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是中國古代一部神魔小說,可以跟西方的《魔戒》三部曲媲美,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僅是一部神魔小說,又不同于四大名著,自從明朝問世以來,家喻戶曉,路人皆知,這部以商滅周興為背景,涉獵神、魔、人、妖、佛、道種種元素的小說,融戰(zhàn)爭、志怪、景物、人物、情感、詩詞歌賦描寫為一爐,值得后人玩味與欣賞。今天,從修行者的視野,再對這部小說作一番解讀,以便世人更深刻的認識古老的神傳文化和其中的內涵。
作者是誰
有幾種說法,有說是明朝許仲琳,有說是一陸姓的道家修行者,從筆者的角度看,具體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書的作者需要具備相當多的道家學識和修養(yǎng),才能寫出這樣內涵豐富,才情并茂,栩栩如生,雅俗共賞的小說。這是中華神傳文化繼承和傳頌的一種方式,即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修行者或者是文人,通過這種通俗文學的方式,以歷史為基礎,寫作出教化人心,明晰善惡,弘揚正氣,追根溯源,影響深遠的佳作來。正所謂:以文載道。
王朝變幻,以此為范
商紂亡周武興的歷史,是上古文明的一個重要時代,其中的善惡對立,人神位次,新舊更替,劫運天數,尊卑貴賤,王侯沿革,因緣際會,相對五千年中任何一次王朝變幻,都更典型和突出,都更值得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可以說是絕佳范本,歷史經典。
而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人神妖魔恰逢劫難,上古之人從淳樸到文明,從治理到離亂,從太平到殺伐的過程中,每個生命都需要在綱常倫理迷失的環(huán)境和現(xiàn)實中,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為自己,為族親,為一方百姓,為祖先后代,善惡交織,正邪混雜,以什么的邏輯和理由,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演繹出什么樣的結果。由人到神,由神到妖,由天到地,由朝歌到西岐,由王侯到漁樵,由山野到海島,由紅塵到世外,誰也不能在外,主動或者是被動的,選擇背后的因果,因果過程中的善惡矛盾,正邪博弈,或者是沖動,或者是猶豫,或者是迷茫,或者是決絕,每個生命的態(tài)度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決定了自己的將來。
一部《封神演義》,背后多少緣由,傳奇中的典范。
無道者必不敬神
千秋之世,道德為尊,商朝承載成湯之道德,成湯能求賢于伊尹,網開生靈于一面,寬仁大德,救生護命,風調雨順,傳位六百年。商紂王托梁換柱,力大無比,文有商容、比干、趙啟,武有太師聞仲,黃飛虎,三宮皇后賢良淑德,四大諸侯威震八方。本來是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盛世的條件,紂王卻是個無道者。
無道者必不敬神。上古時代,人都敬天地,敬鬼神,守道德,守人倫,女媧氏為中華始祖之神,商紂竟然能生褻瀆之意,從而觸犯神靈,種下因果,因色欲之心招來了千年妖狐,被迷住本性,失去江山社稷。
《封神演義》開篇,講了一個無道者(商紂)不敬神,警鐘長鳴。所有無道的開始往往是不敬神,不敬神則縱欲失德,種下了滅亡的前因。
人和修行人共處一世
