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理解的“過度早教”,是類似于“揠苗助長”型的,學太多,學得太超前。但在幼兒教育中如何評估是否過度呢?
著名幼教研究者麗蓮·凱茨認為,幼兒教育教給孩子四方面:知識、技能、意向和情感。 知識和技能好理解,前者包括事實、概念、故事等,后者如學會用剪刀、繪畫、彈琴和各種運動技能等。意向如好奇心、愿意尋求挑戰(zhàn)、毅力等;情感如孩子感到被接受、自信或焦慮不安等。
如果孩子在早期教育中這四方面都得到增長(或至少某些方面沒有損害),那么就不是過度早教,反而是很適宜的。舉個例子來說,如何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讓3歲多的孩子認識三角形?
可以讓孩子邊看圖邊讀繪本《好餓的小蛇》,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對各種形狀感興趣;讓孩子帶戴上三角形眼鏡去發(fā)現(xiàn)自然界里的三角形物體(孩子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身邊有這么多三角形)。這一點特別有意義,國內(nèi)孩子學的很多學科知識往往和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孩子們不知道知識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還可以讓孩子試一試用三角形拼出其他形狀和物體。比如拼出另一個三角形,或者一棵圣誕樹,老師還可以讓孩子們排隊站成一個三角形……
你看,認識三角形這門課可以做得很豐富甚至相當深入。
學前教育提倡整合課程,即把各學科有機整合在課程中,而非像中小學那樣分科教學。一堂認識三角形的課程,孩子在聽故事、觀察環(huán)境、拼圖等活動中豐富體驗和理解,在認識和探索三角形中又感到新鮮有趣,對孩子在知識、技能、意向和情感四方面都有正向促進。這樣的早期教育自然沒有過度之說。
但如果老師只是拿了張圖形的掛圖要求小班的孩子在課上記住這是三角形,這是四方形,這是梯形,這是六邊形……讓孩子反復記憶,記錯了甚至還批評孩子,這樣的早期教育短期內(nèi)看似增加了一些知識,但往往是以損害孩子的意向和情感為代價的,他們長大后也許就會討厭幾何學科。正如莉蓮·凱茨所說,如果因為過早地教孩子知識而損傷了孩子的意向和情感,是得不償失的,因為意向和情感對孩子將來的發(fā)展影響更為長遠。
這就是揠苗助長式的過度早教。
簡而言之,學前教育是一門內(nèi)涵豐富的學科,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和教育實踐層出不窮。方法得當、適應孩子的認識能力、能引發(fā)孩子興趣的早期教育,哪怕學的東西很多甚至超前了,也不會過度;但如果只是為了讓孩子提前掌握某些知識和技能,卻對孩子的意向和情感造成長期負面影響,哪怕學的東西不多(尤其是和別的孩子比較時),也是過度早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