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儒道德構(gòu)成中國傳統(tǒng)人治思想
不管是人治還是法治,社會管理最終靠人的道德水平和行為完成。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各種管理思想層出不窮,形成以孔(孟)為代表的儒、老(莊)為代表的道、商鞅(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墨翟為代表的墨四大家。四家自成一統(tǒng),法家倡“法制”,秦始皇用到極致,但殘暴的統(tǒng)治使得皇帝萬代基業(yè)夢僅兩代便破滅;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因消極德治終未形成治國觀念;墨家傾心學術(shù),雖有兼愛尚賢論述,但“天志明鬼”不適合人倫和社會管理:儒學提倡積極德治,反對暴政和不義之戰(zhàn),“為政以德”主張在漢“獨尊儒術(shù)”后不斷彌新,由“教”變?yōu)橹螄砟?,?jīng)二程、朱熹、陸象山、王陽明等發(fā)揚光大,終在我國歷史上占據(jù)重要位置,左右中國政治。
儒家治國思想治國安邦、濟世救民方略備受推崇,不僅漢民族統(tǒng)治需要它,少數(shù)民族當政也以它為施政綱領(lǐng),推行該思想等同于“正統(tǒng)”。儒家思想同時具有包容和進取精神。積極德政代表著進取,順應(yīng)歷史潮流。而德主刑輔吸入了“法家”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融進道家根本,“仁愛”超越西方“博愛”。兼收并蓄取其精華使孔儒道德學說成了中國傳統(tǒng)人治思想。
二、孔儒道德學說的特征、內(nèi)容及功能
幾千年來中國治國的儒學是為政治服務(wù)的一種倫理思想,是倫理與政治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倫理政治化、政治倫理化為其本質(zhì)特征,其主要內(nèi)容就一個“仁”宇,原意是通過自覺努力達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又苡瘟袊鴺O力勸行仁政,希望用“仁”規(guī)范社會人倫道德并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意志,然后又以上層強有力手段在實際生活中施“仁”??兹濉叭省钡乃枷氩粌H內(nèi)容博大精深,且對個人和社會有嚴格要求。
(一)孔儒道德學說的個體功能
1.仁愛
天下所有人都是一個類,應(yīng)遵循相應(yīng)規(guī)范,孔子認為“仁”為為人準則,人與人應(yīng)當相愛,仁者愛人?!凹核挥?,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矣”,最能代表孔儒“仁”的思想?!叭省蹦俗罡叩赖聹蕜t和品質(zhì),“仁者愛人”是人和人相處及治國的根本方法。
2.集體精神
“禮”涉及國家政治制度的要求、法律準則的約束、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代表著國家、民族、社會和個人利益,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仁”是集體利益,要達到“仁”的唯一條件是“克己復禮”,即克服個人不合之“禮”以歸“仁”,把個人行為與國家、社會、民族整體利益結(jié)合起來。“義”是儒學又一命題,是與“私利”相對立的公利,“義以為上”,個人之“利”要符合整體之“義”?!叭省薄傲x”皆強調(diào)大局意識。
3.人倫價值
人倫價值核心為“孝”,《尚書》有“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說,孔子具體為君、臣、父、子。孟子闡釋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并特別注重“父慈子孝”,把“撫養(yǎng)”和“孝順”看作是人和人一切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靶ⅰ睘橐磺械赖碌母竞退薪袒某霭l(fā)點。
4.精神境界
追求崇高理想人格是孔子一貫主張,他贊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談到自己則“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住㈩佒畼?,“憂樂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唯義所在”都是追求精神境界。
5.重視實踐
要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途徑是“修身”“躬行”。孟子從“人性善”出發(fā),提出只要發(fā)揚“本心”,啟迪“良知”,再通過長期磨煉就能達到堯舜的道德水平。“修己”“克已”“慎獨”,“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省”及自省、存養(yǎng)、克治、知恥和躬行皆重實踐?!靶奚怼奔磳嵺`,不“修身”就不能治國、平天下?!捌浔緛y而末治者否矣”,盡管儒家人性論有爭論,但都主張通過修養(yǎng)來提高人的道德品質(zhì)。
(二)孔儒道德學說的社會功能
1.藏富于民與教民化民
孔子教導弟子從政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從好政則要“恭、寬、信、敏、惠”并用,設(shè)法使老百姓富起來。當然,藏富于民還要兼顧“均”,“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人世間因“均”而和諧穩(wěn)定。
孟子論“恒產(chǎn)”與“恒心”,“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滕文公上》)“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保ā读夯萃跎稀罚拔瀹€之宅,樹檣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保ā侗M心上》)保證百姓有必要的物質(zhì)基礎(chǔ)即恒產(chǎn)就有穩(wěn)定、健康的恒心。
誠然,有“恒產(chǎn)”還要“教民”,孟子面對梁惠王,“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比巳恕吧舷陆徽骼眲t國危,故要教育人民去掉爭“利”和“私心”。
2.法德相彰
就政治統(tǒng)治而言,先秦是儒、法并行,秦國實施嚴刑峻法,自孝公起百多年努力統(tǒng)一了中國,但僅十四年秦亡。漢初有關(guān)秦亡大討論最后以賈誼《過秦論》秦亡是忽視仁義道德為定論,從而進一步肯定了儒學“德主刑輔”的思想。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意是用政令教導和刑法來約束,老百姓雖可免于犯罪,但不知犯罪可恥。如能通過德育感化和規(guī)范,百姓不但不犯罪,且知犯罪可恥??鬃踊钪鴷r鄭國發(fā)生盜亂,鄭國給予鎮(zhèn)壓??鬃又篮笳f“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猛以濟寬,寬以濟猛,政是以和”。指出“猛寬相濟”,即“刑罰”“德教”兩手都要抓。
賈誼也認為“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見將然。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道德教育“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眾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社會能否安危,在賈誼看來“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入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qū)е缘陆?,或?qū)之以法令。導之以德教者,德敬治而民氣樂:驅(qū)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yīng)也”,法德相彰能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zhì),改善社會風尚。
3.施政者須以身作則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統(tǒng)治者所頒行的政令能否得到執(zhí)行與自身的“正”與“不正”直接關(guān)聯(lián),“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統(tǒng)治者好比人體,老百姓好比影子,“身正影必正”“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也”。由此強調(diào)要“舉賢才”,使那些有能力有道德者得到重用?!芭e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笔┱咭陨碜鲃t,社會就會風清氣爽。
4.治國要以民為本
孔子“愛人”“寬則得眾”;孟子“民貴君輕”;茍子“君舟民水”,皆強調(diào)施政者不能逾越百姓貪圖享樂,只有關(guān)心群眾疾苦使之得實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雀者,鸛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p>
孔儒思想在歷史上曾多次遇到過波折,秦始皇焚儒家經(jīng)典打擊儒生,近代中國遇列強侵略被強制洗腦失去精神寄托,新文化運動中遭沖擊,“文化大革命”險被全盤否定,但盡管如此,它仍以頑強的生命力根植于國人實際生活并發(fā)揚光大,今天我們應(yīng)持的態(tài)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其合理的內(nèi)含我們要給予繼承并在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中豐富和發(fā)揚光大,讓世人共享中華文明優(yōu)秀文化成果;不合理或者封建糟粕也要通過批判地繼承還其歷史本來面目,使之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開辟出健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