上古時代的人,因為道德水準高,民風淳厚,相信神的教誨,神道奇跡就會相應的展現(xiàn)給世人。中華文化始創(chuàng)于道家,修行者在當時得到廣泛尊重。從紂王接見云中子,可以看出天子慕道,聞太師也修行過,黃飛虎、張桂芳、崇黑虎、張奎,武將諸侯多有高人異術,與世外修行者有密切的聯(lián)系。陳塘關守將李靖與西昆侖度厄之人學道,長子金咤拜五龍山文殊廣法天尊為師,次子木咤拜九宮山普賢道人為師,哪吒拜干云山太乙真人為師,大根基的孩子往往有道家?guī)煾?。找徒弟,進山勤修苦練,有出世修成道德神仙的,有學成輔佐君王的,有隱逸民間修身養(yǎng)性的,這在當時的商朝,是普遍的風尚,從教育、用兵、技藝、選拔人才、民俗、制度,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商末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半神半人的文化,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存在于當時人的現(xiàn)實生活中。
商朝的滅亡,預示著上古人與修行者共存的時代結束,主要原因是世人的整體道德下滑,需要一種適應新時代的文化和規(guī)則產生,一次次這樣的變革,一直走到了今天,歲月久遠,世人還以為那是虛構的神話。
商紂為何狠毒兇殘
商紂力敵萬夫,屠熊搏虎,有蓋世雄才。為什么能兇殘毒絕冠古今?因為被千年妖狐迷住本性。
所謂:縱欲者招魔。妖魔不是憑空生,而是源于商紂無限放縱人的魔性,縱色欲之心,褻瀆神靈,制炮烙之刑止諫諍口,殺妻誅子滅人倫宗廟,設蠆盆吞食人肉,殺諸侯失信天下。造鹿臺斂天下資財,欺辱臣妻無廉恥心,以玩賞娛樂殘虐生命。
君王享人間富貴之極,需守君德,踐人倫,護生命,遠色欲,納忠言,知廉恥,節(jié)資財,敬天愛民,順承天意。商紂反其道而行,最后喪家失國,焚尸滅跡古荒臺。
商紂集古今罪孽,為后人留下千古借鑒。人不可行惡縱欲,逆天理,滅人性,君王更需守道。惡貫如商紂,最后招來妖魔。
人神誰敢輕誓言
申公豹本是昆侖修行之士,因嫉妒心而挑撥截教和闡教,在師尊面前立下重誓,違背誓言填北海之眼。殷郊、殷洪是紂王之子,負昆侖道家救命之恩,忘殺母慘痛之恨,不聽師尊苦心囑托,逆天而行,助紂為虐,殷郊、殷洪雙雙立重誓,而兩人卻都受申公豹挑撥,最后違背誓言,一個太極圖上化飛灰,一個夾于山下受梨鋤。
一部《封神演義》,就有多處立毒誓不兌現(xiàn)誓言,難逃因果的故事,后人在誓言面前需要再深思。
人身難得
截教、闡教紛爭源于有道摧無道,應一千五百年人神之劫,商天數已盡,周武當興,而上界分歧的關鍵可能還有動物能否修成正果。
截教門人多有動物修行,得天地靈性,然而動物不能修成正果,恰逢劫數,很多截教門人不能守住心性,被打回原形,千年道行毀于一旦。
烏云仙化為金鱉被西方準提道人釣往西方八德池,虬首仙被打成青毛獅子成為文殊廣發(fā)天尊的坐騎,靈牙仙被打成白象被普賢道人所收,金光仙被慈航道人打回金毛犼,龜靈圣母被打回烏龜的原形,等等。
野畜類也有修煉有成者,梅山有七怪,他們是白猿、豬、羊、牛、狗、羊、蛇、蜈蚣等七種畜類,修煉而成。而正因為動物不能修成正果,他們才會在武王伐紂時,耐不住寂寞,出山求功名,一場大戰(zhàn),七怪被誅殺。
動物不允許修成正果,即便修持千年,總有劫難。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和西方教主大會萬仙陣中,天數使然,也應了動物不能修成正果的天理。
上天悲憫,修行不易,根基不一,道行有深淺,各有歸宿。三大士收三坐騎后大興釋教,孔宣大明王等隨準提道人去西方世界,封神榜上有名者,歸路不一,以慰苦修。
千百年來,得人身難,動物修成正果不被允許,封神榜中用多少生命的故事給了人們一個形象的詮釋。
申公豹的嫉妒心
申公豹認為姜子牙道術不如他,無名生出嫉妒之心,嫉妒姜子牙能去封神,他神通廣大,他為什么不能。就是因為這顆心,開始戲弄姜子牙,被南極仙翁懲罰,不思悔改,不斷挑撥截教闡教之間的矛盾,導致無數修行之士死于商周之殺伐。發(fā)毒誓,違誓言,最后被填北海眼。
《封神演義》中的劫難定數,有一個起因就是申公豹的嫉妒之心??梢娂刀手?,多么可怕,是導致無邊罪惡的一個開始。
古人用申公豹之心警惕世人的嫉妒,不去嫉妒之心,修行絕對不能得正果。
殷商仁臣的精神
箕子為奴、比干諫而死、微子去之,這就是所謂的殷商三仁,古人為什么要對殷商三個舊臣的精神贊賞不已,這就是中國古人的重社稷、重祖先、重家國、重文化的倫理和觀念。
君王帝制講家即是國,國即是家,家國昏亂敗亡時,必有君王逆天害人,喪德亂性,失政寡助,而作為皇族貴胄,他們的選擇又應該是什么?
