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落戶政策來了,北京戶口還遠嗎?雖然《北京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只發(fā)布了征求意見稿,但已攪動802.7萬“北漂”的心。根據(jù)征求意見稿的要求,一個人只要有北京居住證、不滿45歲、在京連續(xù)繳納社保7年以上、符合計生政策、無犯罪記錄等條件,便有機會變成“北京人”。
作為中國戶口指標最難弄到的城市(沒有之一),此前想落戶北京,需要回答幾個問題:在不在國家部委工作,算不算高端人才;再或者,名下有沒有一個年納稅幾百萬的企業(yè)?眼下,這些高不可攀的標準,一下子降到了“無犯罪記錄”這一低點,還真讓人不適應。
很多“北漂”迫不及待算起了賬,看看自己能拿多少分。同時炸鍋的,還有北京土著。北京市近日公布《“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其中“2300萬人口天花板”最受關注。根據(jù)建議,未來5年城六區(qū)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這意味著各區(qū)人口將不增反降,減少近200萬人。而為了人口減量,要“讓北京老人去河北養(yǎng)老”的說法也流傳于網(wǎng)絡,引發(fā)刷屏。雖然《新京報》嚴正聲明個別網(wǎng)絡媒體斷章取義、造謠傳謠,但滾開的油鍋中已滴入水,免不了油花四濺。
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正在遭遇安全感危機,又來了個積分入戶,“排外情緒”隨之抬頭。反對者打出的理由是,外來人口蠶食他們的資源,霸占他們的家園,侵占他們的故鄉(xiāng),好像北京只是“北京人的北京”似的。新華社察覺到這種情緒,連忙發(fā)文安撫:《實行積分落戶,北京人口會“爆”嗎?》。
新華社首先聲明,北京的積分落戶是大勢所趨,是全國戶籍改革的一部分。深圳、天津、重慶、廣州、上海等15座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均已提出積分落戶。當然,北京也不能例外。不過北京人也不必擔心。從目前已經(jīng)落實積分制落戶政策的城市來看,嚴控人口仍是前提。報道顯示,2013年至2014年通過積分制得到廣州戶口的人數(shù)僅為六千人。而北京的積分落戶政策,和廣州上海相比,只會更嚴。
有好事者給籃球明星、“北京榮譽市民”馬布里算了算積分。雖然他畢業(yè)于美國名校喬治亞理工學院,在北京打拼多年,年薪在150萬美元左右,還有自住房,但積分總共只有50.5分。另外,老馬就是得100分,他也無法落戶北京。為啥?因為他沒有連續(xù)繳納社保7年。
馬布里尚且如此,一般人更難達標。北京積分落戶的加減分項已經(jīng)明確地說出了這個城市的好惡。大學??疲ê呗殻?分,博士39分;中級職稱2分,高級5分;在自有產(chǎn)權房住一年積1分,租房0.5分;在科技企業(yè)孵化器、眾創(chuàng)空間工作的,工作滿一年加2分,而在區(qū)域性專業(yè)市場、一般制造業(yè)、北京市疏解行業(yè)工作的,就業(yè)每滿一年減6分。合起來看,如果你是一個已在京買房、從事高新技術并獲得高級職稱的博士,落戶成功概率最大。如果你沒有房子、學歷大專及以下、且在工廠打工或在農貿市場擺攤,就基本不要想戶口了。
雖說積分制是一大進步,由原來渠道狹窄的戶口爭奪變成了陽光下的大排名。但公平本身就意味著競爭,而凡是競爭都有規(guī)則導向。戶口積分背后的精英化導向,仍是為了限制人口,優(yōu)化市民素質和人才結構。
《中國青年報》評論不愧為業(yè)界良心,引用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陸杰華的話說:“積分落戶制不應只是針對少數(shù)高端人群的,那樣和之前的人才引進計劃區(qū)別不大?!表樦灰说讓觿趧诱哌@一思路思考,當前的積分制度并非一視同仁,也不能讓城市白領在同一起跑線公平地競爭。
漠視外來人口數(shù)十年的貢獻,讓其成為“大城市病”的替罪羊和人口治理的犧牲品,無疑是不恰當?shù)?,甚至是不道德的。但北京落戶政策超乎想象的苛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著名學者周其仁在評論此政策時強調,“人往高處走”的趨勢是攔不住的,光說把城門打開,未免又太書生氣。那怎么找平衡呢?更根本的是城市要不斷地進行更新,增加它的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