女老師聲音清脆,念單詞宛若唱歌,但我連一個也聽不懂。孩子們耳聽手動,寫得飛快,但握筆姿勢幾乎都不正確。手指緊捏,只露得一個筆尖,頭也歪著,臉和桌面靠得太近。聽寫完畢是朗誦,十個孩子放開聲調(diào),把英語念得抑揚頓挫,很有氣勢,街上都能聽得見。

        六年級在上數(shù)學,一名同學在黑板上演方程。演算完后,下面的同學上去給點對錯,老師在一旁做引導解釋。全班也是十個孩子,老師說學生少,一個個都能關照得到,如果是五六十個,就難以一一照應到了。

        幼兒班孩子最多,二十名,最小的才四周歲。孩子門坐在那里嘰嘰喳喳,有的看書,有的捏著鉛筆寫字,有的桌上什么也沒有,瞪大眼睛新奇地看著我。教室里還坐著一個家長,孩子新入學,不放心,過來看看。

        課間操,孩子們在院子里嬉戲打鬧,三個年輕的女老師站在院中曬太陽。我問英語老師每周幾節(jié)課,她說四個年級的英語,二十節(jié),還得照應幾個自習。我說課程不少,三個老師說我們課程都不少,好在學生不算多,改作業(yè)輕松一些。說到農(nóng)村學校,幾個老師說有兩個特點,一是隨著年齡低下去,孩子越來越少,二是男孩明顯多于女孩。

        說話時候,炊事員也來了,是一個年輕媳婦,一同來的還有一個送豆腐的中年婦女。校長說本村有一個豆腐坊,天天給學校送豆腐。我到廚房看看,只一間房,與其他一些學校相比,顯然簡陋了許多,消毒柜、冰箱、留樣柜、蒸柜之類的設備一樣也沒有,只有一個小小壓面機。師生的搪瓷碗碼在一個塑料大盆里,挨著放的是一盆削好的土豆,地上一個塑料袋里裝著四棵大白菜。灶臺上有兩個特大號電飯煲,兩個電磁爐上有兩口不銹鋼鍋??礃幼游顼埖猛瑫r用兩個電飯煲燜米,兩口鍋來燴菜。條件確實是簡陋了一些。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黄色av网站 |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另类| 亚洲老女人区一区二视频 | 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 强d漂亮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精选自偷拍一区二|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青草| 中国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午夜三级精品久久久|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人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l| 日韩人妻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av网站免费在线浏览| 免费观看a级片| 无码国产色欲xxxxx视频|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中文字幕| 日本强伦姧人妻一区二区| 痉挛高潮喷水av无码免费|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无码色戒 | AV无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三区| 能看的网站中文字幕不卡av|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精品人妻少妇av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v| 亚洲另类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老妇女性较大毛片| 男女好痛好深好爽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