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在1月12日的《廣州日報》上撰文說,溝通的方式一直都在改變。我在火車上見到一位軟臥女客,大聲呵斥列車長包房內的電源不夠用。列車長一言不發(fā),根本無感。但如果改變溝通的方式,或許就有其他的辦法。時代不同了,所謂高貴而非土豪的心態(tài),不是永遠享受優(yōu)先服務,而是懂得彬彬有禮地溝通。文藝、教育也是如此。若是我們感覺高深莫測,穩(wěn)坐云端,就常遇到不買賬的受眾:我們板起面孔授人以寶貴的經(jīng)驗,聽者卻東倒西歪地進入夢鄉(xiāng)。蔡元培、李安這樣的人被人接受,并不是他們更淵博、更深邃,恰恰是他們更平和、更溫暖。蔡先生請當時名不見經(jīng)傳甚至沒讀過大學的才子在北京大學授課,李安在拍攝現(xiàn)場請大學生助理看畫面看回放器。他們尤其懂得在人文領域并無廟堂之高、江湖之遠,有的只是真心和誠意,從而凝聚起更耀眼的光芒和力量。我們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有理由可以趾高氣揚,無論是權高位重還是富可敵國,也不論是學富五車或有蓋世才華,這一切跟別人有什么關系?具備他人意識,懂得尊重每一個付出勞作、認真生活的人,以平和感恩之心與幫襯我們或為我們服務的人良性溝通,心情和生活都會為之改善。無論你是誰,你若端著,我便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