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42歐元的金錢問題
中國有不少父母,只要力所能及,絕不讓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闖禍了,也不惜用金錢和關系網(wǎng)幫助孩子擺平??稍诤商m,父母都不刻意避免讓孩子受挫,也少有父母會用錢來幫孩子解決問題。
我一個荷蘭朋友18歲的女兒讀大學一年級。荷蘭大學的教科書不強制購買,學生可以選擇向圖書館借閱。這女孩為了復習方便,還是花了42歐元買了這本書??稍诳荚嚽耙恢芩褧獊G了,于是她決定向圖書館借書應付考試。她預約在第二天上午十點前去圖書館拿書,可考試季節(jié)需要借書的人很多,圖書館規(guī)定如果誰沒有在約定時間取書,那么書會馬上順延給后一個預訂者。她偏偏在取書的前一晚參加一個派對瘋到凌晨,第二天睡過頭,誤了取書時間。趕去圖書館時,館存的書已被別人借去了。
于是,她回家后,向爸爸再要42歐元買書,否則她考試肯定過不了。她爸爸在聽完事情經(jīng)過之后,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她。順便說一下,她爸爸可是個億萬級的富豪,42歐元對于他來說完全不是事兒。他拒絕女兒的理由是:“你自己把書弄丟了,已經(jīng)是三心二意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而該去借書的時間你又錯過了,再一次不負責任。發(fā)生了兩次這樣的行為,你應該接受教訓,承擔后果。你還指望別人幫你清理現(xiàn)場?”
當時我在邊上為孩子說話:“可孩子沒書考試就過不了,她已經(jīng)知道錯了,就給她買書吧。”結果他對我、也對著他女兒再次大聲表明態(tài)度:“她這次最壞的結果只是過不了一次考試,可她如果沒有承擔這個后果并且消化它,她以后就會過不了很多人生的關口??雌饋碇皇且槐?2歐元的書,可背后是比這嚴重得多的責任感和規(guī)劃性的問題。如果今天家人為她承擔了這42歐元,那今后她可能因為缺乏責任感,要承擔4.2億歐元的問題時,誰來管她?”
這件事的結果,當然是沒有給孩子買書。孩子當晚哭了一場,但很快就振作起來,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她和另外一個有書的同學談好,一起復習功課。當同學要復習其他材料時,每天會把書借給她看兩個小時。每天兩個小時的閱讀,無法讓她考到一個好成績,但她至少考試及格了。我想她應該一輩子都會記得這次經(jīng)歷。
孩子出生后就給辦銀行卡
和中國人一樣,荷蘭人喜歡存錢理財。孩子出生后,荷蘭父母會給孩子辦一張銀行卡。到孩子五六歲時,父母會教他們使用網(wǎng)絡銀行,與他們共同探討理財?shù)挠媱?。因此,在荷蘭的家庭里,不難見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電腦前梳理賬目、講解商議計劃、探討方案的情景。
當然,在這個階段,孩子關心得最多的,是他們的零用錢該如何處理。是全部存起來,還是分成幾部分做不同用途?父母會和他們一起分析利弊。有時,父母也會帶孩子一起去銀行咨詢理財計劃。
在荷蘭的銀行,有很多約見客戶的小會議室,里面放著很多讓孩子一目了然的理財玩具和工具,比如很萌的分類存錢罐、卡通圖解的理財玩具等。孩子可以像下棋一樣做一些排列組合,然后得到理財?shù)檬У拇鸢浮?/p>
等孩子到十二三歲時,銀行卡基本上就能完全交給孩子管理了。荷蘭的銀行卡是一卡兩用,活期賬戶和儲蓄理財賬戶捆綁在一起,孩子可以自由使用活期賬戶提款或刷卡,可是儲蓄理財賬戶的錢是無法擅自動用的。這樣既保護了理財?shù)难永m(xù)性,又可以讓孩子自由支配一些錢。
