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國學的誤讀
近幾年,每過一段時間,便會掀起一陣“國學熱”,或者說是“傳統(tǒng)文化熱”、“儒學熱”,與之相伴的還有讀經(jīng)熱、祭祀熱、私塾熱、修家譜熱等等,但從來沒有哪一次,國學得到了持之以恒地、普遍地推廣。
而那些送孩子去國學班的父母,“動機”五花八門:有純粹只想給孩子的履歷“鍍金”的;也有“怕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理作祟,跟風的;還有“急功近利”,想讓孩子在短時間內(nèi)脫胎換骨,從“熊孩子”變成乖孩子的。有個家長的理由更耐人尋味:“就跟那年搶碘鹽一樣?!?/p>
總之,少有家長寄托于孩子是否能通過國學在今后成為一個知書達禮、有教養(yǎng)的人。多數(shù)家長都抱著“讓孩子學學玩”的初衷,堅持不了多久便半途而廢;或孩子的行為規(guī)范一旦達到預期,就立馬退學。這點,從國學班的學生生源就可看出,3~12歲,父母對孩子最頭疼的一個年齡段。
在深圳創(chuàng)辦了“儒愿學堂”的蔡孟曹,就遇到過很多類似情況。一年前,學堂里收了一位“頑童”,因為在學校被罰站、挨批,產(chǎn)生厭學情緒,其父母只好求助于蔡孟曹的私塾。結果,一年后,孩子變得有禮好學,父母便將其轉回了學校。
“私塾有時候成了學?!畨摹⒆拥谋茈y所,這些父母將讀經(jīng)教育當作權宜之策,并非真正了解私塾的價值所在?!辈堂喜軣o奈道。
另外,在很多家長看來,雖然如今“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而知榮辱”,中華禮儀復興是必然選擇,但對于一百年前就被廢止的《三字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弟子規(guī)》等小學啟蒙教材,仍然未從根本上消除對其“迂腐”、“呆板”的成見。
“國學談的是忍讓、不爭?,F(xiàn)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孩子要學的是如何展示自我,堅持忍讓、不爭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在單位平平淡淡一輩子?!?7歲的羅番送兒子學了三個課時的國學后,就果斷放棄了,“他正在讀初三,如果沒有競爭觀念,我很擔心他不能考上好的高中,也就無法考上好的大學?!?/p>
難道孩子成為圣賢之人,就會失去生存能力,變得呆板?
國學講師蔡禮旭說,學禮的孩子知道處處尊重別人,替人著想,大腦更靈活?!坝袝r候在機場排隊,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來撞去,有旅客會說,這個孩子真活潑!但那已不叫活潑,而是隨便、沒有家教?!?/p>
不學禮,無以立
當然,還有家長拒絕送孩子學國學,是因如春筍般崛起的“國學行業(yè)”亂象叢生,商業(yè)化色彩過于濃重。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習古書。這樣流于空洞形式的國學,沒有把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表達到位,也很難說能起到培養(yǎng)孩子情操、感悟力的作用。
種種現(xiàn)象,讓國學最終遇冷。但剝開國學備受爭議的外衣,它的重現(xiàn)卻影射出中國如今對兒童禮儀教育的缺失。這種缺乏,從父母本身對國學的誤讀和對家庭禮儀教育的忽視開始。國學固然有糟粕,但它的精華,又有多少父母領悟并習得?
