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秉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在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湯家河鎮(zhèn)史莊村沒有不知道史家大院的,更沒有人不知道史秉材的。
自掏腰包辦書屋
史家大院是63歲史秉材為史莊村農家書屋取的名字。大院位于史莊村的東頭,建在院內的11間平房背靠一個占地8.5畝的大坑。說起大院的由來,恰與這大坑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早在1994年,靠小本生意賺了點錢的史秉材大膽承包了村內廢置多年的垃圾坑,并在坑沿兒蓋了11間廠房,多方籌資30萬元,想靠養(yǎng)殖甲魚、豬、雞發(fā)家致富。然而,苦心經(jīng)營了8年,他卻賠了個精光。“史秉材,發(fā)了瘋,30萬元填大坑”——鄉(xiāng)親們的順口溜刺痛了他,更令他深刻反思:自己只上過4年小學,沒有文化,不懂技術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于是,史秉材萌生了建農民科技文化大院的想法,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教育和引導鄉(xiāng)親們轉換傳統(tǒng)觀念,加強文化學習,掌握科學技術。他和老伴節(jié)衣縮食過日子,幾年中沒添過一件像樣的衣服。為節(jié)省開支,他們自己動手拆舊建新,每天起早貪黑,一磚一瓦建起了這個大院。
史秉材又四處求援,爭取到市、縣、鎮(zhèn)三級領導的支持和幫助,2005年7月,農民科技文化大院正式落成,2007年納入國家農家書屋工程后,更名為“史家大院”。如今,這里已有各類圖書1萬余冊,成為唐山市藏書最多的農家書屋。
“史秉材沒有錢,一切活動靠化緣?!笔繁纳钣懈杏|地說,桌椅板凳、書架、投影儀等設備都是各部門贈送的,專家們講課都是義務的,沒有省、市、縣、鎮(zhèn)各級領導、各級部門的支持,他無論有多大的激情也是干不好的。在史秉材的努力下,他的書屋在2013年被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全國示范農家書屋”。
讓“書“流動起來
這個農家書屋充分利用了院內的11間房屋。其中,有5間已全部打通,依次建成科普知識畫廊、圖書閱覽室、報刊大看臺和廉政文化大課堂。
在圖書閱覽室,“農”字號書籍占據(jù)顯眼位置,林果種植、蔬菜種植、動物養(yǎng)殖等圖書分類清晰,農村政策法規(guī)、優(yōu)生優(yōu)育、生活常識等書籍整齊排列。在報刊大看臺,中央、省、市三級媒體的23種報刊整齊擺放。史秉材在書屋里專門建了一個檔案室,當中記錄了他太多的故事和辛酸的歷史,從起初家人不理解到支持,史秉材的眼中泛起了淚花。
在閱覽室內,一條被隨便扔在角落里的紅色條幅顯得與整潔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它可是有大用場的!”史秉材抖了抖條幅說,要使農家書屋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必須讓書屋“動”起來,圖書“流”起來。
書屋有個忠實的讀者叫王潤民每逢農村大集都開著三馬車去賣煙,史秉材知道這事便有了建“流動書屋”的想法,對方對此鼎力相助。于是,每逢周邊有農村大集,王潤民便把“史莊村流動農家書屋”的條幅掛在自家的三馬車上,把幾百本圖書連同煙葉拉到集市,供來往的農民免費閱讀。史莊村農家書屋的輻射范圍自此逐漸擴大至周圍邊6個鄉(xiāng)鎮(zhèn)100多個村莊,受益村民5萬余人。
為了保證圖書“流動”,史秉材經(jīng)常把一部分“老書”無償贈送給周邊村子,自己則跑遍縣科協(xié)、圖書館、宣傳部等部門“討書”。同時,還根據(jù)讀者需要,親自跑遍市里甚至省里的圖書市場“淘書”。
擴展功能聚人氣
史家大院吸引讀者不僅僅靠“書”,還靠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時近中午,史家大院里的村民多了起來,加油聲、喝彩聲此起彼伏。原來,史秉材充分利用書屋以外的閑置房間和場地,建立了文體娛樂中心,供讀者在讀書之余下棋,打乒乓球、門球、羽毛球、籃球,如果誰有興致,還可以登上“大舞臺”一展歌喉,那個曾令史秉材賠光30萬元的大坑,則成了“夕陽紅”垂釣園。“只要有人氣,書的借閱率就高!”史秉材的語氣中充滿了欣慰。
穿過圖書閱覽室,面積達110平方米的廉政文化大課堂映入眼簾。這里儼然就是一間大教室:容納百余人上課的桌椅齊備,黑板、投影儀等設備一應俱全。
讀者史俊建對去年8月舉辦的一次講座記憶猶新,“去年8月2日到4日,我們這兒遭遇了50年不遇的洪澇災害,田里積水足有5公分,葡萄秧和果樹都被泡了。為了降低損失,史秉材8月6日就從縣里請來了農業(yè)專家,幫我們分析果樹將會出哪些毛病,教我們如何科學管理!”村民李勤也回憶說:“那天的聽眾太多了,屋里實在擠不下,只好把場地挪到外面。當時,專家現(xiàn)場回答不完大家的問題,就指點我們走近了書架上的科技圖書……”
依托各方支持,史秉材一步步拓展農家書屋的功能外延——組建“科普專家服務團”,吸納縣里拔尖的農藝師、獸醫(yī)師、主治醫(yī)師、律師等成員,根據(jù)農民需要不定期來書屋開展各類義務講座。建立“便民法律服務平臺”,公布部分涉農、涉法單位聯(lián)系人和聯(lián)系電話,使農民通過電話隨時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難題。
截至目前,書屋已開展講座千余場,推廣“高光效蘋果”種植、“秸稈反應堆”等高新科技23項;共調解涉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民事糾紛幾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