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性教育作為顯性教育的重要補充,具有自主、靈活、開放、多樣、持久等特點,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從隱性教育的內涵及特征出發(fā),揭示中學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對隱性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期更好地發(fā)揮隱性教育的作用,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隱性教育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086-03
一 隱性教育的內涵及特征
所謂隱性教育,就是指教育者在特定的教育環(huán)境下,通過隱蔽、無計劃、內隱、間接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個性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過程。它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多樣性、持久性等特征。
1.教育對象的自主性
傳統(tǒng)的顯性教育側重于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強調知識灌輸、理論說教,學生被動地接受,忽視學生的自覺主動性,造成學生主體缺位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落實,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學習能力不高,只有改變這種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才能使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隱性教育通過營造活潑生動的教育氛圍,借助豐富的教育載體,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主動感受、內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自主性發(fā)揮到極致,學生選擇的權利、自由和空間也得到一定的滿足。正如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用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的周圍環(huán)境,用豐富集體生產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p>
2.教育形式的開放性
隱性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形式,只要有利于學生品德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正確價值觀念形成的活動方式都可以用來為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它是一種全方位、開放性、多層次的教育,包括班會活動、校本課程、校園文化環(huán)境、社區(qū)服務,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隱性教育形式除了涉及學生生活的不同空間領域,在時間領域上也是充分開放的,打破傳統(tǒng)的政治課堂在規(guī)定時間地點對學生進行特定內容教育的局限性,使學生在所有時間、空間范圍內接受教育,形式的開放促進了教育效果的提高,對學生的影響面也在不斷擴大。由此可知,在不知不覺中,在不同的時空內,都可以通過某種方式來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3.教育內容的多樣性
隱性教育傳播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教育內容大到社會、學校和家庭,小到學校的建筑、墻畫、花草樹木、校服、校歌以及學生的言行舉止等,它一般將教育信息隱藏在教育對象的日常活動當中,通過激發(fā)教育對象的興趣,使他們在自然而然的教育氛圍中接受教育內容,實現(xiàn)教學目的。學校教育中學生接受多種多樣的信息,家庭教育中學生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為人處世的注意事項、尊老愛幼,在社會教育中教育內容更是形形色色,豐富多彩。這些內容都彰顯出隱性教育內容的多樣性,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教科書中的理論知識教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要善于篩選有用的教學內容,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將有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4.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隱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是與顯性教育相比較而言的。在顯性教育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或者遺留得較少,而隱性教育的影響卻是深刻的、內化于心的,它已經(jīng)轉化為人自身的需要,成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隱性教育通常采用迂回、滲透的教育方式使學生主動感染、理解、內化吸收教育內容,對學生的認知結構、道德品質和價值取向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學生耳濡目染地受到各種文化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不僅學習了理論知識,而且領悟到了受益終生的人生道理,形成了良好的精神品質,內化為受教育的品格和精神。通過這種方式學習的知識更能夠有效地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也更加穩(wěn)定而持久。
二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忽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
新課程改革指出,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包含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這三個目標緊密聯(lián)系,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目標體系。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重視學科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掌握,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也造成了很多高分低能的悲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阻礙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使學生性格變得冷漠。正如蘇聯(lián)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說:“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他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倍ㄟ^隱性教育恰好可以克服這一不足,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內外收獲良好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貫徹落實新課改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2.內容形式單一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側重于政治理論、思想觀念、時事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扮演主導者、傳授者的角色,為取得好成績教師不厭其煩地灌輸知識,讓學生識記知識,將學生成績擺在首位,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卻被拋到腦后。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學階段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身心還沒有完全成熟,追求個性解放和身心自由,對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容易產生懷疑,甚至排斥的心理。思想政治課授課形式單一,課堂上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學習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開始麻木,僅將它作為一門考試科目,教學目標沒有實現(xiàn),學生道德品質低劣,情感體驗缺失,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3.校外環(huán)境的制約
