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總結(jié)以前失敗的教訓,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會成功,但每遠離一種失敗的可能,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知古鑒今,本書就是去打撈那些更有價值的“沉沒的改革”。在娓娓道來的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改革故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歷史總是那么巧合,它們提供了驚人的切實的經(jīng)驗和教訓,給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國人以啟迪與警鑒,使我們更加智慧地面對當下和未來。
《改革的教訓》
李仕權著
中信出版社
2015-07
“多年以后,道光皇帝批準《南京條約》這個近代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時,準會想起祖父乾隆皇帝帶他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一頗具“百年孤獨范兒”的開頭,讓《改革的教訓》這本書從映入眼簾的第一刻,就透露出一股與一般社科書籍不同的味兒。
這股味兒伴我一周,當讀完此書,合上的那一刻,一個個跌宕起伏的改革故事,在作者的娓娓道來中,還留有余味,還能夠回味。
有余味,因為故事很新鮮;能回味,緣于故事有深意。作者煮酒論改革,只講新鮮的給你聽,故事、立意、見解都頗值得一讀。
身處改革年代,當你談論改革時談些什么?
如果你張嘴是管仲、商鞅、漢武帝、唐太宗等,閉口是王安石、張居正、雍正等,那可要當心了——你正在暴露歷史知識的陳舊,夸夸其談卻陳詞濫調(diào)。
上述改革家,實在太多人耳熟能詳了,他們的改革故事,也已經(jīng)被大書特書了。如果你不喜歡別人老生常談,那你也應該意識到“別人也不喜歡你老生常談”。
談論改革時,如何與眾不同地擺脫老生常談?《改革的教訓》一書,打撈了九個99%的人都不知道的改革故事,讓人耳目一新。
比如,通常我們都認為,商鞅變法是秦國轉(zhuǎn)弱為強的起點,而實際上,在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前,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就已經(jīng)推行了系統(tǒng)改革。秦獻公廢除人殉制度,加強軍事和城防,在河西地區(qū)設立改革特區(qū)搞土地改革、建立戶籍制、創(chuàng)設連坐法、推廣縣制、獎勵軍功、打破貴族的壟斷、培育中央集權,讓秦國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強國。后來的商鞅變法,是秦獻公改革的升級版。其實,司馬遷在《六國年表》里就寫道:“(秦國)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笨上Ш笫澜庾x出了偏差,機械地拘泥于字眼,認為既然是說“獻公之后”,那就不包括秦獻公本人了,而實際上是應該包括秦獻公在內(nèi)的。
以外,《改革的教訓》一書還講述了周厲王改革、漢宣帝改革、王莽改革、漢明帝改革、隋煬帝改革、唐武宗改革、明孝宗改革等改革故事,都是人們不知道的,是沉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改革。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那些歷史上耳熟能詳?shù)母母镫m然值得借鑒,但本書所講的“沉沒的改革”更值得去打撈。
坦率說,看到書名后的第一反應是愣了一下——為什么叫“改革的教訓”,而不是“改革的經(jīng)驗”?
于是趕緊看扉頁的內(nèi)容介紹,看完會心一笑。作者是這么解釋的——經(jīng)驗就像太陽,但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裳;教訓好比風雨,可昨天的風雨仍能泥濘今天的道路。
你是否也會心一笑?仔細一想,還真是這么回事。后來又鄭重思考了一番,覺得《改革的教訓》跟那些大談“改革的經(jīng)驗”的書相比,算得上是別出心裁。
其一,談中國歷代改革的書有不少,但絕大多數(shù)都是總結(jié)一些成功的經(jīng)驗,供后來者參考借鑒。這樣的寫作導向,導致對中國歷代改革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得多,教訓吸取得少?!岸贪逍本疚覀?,最該做的功課,是補齊對改革教訓的汲取不夠的“短板”。
其二,對改革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側(cè)重點在頂層設計,對措施的落實重視不夠;而對改革教訓的反思,恰恰較為重視舉措的貫徹落實??v觀古今中外的改革,大多數(shù)的落實情況是如此糟糕,以致根本就輪不到拼頂層設計。這更凸顯了“改革的教訓”價值。
其三,世易時移,彼時得出的經(jīng)驗,此時不一定管用。就好比今天在這棵樹下逮到一只兔子,明天還在這棵樹下就不一定能逮到,換一顆樹也未必逮得到。
但教訓就不一樣了,不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配合,隨時都能再給你一個“下馬威”。
真就像作者說的,“昨天的太陽曬不干今天的衣裳,昨天的風雨卻能泥濘今天的道路”。雖然總結(jié)以前失敗的教訓,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會成功,但每遠離一種失敗的可能,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中央催促大家爭當“改革促進派”,但在現(xiàn)實中,很多人卻成為“改革懈怠派”:——或者遇見問題繞著走,或者碰到矛盾躲著走,或者看見困難低頭走。
為何會這樣?作者有新鮮見解:“損失厭惡效應”、“分散集聚效應”、“加法效應”、“乘數(shù)效應”4大效應,銷蝕著普通民眾對改革的熱情和動力,讓一些民眾裝睡,成為“改革懈怠派”。
“4大效應”,聽起來很學術,不會很晦澀吧?確實很學術,但不用擔心,因為作者有新鮮的表達——4個故事讓4大效應通俗易懂。下面以“加法效應”為例:
有兩家緊挨的糖果店,其中一家的生意特別清淡,另一家的生意卻特別紅火。
兩家的貨品一樣,價格也一樣,服務態(tài)度都很好,老板為人都很親善,可經(jīng)營狀況卻相差很多,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一位經(jīng)濟學家和一位心理學家的到訪揭開了其中的“秘密”。
經(jīng)濟學家發(fā)現(xiàn),生意清淡的店家老板,每次給顧客稱量糖果時,總是先多裝點,然后把多出的部分拿掉;而生意興隆的店家老板,每次稱量糖果時,總是先少裝點,然后再添加。
心理學家解釋,“拿掉”總是讓顧客感覺失落,甚至容易給人缺斤短兩的心理暗示;而“添加”則讓人愉悅,讓人覺得分量給得很足。這就是“加法效應”。
“加法效應”提醒我們:改革的調(diào)門不能太高,尤其不能亂開空頭支票,否則民眾產(chǎn)生了過高的期待,就會不滿意現(xiàn)實的改革收益,反而不利于改革。應該讓民眾對改革的預期比實際收益略低一點,這樣民眾就會不斷感到驚喜,對改革就會充滿持續(xù)的熱情和動力。
講完4個故事,解釋完4大效應,作者提出警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裝睡的“改革懈怠派”,對改革葉公好龍。
明明受益,卻要裝睡,如此吊詭的事,不能夠再繼續(xù)。因此,必須叫醒裝睡的“改革懈怠派”,發(fā)動廣大民眾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改革事業(yè)中來,為改革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如何叫醒裝睡的“改革懈怠派”?
請讀《改革的教訓》一探究竟。
(作者為人民日報總編室政治版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