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學科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習得語言,并且利用語言在日常交際活動中進行交際。衡量一個人是否掌握語言工具性的標志之一就是看學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而不是看他對這種工具的理解。語文學科任務是讓學生讀得懂、聽得懂、能夠說、能夠寫,也就是能運用工具進行交際。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營造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表達欲望
興趣是一種學習內驅力,能激發(fā)學生表達和說的欲望,能化低效為高效。營造民主、輕松、和諧、濃郁的課堂氛圍,是激發(fā)學習興趣、煥發(fā)課堂活力的前提條件。新課標強調教師由傳授者轉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為引導者,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的舊觀念,設身處地地為學生營造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建立接納性、寬容性的課堂氣氛,形成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尊重學生學習體驗,使學生無拘無束地大膽質疑、發(fā)表見解、與教師爭論。只有這樣民主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才會以愉快心情鉆研問題、啟動思維、馳騁想象。
二、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增加語文課堂實踐活動
1.挖掘文本,感悟語言文字運用。
要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師首先要在課前充分備好課,仔細研讀教材,重點放在挖掘課文中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激發(fā)點,從此處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只有找好關鍵點和激發(fā)點,才能讓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yǎng)有所依托和附藉。
我校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鄉(xiāng)下人家》時,能很好地挖掘關鍵點和激發(fā)點。在字詞教學方面,她將字詞分為三行,第一行是一般認讀的重點字詞;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這樣分梯度呈現(xiàn)字詞,不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學生能通過這種清晰且一目了然的方式,在以后字詞運用中,更好提醒自己注意這些字詞運用。在文本執(zhí)教方面,這位老師抓住“別有風趣”一詞,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如何別有風趣,讓學生仔細讀讀,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這位老師用自己的語言給學生描繪瓜架上的情景“閉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開出了——,長出了——;夏天到了,瓜架上結出了——;秋天到了,瓜架上——”,引導學生說出閉上眼睛后看到的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瓜架。在“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教學中出示圖片,說說有什么不一樣。在“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教學中,讓學生讀讀這個句子,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這些語言點的挖掘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長點,找到好的語言文字激發(fā)點和關鍵點,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增強才會猶如有源之水,源源不斷地得到提高。
2.品味字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字義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對字詞有深入真正理解,就能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恰切得體地運用于表達。
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這一片段時,“五彩繽紛”一詞怎么教?普遍教法是找近義詞,學生大多能說出五顏六色、五光十色、五彩斑斕、萬紫千紅、色彩紛呈、姹紫嫣紅等,我問:這段話中用哪個詞好呢?學生回答:五彩繽紛。我又讓學生查一查“繽紛”是什么意思?再讓學生換幾個詞語,引導學生聯(lián)想落葉繽紛、落英繽紛的情景,體會它的“動感”,接著引導學生體會,扇哪扇哪、飄哇飄哇的動感,感悟海洋此起彼伏的動感、“你擠我碰”的動感、“頻頻點頭”的動感,從而真正體會“五彩繽紛”具有動感,體會它與下文具體描述的絕佳契合。
3.組織概括,實踐語言文字運用。
學習語言的組織概括是中年級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內容。組織概括水平高低標志著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真正會閱讀的人能把厚書讀薄,把長文讀短,把段落讀成句子,把句子讀成一詞一字。
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第二自然段:有些人家還在門前場地上種上幾株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nóng)家風光。還有些人家在屋后種幾十枝竹,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綠綠的濃陰。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從土里探出頭來。著力實踐概括能力可這樣引導:這段寫了什么景物,請分別畫出景物的一個字。引導畫出“花、竹、筍”三個字;接著相機設計步步推進的問題:如果用各用兩個字概括呢?引導得出“鮮花、綠竹、春筍”、“花開、竹綠、筍冒”等;如果分別用三個字概括呢?引導得出“花綻放、竹青綠、筍探頭”等;如果各用四個字概括?引導得出“鮮花輪綻、綠竹搖曳、春筍拔節(jié)”等;如果分別用五個字、六個字概括呢?引導得出“樸素華麗花、青竿綠葉竹、鮮嫩成群筍”等,得出“鮮花四季歡笑、綠竹搖曳婆娑、春筍雨后探頭”等。再推及其他段落,讓學生自主探究、依次概括,答案便異彩紛呈,概括使運用語言能力受到良好訓練。
4.指導朗讀,感悟語言文字運用。
聽、說、讀、寫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能力,聽懂、讀好是理解的基礎,更是學生說和寫的基礎。語文課應重視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運用,因為正確朗讀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如教學《鄉(xiāng)下人家》這課,讓學生“挑你最喜歡的句子,美美讀給同桌聽,并且說說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學“別有風趣“一句時,設置“再仔細讀讀,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和“能不能把這么美的景色帶給大家?”“帶著不斷變化的畫面,帶著勃勃生機再來讀讀這個句子。”“你能不能夸夸鄉(xiāng)下人家的瓜架?”。在教學“門前”、“屋后”的方位詞時,指導學生“真實言之有序,誰給我們讀讀這個句子”。教學到花兒依著時令順序開放時,指導學生“能不能依著時令讀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指導學生把逗號讀好了,就能讀出“依著時令、順序開放”。給予學生朗讀指導,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設計練筆,實踐語言文字運用
語文課文為教學提供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具體情境,雖然閱讀是語文實踐活動,但語文實踐活動不僅是閱讀,更應該借助內容和課文情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學生掌握語文工具來說十分重要。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任務就是有效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語言實踐后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如教學《鄉(xiāng)下人家》,讓學生選擇一處景物用擬人手法寫一寫,使畫面上的景物動起來;教學《檢閱》時,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博萊克,晚上回家在日記中會怎樣寫;教完《燕子》,讓學生模仿課文寫法寫一種小動物……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練習中設計了很多小練筆練習,語文老師要很好地利用。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容忽視,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主渠道,關系學生寫作能力及各方面發(fā)展,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將其作為重點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