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課堂討論是提高學生口頭交際流利性的重要方式,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了解學生語言學習狀況的一個重要渠道。了解課堂討論的內(nèi)涵,把握課堂討論的要素,發(fā)揮好教師在課堂討論中的組織者作用,是保證課堂討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有效課堂討論 口頭交際流利性 組織者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059-03
一 引言
與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中以講解語音、詞匯、語法規(guī)則等語言知識為主的模式不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發(fā)展,使得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開始轉(zhuǎn)向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即在特定語境下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在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討論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幾乎所有的英語教師都會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展開討論活動,例如辯論、角色扮演等等。在討論中,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語,而且還能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總結(jié)歸納能力以及判斷能力。對教師而言,組織討論活動,可以很大程度上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討論中的種種表現(xiàn),了解學生語言學習的情況,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但是,如何保證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效果,卻是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如果不能保證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可能會取得適得其反的結(jié)果。因此,筆者就如何開展有效課堂討論進行了反思。
二 有效討論
1.內(nèi)涵
英語學習中,用討論的方式交流意見和觀點是練習口語的一種自然有效的形式,是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從廣義上講,討論不僅僅包括“提問—回答”這種最簡單的形式,還包括“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以及在進行這些活動的同時所進行的閱讀和寫作活動。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語言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完成某一個目標。討論亦是如此,通過討論無論是解決一個問題,探討某種思想或者提出一些建議,共同之處都是在完成某個特定的目標,在完成某個特定目標的過程中,參與討論的成員可以從討論中獲得新的信息。
清楚了討論的內(nèi)涵之后,再來看有效課堂討論。有效課堂討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學生參與度和討論活動的質(zhì)量。首先,學生的參與度要高,即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而不是只有少數(shù)幾名學生在說;討論的質(zhì)量主要是指在討論活動中,即使那些暫時沒有說話的學生也是在很專注地聽講話者發(fā)言,并且會對發(fā)言者的觀點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幽默或者嚴肅等情感做出適時的回應,同時發(fā)言者所講的內(nèi)容也不是三言兩語的敷衍之詞。
2.要素
要保證學生的參與度和討論活動的質(zhì)量,有效課堂討論主要有三個要素:討論的目的、討論的話題、討論的組織。
第一,要在課堂上展開有效討論,必須賦予討論某種特定的目的,即要求學生通過討論完成某項任務,達到某種目的。討論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學生才會在討論中更有方向性,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分析、推斷、評價以及綜合能力。
第二,討論的話題。討論的話題是保證其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時候,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會說“我沒什么好說的”或者“我不知道說什么”。最終的結(jié)果往往是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學生發(fā)言,或者發(fā)言的學生簡單幾句敷衍了事,達不到討論的預期效果。筆者通過調(diào)查了解到,這樣的狀況多半是由討論話題導致的。學生的積極性和表現(xiàn)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討論中獲得的樂趣或者愉悅感。關于討論的話題,通常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話題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越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種則認為話題越新奇,對學生越有吸引力。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實際上,如果討論的話題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或者話題難度過高、過于復雜或者抽象,學生在討論開始之前就會產(chǎn)生焦慮感或者挫敗感,不利于討論的繼續(xù);如果話題過于簡單或者乏味無聊則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很快就會因厭倦停止討論。因此,保證課堂討論的有效性,話題的選擇非常重要,對教師而言,也是檢驗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在選擇討論話題的時候,既要保證話題的趣味性,又要保證話題的深度,還要保證話題對學生的吸引力,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情況的了解和把握,所以,歸根結(jié)底還是由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所決定,只有選擇了能激發(fā)教學對象思考的動力和表達愿望的話題,才能為課堂討論的有效性提供一個重要保障。