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的先生經(jīng)常對她說:你數(shù)數(shù)今天對孩子說了多少個不?友人啞然,她自己沒意識到: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動,不要穿這條裙子,不要……一天對孩子說的“不”,真的數(shù)都數(shù)不清。
友人的先生是位相當(dāng)有智慧的人,對待孩子的方式跟很多人不一樣。
比如到麥當(dāng)勞吃快餐這件事。很多家長認(rèn)為洋快餐是垃圾食品,一口否定,不讓吃??墒呛⒆觽儛鄢?。友人的先生從不反對孩子吃洋快餐,并不代替孩子做出選擇。他一周帶孩子吃一次,孩子愛吃什么點(diǎn)什么,無禁忌,不過是一頓飯而已,孩子開心就好,再說快餐的營養(yǎng)搭配也不是一無可取,沒必要那么緊張。
再比如吃冰淇淋這件事。友人的先生說沒有冰淇淋的童年多么可怕。孩子們很小就開始吃冰淇淋,她一歲的小兒子也是這樣,并且吃得很開心,連冬天也可以,只要孩子喜歡。他的邏輯是讓孩子自己選擇,嘗試過才知好不好,不被禁止的孩子反而少有貪心,不會偷偷摸摸。
還有一點(diǎn)特別有意思。她說,有時候看到孩子無所事事時,就很怕孩子閑著,心想千萬不要浪費(fèi)時間,就想著給孩子找事兒,安排她看書或是干別的,心里才覺得安穩(wěn)。友人的先生會馬上制止她:人就是要有閑下來的能力,你知道她在想什么,閑著不行嗎?你老是打斷她,為她找事,她怎么能專注?
與教育相關(guān)的,友人的先生總是對她說,任何事都要客觀,不要一口否定。
而友人的先生倒是在某些地方說“不”的,這個“不”不是對孩子說,而是對成人說。比如孩子的幼兒園搞父親節(jié)什么的為爸爸做貼畫活動,讓父親們都穿漂亮的親子裝去幼兒園,而她先生拒絕參加,并且對孩子實話實說:爸爸不想?yún)⒓?,這個活動太假,像耍猴,親情這樣形式化也就沒多大意思了,我不想浪費(fèi)時間。奇怪的是,孩子也相當(dāng)理解。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啊。
她家孩子很有意思,因為很少聽到“不”,所以,遇到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反而淡定得多:喔,那好吧。一副隨遇而安的樣子。這種氣質(zhì)的確好難得。見多了孩子因要求不被滿足讓家長下不了臺,不達(dá)目的不罷休的耍賴模樣,這種講道理,難能可貴。
細(xì)想想生活中,我們的行為都是反的,對成年人難以說“不”,對孩子卻不停地否定。反過來,其實才是人性化的。不信你試試?
(伍建華薦自《特別文摘》)
責(zé)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