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上有人拋出一個問題:“長江沿線城市是不是都有一條濱江路?”引發(fā)了網友討論,有人說,除了濱江路,在各城市出現頻率極高的路名還有“迎賓路”、“解放路”、“延安路”等。于是你會發(fā)現,取路名的邏輯背后都有歷史因素影響。
而在臺灣各城市,幾乎都有“中山路”和“中正路”,這兩條路絕對是臺灣出現最多的路名。據統(tǒng)計,全臺灣的中山路總共有191條,而中正路有190條,看來中正還是要謙讓點給中山先生。
關于臺北用大陸地名做路名,一直有人以訛傳訛,說那是老蔣當年退守臺灣后,因“胸懷大陸”,想從他辦公的總統(tǒng)府看天下,才這樣取名。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事實上,這要說到1947年大陸“淪陷”前,國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guī)劃師來給臺北設計路名,而上海的路名,南北向大多是用省份來分,比如陜西路、江西路、浙江路;東西向則多照城市來分,比如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于是鄭定邦就照著當年上海路名設計的邏輯,廢棄了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代充滿日式風格的路名,重新用大陸地名為臺北的馬路命名。
命名的程序是這樣的:首先劃出臺北的主干道。孫中山是國父很偉大,所以一條長長的南北主干道是中山南北路,另一條東西向主干道是忠孝東西路,兩條路在臺北車站處交叉,這樣就將臺北分為四大區(qū)塊了。然后在臺北車站北邊這區(qū)塊,從南到北,按三民主義分為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接下來是南京路。中山北路將這幾條路切成兩半,以東是“東路”,以西是“西路”。而臺北車站以南的幾條橫向主干道,除了忠孝路,接下來分別是仁愛路、信義路、和平路。
大陸地名都用來命名次干道了,若把總統(tǒng)府當作“南京”,瞭望神州大地,一路向東北方由近而遠,就可以看到這樣的路名:徐州、濟南、北平、長春、吉林等路,甚至還有敦化、四平這樣的小地方;向東南,有浙江省的地名,如永康、青田、溫州等街道;往南,有福建省的地名,如廈門、同安等街道;往西,則有長沙、貴陽、武昌、漢口等街道;西北則有寧夏、大同、迪化(烏魯木齊舊稱)等街道。所以你只要看你所在的路名,大概就能猜出在臺北的什么方位。這幾年很多到臺北旅游的大陸游客,都會故意去找以家鄉(xiāng)為路名的路牌,到此一游拍照留念。
話說回來,當年用“中正”做路名還有許多忌諱,比如中山與中正兩條路一定要交會,這樣就意涵“中山傳承給中正”,頗講政治。另外,在臺灣,你會看到中正東路或中正南路,但在過去絕對不會出現中正西路與北路,要中正往西,那豈不是……據說,最早臺北忠孝路本來是叫“中正路”的,可這條路又被中山路分為東西段,這么做又產生了更嚴重的大問題,一條長長的路,房子一間間排下去,排到幾千號太復雜,就必須分段,可是要把中正“分段”,好大狗膽!沒人敢做這種殺頭事,故以前全臺灣中正路都沒有“段”,后來只好把這條中正路改名為忠孝東西路,問題才得以解決。當然,這些都是一般民眾茶余飯后的聊天話題,講久了也就不知真假。
相比而言,與臺北狹小的街道不同,南部高雄的街道還有當年日本人規(guī)劃后的影子,總如棋盤般筆直方正,幾條橫向主干道取名也很妙,從南到北依次是:一心、二圣、三多、四維、五福、六合、七賢,八德、九如、十全。
(梁棟才薦自《看天下》)
責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