殷郊和殷洪兄弟倆助紂為虐,助父王也是助惡,同樣有成為比干、微子、箕子幾種選擇。微子是紂王的兄長,屢次進諫無果,遠離紂王,后武王滅周,保留了商的血脈,微子成為諸侯國宋國的國君?;邮羌q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屢諫紂王不聽,不忍離國遠去,披發(fā)佯狂為奴,歸隱鼓琴而自悲。后武王問道箕子,箕子留下《洪范九疇》,帶殷商舊臣伍千人東渡朝鮮,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比干為紂王的叔父,輔政重臣,見紂王無道強諫,惹怒紂王,要見圣人七竅玲瓏心,被剖心慘死。
殷商三舊臣,國破家亡時,一個留血脈,一個留文化,一個以死諫君,都是因為他們忠于自己的祖先,忠于先王的道德,忠于王道的文化,三種態(tài)度,三種選擇,留下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家國思想,保存了一個逝去的王朝的寶貴精神。
法器、坐騎和道術
黃飛虎坐騎為五色神牛,姜子牙坐騎為四不像,聞太師坐騎為黑麒麟,哼哈二將坐騎為金睛獸,云霄仙子和龍吉公主坐騎為青鸞,趙公明坐騎為黑虎,道德真君的坐騎為云霞獸。
姜子牙有法器打神鞭、杏黃旗,哪吒腳蹬風火輪、手執(zhí)乾坤圈,趙公明用定海珠、縛龍索,瓊霄、碧霄、云霄娘娘有混元金斗和金鉸剪,金咤用遁龍柱,接引道人有十二品金蓮、接引寶幡,通天教主有六魂幡、誅仙劍,女媧娘娘有江山社稷圖,陸壓有釘頭七劍書,廣成子有番天印,赤精子有陰陽鏡,燃燈道人有乾坤尺,靈柩燈,韋護有降魔杵等等。
《封神演義》中的道術讓人眼花繚亂,三頭六臂、八九玄功、五行遁術、奇門遁、五色神光、千里眼、順風耳等等。
歷史上的神魔小說,哪部能有如此瑰奇,神異的想象力,能將神仙世界的法器、坐騎、道術描寫得這樣詳盡和多彩,不僅僅是文人想象的問題,還需作者具備很深的道家學識和素養(yǎng),才有可能寫出這樣的器物和功能,讓中國人對這些修行界神秘的術語耳熟能詳,將豐富的神傳因素留給后人,給最后的時代留下必需的文化。
中華是眾生首先選擇的土地
世界上任何一部書籍,沒有表達過這樣的內涵:古老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滄桑久遠,人神眾生,天地各界,來凡塵的首選之地是中華,在中華結緣后,轉生到世界各地,奠定人類的道德文化。大齤法弟子都知道過去的這個天機,而古代的書籍中,只有在《封神演義》中出現(xiàn)過類似的描述。
拘留孫入釋教成佛,文殊廣法天尊后成佛教文殊菩薩,普賢道人后成普賢菩薩,慈航道人后成觀世音菩薩,西方教主收孔雀大明王,長耳定光仙,諸多與釋教有緣之士,等等。
商周更替,正邪難分,截教闡教之爭致使道行高深之士遭殺身之劫,有緣者不在封神榜上,與西方教結緣,繼續(xù)修行。
學佛者,學道者,諸多法門,可學道后入佛,同樣,學佛者亦可以入道,要看緣分,要看自己的選擇。東方文明早于西方文明,很多有緣之士,紅塵之人,先在中華結下緣,后在西方成就功業(yè)。
封神榜里的故事,真實性不論,卻透露出獨特信息,中國這片土地,歷史久遠,人口眾多,山川壯麗,神傳文化最系統(tǒng),最豐富,為眾生的首選之地,或許還隱藏更多更多不為人知的天機!
古樂與道通
古琴為先皇伏羲所創(chuàng),依鳳凰身形而制,以長度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初有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文王后為吊長子伯夷考而增加一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加了一弦,所以,古琴有稱“文武七弦琴”。
伯邑考為文王長子,西歧幼主,父親被拘朝歌七年,明知天數,盡臣子之忠孝,不顧眾臣勸阻,見紂王獻寶替父王“贖罪”。
伯邑考善古琴,世上無雙,豐姿俊雅,引得妖狐起色心,命伯邑考傳琴,伯邑考談樂道。內外五行,六律五音,左手龍睛,右手虎眼,按宮商角徵羽,又有八法:抹,挑,勾,剔,撇,托,打,摘。有六忌:聞哀,慟泣,專心事,忿怒情懷,戒欲,驚。七不彈:疾風驟雨,大悲大哀,衣冠不整,酒醉亂性,不潔進穢,無香近褻,不知音近俗,遇此皆不彈。
伯邑考一番話,談到了古琴中的手法,音律,環(huán)境,心態(tài),修養(yǎng),反映出古人通過樂道以修身,通過樂道以怡情,通過樂道而學禮,禮樂教化,音樂、古琴可以作為修身的工具。
伯邑考以音拒色誘,以歌薦君王,盡子孝,盡臣忠,甘愿被剁成肉醬。后世伯牙與鐘子期奏高山流水,晉嵇康赴刑場奏廣陵散,高漸離以琴和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等等。
正是:幾曲古琴聲,多少悠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