比如,有父母擔心《弟子規(guī)》里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會讓孩子變得缺乏主見和反抗精神。而實際上,孩子長大后,閱歷變得豐富,怎會不形成自己的主見?歸根結底,是父母本身對長輩不夠尊重。很多父母都會當著孩子的面,對長輩不敬,甩臉子、發(fā)脾氣,甚至訓斥。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不懂禮儀的人很難在社會、團體當中立足。
在一家私企做銷售主管的蘇赫十分感慨,“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缺乏的不僅是職業(yè)素養(yǎng),更是個人素養(yǎng)。之前公司來了個妹子,常常不打招呼就外出不說,打電話過去不接,事后看到也不回復,對人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我還是她的上司。后來她拉肚子請假,一個二十幾歲的成年人,電話居然讓媽媽代打。無語的是,我這邊客客氣氣,她媽媽卻態(tài)度惡劣,責問我是不是給她女兒分配的工作過重才導致其生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p>
父母總認為,禮儀有何重要?還不如多給孩子報補習班、興趣班。國學講師蔡禮旭說:“我相信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往分數(shù)那邊推,然后等孩子大學畢業(yè)出來,很可能連跟人打招呼的基本能力都沒有。我見過不少大學生跟人打招呼還要媽媽提醒?!?/p>
而孩子的這些問題,其實都出在父母身上。人的社會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禮貌的養(yǎng)成,也必然是從家庭開始。
基本的禮儀最重要
那些文化不高、不懂禮儀規(guī)范的有錢人,因為自己在這方面吃過虧,都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在社會上受歡迎、得體有禮的人,鑒于對國學有偏見,于是送孩子去學費用高昂的西方禮儀。
然而文化底蘊不同,造就的禮儀規(guī)范也不同。中國傳統(tǒng)禮儀,講究的是以家為核心的尊師重道、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等,而西方禮儀側重的,卻是高端社交。這與西方的婚姻觀有關。西方的家庭,以夫妻為核心,子女一旦成年,便要離家,今后成立家庭,也不會再回家住。社交對他們的生活來說,至關重要。他們所形成的禮儀規(guī)范,更多的是關于見面禮節(jié)、餐桌禮節(jié)、交談禮節(jié)等。
并且,這種頗具貴族風范的禮儀多有階層之分,一旦家長不替孩子把關,孩子也許會變得虛榮、做作。比如“小紳士、小淑女、小王子、小公主”禮儀班,所學的是如何正確使用刀叉、喝湯不發(fā)出聲音、走路端莊優(yōu)雅等,為的是應付一些高雅、隆重的場合。
學了這些禮儀,私下里孩子是什么樣,終究還是什么樣。方靈7歲的侄子學的是西方禮儀,她說:“我弟弟弟媳工作忙,沒時間管教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有點‘熊’,就送去了小紳士班,但沒什么用。家里來了客人,不打招呼直接撲到人家懷里玩兒,到了吃飯的時候,不看其他人是否坐下,自己就先坐到桌子前敲碗筷?!?/p>
說到底,連基本的禮儀都沒學好,就直接跳級,又怎會學到高端禮儀的精髓,這根本就背離了“禮”的真正含義。一個人私下里不懂得尊老愛幼,不懂早上出門要跟父母打招呼,不懂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筷子,在重大場合表現(xiàn)得再得體,也只是道貌岸然。
推動兒童讀經(jīng)運動的南懷瑾大師曾無限感慨:“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如今卻像個乞丐一樣,向西方討文化的飯吃?!?/p>
父母才是最佳的禮儀施教者
事實證明,再粗俗的父母,也希望養(yǎng)出一個懂禮貌、有教養(yǎng)的孩子。但這類人沒有意識到,需要學習禮儀的不僅是孩子,還有他們自己。有的國學機構曾試圖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參加學習,但遺憾的是,“心浮氣躁”的家長,甚至不如孩子。家長做不到,孩子又如何做到?
有個家長就抱怨,他和孩子一起參加了為期7天的國學主題的冬令營,回家后覺得孩子懂事許多,但沒過幾天,孩子就“原形畢露”。家長找國學老師抱怨,老師一句話就讓他啞口無言:“那你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變了嗎?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則?”
國學老師劉智清說得好:“國學本來就應該是父母教給孩子的?!备改冈鯓咏??當然是言傳身教。70后的何珺回憶,自己的禮儀習得全靠父母的言傳身教。比如,小時候,家里來了客人,父母會出門迎接,并以禮相待;對爺爺奶奶,父母從來都畢恭畢敬,輕聲細語;而父母之間,雖也有爭執(zhí),但從不大吼、說氣話,兩人相敬如賓。
何珺說,他舅媽是個厲害角色,跟大家族里幾乎所有人都吵過,唯獨對他爸媽畢恭畢敬?!八写胃艺f,我爸媽身上的良好家教,讓她不好意思亂來?!备改傅难詡魃斫套尯维B受益匪淺,別人都說婆媳難處,她卻和婆婆處得像姐妹。
《你的禮儀價值百萬》里說,禮儀是一個人教養(yǎng)、風度、人文情懷、從容的內(nèi)心以及豐富的見識所帶來的謙遜態(tài)度,是一個人內(nèi)在修養(yǎng)和素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而正是這些修為和內(nèi)涵,才是禮儀真正核心的價值,是無法包裝的心靈魅力。
而這些禮儀的養(yǎng)成并非一蹴而就,根基在于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和父母的教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