“5+2=0”的教育現(xiàn)象在社會上存在已久,即五天校園內教育加上兩天校外教育的教育效果等于零,由此可知當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例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盲目追星、貪污腐敗現(xiàn)象等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學生在社會上受到這種不良思想的影響,回到思想政治課堂中對教師所講授的正面思想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從而使思想政治課在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實效性大大降低。往往教師講得越好,學生越會從對立面去反駁,影響了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當顯性教育遇到瓶頸,教育者不妨采用隱性疏導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對社會上那些不良風氣追根溯源,反證其不良后果,再樹立榜樣引導,使學生在顯性和隱性教育中不知不覺受到感染。
三 隱性教育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實施策略
1.增強隱性教育意識
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開始由重視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轉向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強調將思想品德和行為規(guī)范內化到學生的內心當中,實現(xiàn)知、信、行的內在統(tǒng)一,這需要教師轉變思想觀念,借助隱性教育方式實現(xiàn)這一轉化。課堂上教師通過隱性教育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的逆反心理,同時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將新課程所要求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隱藏在教師有意識設置的探究活動或是隨機生成的教育情境當中,讓學生在愉快的狀態(tài)中接受教師傳達的思想情感。具體而言,增強教師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可以從提高教師素養(yǎng)、言行示范開始,教師必須認清自身道德品行示范這一角色對學生影響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工作和生活當中,調控不良情緒,保持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一致性,通過言行示范教育學生。
2.優(yōu)化隱性教育環(huán)境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強調了環(huán)境對植物生長的重要影響。而對人,環(huán)境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視,孟母三遷給孟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就是最好的佐證。而優(yōu)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要從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入手,特別是注重校園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應充分發(fā)揮校園物質環(huán)境、校園精神環(huán)境、校園制度環(huán)境的隱性教育作用,從校園的熏陶開始,逐漸滲透到家庭和社會教育當中去,使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知、信、行的層級轉化,擴大隱性教育的影響力。學校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價值觀念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家庭教育則是對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起到重要影響。社會環(huán)境是我們生活的大環(huán)境,它是一口大染缸、大熔爐,決定了每一個人所處的生長環(huán)境,因此政府和輿論要加強對社會大環(huán)境的引導和監(jiān)督,及時凈化和消除社會上的不良習氣,引導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正確方向。隱性教育環(huán)境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只有各方面協(xié)調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優(yōu)化隱性教育的大環(huán)境。
3.挖掘隱性教育資源
教師在課堂上通常樂于采用顯性的教學資源,如教材、多媒體、教學實物等,這些教育資源方便快捷,便于獲取。但事實上,教師廣泛應用的教學資源效果卻不是最佳的,學生容易疲憊而產生逆反心理。換一種思維方式,我們將視野放在校園環(huán)境、校園文化、校風班風、教職工的人格魅力上,這些潛在的教育資源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同時又是自發(fā)形成的,并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時刻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每個學校都會建立科學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學生的行為,而這種制度無形之中就將思想道德要求融入其中,使學生在自我約束和外在約束的相互協(xié)調作用中,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質,這對于學生的規(guī)范引導,校園文化建設都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之外,要挖掘教師自身的隱性教育資源,教師的形象氣質、工作態(tài)度和知識水平等,無形之中都在引導和熏陶著學生,教師作為一本活的教科書,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學生,教師的人格魅力、精神品質更是有其他一切教科書都無法比擬和超越的教育力量。因此,我們有必要而且需要充分挖掘這些潛在的教育資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優(yōu)質教育資源發(fā)揮其強大的力量。
4.拓寬隱性教育渠道
校園的課堂活動和社團活動是學生進行隱性教育的良好渠道,學生在課堂上受到知識熏陶和情感體驗,在社團活動中感受無形的文化感染,這些都讓中學思想政治隱性教育的作用得到發(fā)揮,但是僅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學校應積極主動地開設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挖掘其他課程和各類活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有效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加強師生的溝通交流,豐富教學內容,開展各類主題的教育活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參與度。學校還要創(chuàng)設各種有利條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去養(yǎng)老院、福利院探望老人和關愛智障兒童,積極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讓學生富有愛心;深入基層、社區(qū),將所學知識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加深理論理解,提高實踐能力,深化情感認知,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實現(xiàn)隱性教育的目的。同時應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網(wǎng)絡,使學校所推行的思想教育與家庭所倡導的、社會所弘揚的教育三位一體,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徐貴權.走進高中新課改:政治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