此外,對于討論話題的難度,如果是課堂上即興的討論,可以適當降低話題的難度,以便學生可以不用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如果是布置給學生課下的討論任務并且在下一次課檢查時,可以選擇對學生而言更有挑戰(zhàn)性的話題,要求學生課下利用各種資源去查詢信息、搜集資料,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第三,討論的組織。這個方面主要是從教師的角度而言。首先,作為課堂討論的組織者,教師必須在討論之前簡潔明了地向?qū)W生說明討論的內(nèi)容以及一些討論技能,例如,在討論中注意小組成員話語量的平衡,彼此之間的尊重以及控制講話音量避免影響到其他小組的討論等等,教師在說明時最好也用目的語,如果教學對象目的語的水平尚未達到能夠理解討論說明的要求,為節(jié)省時間,教師也可適當使用母語來解釋。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最佳的練習環(huán)境,例如,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文本資料、圖片、視頻、音頻甚至各種可能在討論活動中用到的道具,利用各種模態(tài)符號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第四,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應對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發(fā)揮好調(diào)節(jié)者的作用。例如,有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會偏離原來的主題,這時候,教師就要適時地參與進來,向?qū)W生提供一些新的角度,啟發(fā)引導學生;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在討論中使用母語時,要及時提醒;當學生在討論中出現(xiàn)一些嚴重影響意義表達的錯誤時,教師要及時地予以糾正。
第五,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做出評價。評價是討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以多種方式呈現(xiàn),例如,教師可以比較各個小組在討論中得出的結(jié)論,指出各自的優(yōu)點和不足,提供改進的建議,教師也可以專門留出時間讓各個小組展示自己的討論成果,然后讓學生互評。無論哪種評價方式,都要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教師不能毫無原則不加區(qū)別地贊同學生的做法,教師要明確地指出學生在討論中存在的問題。
3.課堂討論活動形式
課堂討論活動形式多樣,常見的有頭腦風暴活動、辯論、角色扮演等。頭腦風暴活動是外語教師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討論活動。其中解釋圖片、視頻或者音頻是最常見的活動形式。教師可以從報紙雜志或者網(wǎng)絡上選擇一些圖片,例如漫畫或者廣告圖片,或者選擇一些與所學內(nèi)容相關的視頻、音頻,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然后教師對各個小組的討論結(jié)果予以評價。
辯論是一種適合在英語水平較高的教學對象中開展的討論活動。在水平較低的學生中開展辯論有一定的難度,比如說辯題受限以及學生的參與度較低。組織辯論首先是選好辯題,避免采用容易引起激烈對抗和辯駁的辯題,這樣容易導致辯論失去控制;其次是辯論開始之前,教師一定要明確辯論的規(guī)則和要求。第三是辯論分組。分組主要是取決于辯題的類型,如果辯題屬于多項選擇型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觀點分組;如果辯題是類似“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應該被廢除VS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不應該被廢除”這種正反型,可以根據(jù)辯論的立場將學生任意分組,例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支持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應該被廢除,另一組支持截然相反的觀點,這樣的分組方式可以使部分學生在辯論中不得不支持自己原本反對的觀點,這樣的情況下,這部分學生必須認真思考,發(fā)現(xiàn)這種觀點的合理之處,但是,如果有的學生對某個立場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教師也不要強制學生接受,因為教師那樣做會使學生對討論產(chǎn)生反感,導致辯論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角色扮演是一種更具創(chuàng)意和趣味性的討論活動,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自由發(fā)揮,鍛煉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角色扮演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教師設定一個特定的情景,情景中有幾個人物角色,要求學生根據(jù)情景和人物角色創(chuàng)作一個限時的短劇,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jié)以及臺詞都由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然后再把短劇表演出來,創(chuàng)作過程要求學生用英語進行討論。第二種類型則是教師提供一個完整的故事,學生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編寫臺詞并把故事表演出來,這一種類型比第一種難度略小。但是無論哪種類型,教師設定的情景或者選擇的故事,都要經(jīng)過認真地選擇,這樣既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在完成這個活動的過程中鍛煉了思維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并獲得一定的信息。
當然,除了上述幾種,討論還有很多具體的活動形式值得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嘗試,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
三 小結(jié)
大學英語教學中,討論雖然一直是一種最常見的互動形式,但是如何保證其有效性,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卻是困擾廣大英語教師的一個難題。針對這一難題,作者從討論的內(nèi)涵、有效課堂討論的要素以及三類課堂討論活動的角度做了初步的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流暢性,增強其語言交際能力,有效的課堂討論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還需要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嘗試。
參考文獻
[1]陳堅林.現(xiàn)代英語教學組織與管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壯麟.論中國的雙語教育[J].中國外語,2004(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