另外,在荷蘭家庭的交流里,家長會不時把“慈善”理念灌輸給孩子。孩子們都很有同情心,在他們賬戶的每月花費里,總有一部分是他們自愿定期捐助給需要幫助的人和動物的。比如每月1歐元捐給非洲教育機構,讓女孩子也可以讀書;或50歐分捐給動物保護組織,可以讓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驢不負重勞動等。孩子們也會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捐獻給宗教組織,用來幫助窮困的孩子。
讓孩子自己做活動預算表
荷蘭孩子對錢的態(tài)度是“務實和精細”的,他們并沒有把從家人處取得的經(jīng)濟支持,看成是理所應當。
比如,從小學開始,荷蘭孩子的校慶活動都是孩子在老師、家長的協(xié)助下自己組織。一般模式是家長和孩子互動的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活動的經(jīng)費預算都是孩子通過團隊合作方式自己制定。
老師一般會指定3個小組來做預算,一個小組2~3個孩子,然后PK性價比最高的預算計劃來執(zhí)行。為了被選上,孩子們會嚴格根據(jù)活動流程,制定一個最劃算的詳盡計劃?;顒尤绻枰埲司幣盼璧?,搬運東西,孩子們一般會找親友幫忙。對親友投入的時間、車馬費,他們都會算成基本的成本投入。
有一回,因為我任職的營養(yǎng)公司有很多展會留下了不少飲料,我就贊助了(荷蘭)老公侄兒校慶活動的所有飲品。后來我看到孩子在預算上清楚注明“所有飲品為xxx贊助,市值xxx歐元,請明年做預算的同學把這筆費用考慮在內(nèi)”。
這種做法很理智,很現(xiàn)實。從中可知,孩子們從小做預算的態(tài)度就是專業(yè)和明晰的。如果把親人的投入當成是無償?shù)模诮?jīng)費預算上就會有偏頗,這種習慣和思維在成年后的職場上非常不利于實際項目的策劃和執(zhí)行。
別將孩子所有的要求都與金錢關聯(lián)
荷蘭父母并不把金錢與物質(zhì)占有進行直接關聯(lián)。
在中國,如果孩子看到一個很貴的東西想買,可能父母會很生硬地拒絕:“那么貴,沒錢買。”這種方式雖然直接,但有一個弊端就是孩子很小就會認為自己的愿望無法達成完全是錢的原因,這樣的心態(tài)對以后的生活態(tài)度很不利。
而荷蘭父母更多的是和孩子探討對這件東西(如玩具,衣服)擁有的原因和必要性。他們會問孩子:“你為什么喜歡這個?。磕憬o我三個想擁有它的理由?!?/p>
在這種看似簡單的分析交流中,孩子會更理性地對待這個事物,對購買它的必要性也會有更明確的認識。這種思維方式和邏輯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學會思考和審視、分析和考量,對日后孩子做任何決定都有幫助。
一些童言無忌的孩子會看著廣告說:“我以后要送我女朋友鉆石戒指!”
中國的父母可能會馬上說:“你要送女朋友鉆石戒指,那你就要有錢,想掙錢你就要好好讀書?!比绱艘粊?,還沒有分析該愿望的實質(zhì)和必要性,父母就把愿望與錢、學習成績簡單地掛鉤了。這樣雖然沒有全錯,但邏輯不完全成立,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和壓力。而荷蘭父母一般會這樣說: “為什么是鉆石呢?她也可能不喜歡鉆石呀。送女朋友東西,最重要的是送她喜歡的。你要花時間和心思去了解她,發(fā)現(xiàn)她喜歡什么再送?!?/p>
以談判的方式來獲取、分配和管理金錢是荷蘭人的強項,也影響著荷蘭人所有的日常生活模式、思維習慣和對孩子的教育。荷蘭人看重錢,但不濫用錢,不夸大錢的力量,對金錢的態(tài)度是平和的,那么孩子對錢的態(tài)度自然就能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