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芬,馬 芹,者勝祥
(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許莉芬,馬 芹,者勝祥
(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
科學研究是提升高等院校辦學水平的重中之重,民辦高校由于國情所致,在科學研究方面呈弱勢,而民辦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科研能力的高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直接的影響。由于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日常工作繁瑣,缺乏較好的科研環(huán)境,在校角色定位不清晰等原因,使得其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輔導員科研能力的現(xiàn)狀和問題,探索提升其科研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供優(yōu)秀的導師。
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科研能力
科學研究是提升高等院校辦學水平的重中之重,民辦高校由于國情所致,在科學研究方面呈弱勢,而民辦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科研能力的高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直接的影響。由于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日常工作繁瑣,缺乏較好的科研環(huán)境,在校角色定位不清晰等原因,使得其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輔導員科研能力的現(xiàn)狀和問題,探索提升其科研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供優(yōu)秀的導師。
為了了解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科研能力現(xiàn)狀,本文通過對云南省10所民辦高職院校的50名輔導員發(fā)放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份,競爭力后的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被調查的40名輔導員中具有和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心理學專業(yè)背景的比較少,僅8人,所占比重為20%;打算長期從事這一工作的輔導員有9人,占22.5%,比例較低;在科研意愿上,無科研意愿的占35%,意愿一般占42.5%,科研意愿較強的僅占22.5%,這表明輔導員這一整體對科研的缺乏積極性,同時,其中17.5%的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進行科研與其本職工作無關,說明在科研興趣和職業(yè)規(guī)劃上,部分輔導員并沒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長期的職業(yè)來規(guī)劃,思想政治工作科研潛力亟待開發(fā)。感受到單位對輔導員和專職教師的科研同樣重要的僅有20%,認為學校更加重視輔導員科研的占30%,另有50%的輔導員認為學校更加重視專職教師的科研;從科研層次和成果看,論文發(fā)表在核心刊物的比例很低,只占到12.5%;輔導員的論文發(fā)表刊物層次較低,參與省級及以上課題占32.5%,但進一步了解到的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屬于掛名而非實際參與;認為自己的論文和已有研究重合度高的占30%;已有科研成果寫作目的是為了評職稱的占82.5%,很少有人是為了更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進行科研創(chuàng)作的;大多數(shù)輔導員對科研培訓和指導的愿望十分迫切。
實際情況表明,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科研目前存在科研意愿不強、缺乏主觀能動性、科研能力較弱、科研動力不足、所在單位支持程度較低、科研成果層次整體較低等問題,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一)職業(yè)認可度較差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層次較低,管理難度相對較大,對于輔導員來說,不能明確自己的角色,現(xiàn)實條件使得民辦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更多的是提供“保姆式”的服務,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由于學生層次低,他們不能完全認識到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對輔導員的工作認可度也不高,輔導員的悉心教導常常遭遇學生的逆反對抗,使得輔導員對自身工作缺乏成就感。目前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待遇和社會認可度普遍較低,學生工作相比起學術研究,工作成效和成果缺乏顯示度和公認度,社會認可度不高。由此,導致部分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對自身的崗位缺乏認同感和安全感,對個人喪失信心,厭倦自己的職業(yè),從而使得學生管理的基層工作得不到保障。
表1 民辦高職院校輔導員科研能力情況
(二)輔導員工作繁瑣
由于民辦高職院校對輔導員職業(yè)定位不明晰,內部管理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規(guī)范等現(xiàn)象,一些職能部門不能充分履行其對學生學習、生活、活動場所負有管理的職責,使得輔導員不得不承擔多角色的任務,例如黨團建設、心理疏導、宿舍管理、社團指導、就業(yè)指導、社會實踐指導等,甚至還要承擔催繳學費、行政事務等工作,導致絕大多數(shù)輔導員不得不陷入繁雜瑣碎的班級和學生事務管理中,為了做好這些工作,常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日復一日的枯燥工作使得輔導員根本就沒有多余的時間搞科研。
(三)學校對輔導員的地位和作用重視不足
在實際工作中,民辦高職院校的部分管理者沒認識到輔導員工作在重要性,并不重視輔導員,以至于各部門將與思想政治沒有直接關系的工作大量下發(fā)給輔導員,輔導員的工作價值難以突出,部分輔導員不甘心無法實現(xiàn)自身社會價值,因此大量輔導員選擇轉崗和離職。
民辦高職院校大都重視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yǎng)以及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的提高,因此,專業(yè)課教師的地位相對較高而輔導員地位相對弱化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學校一味的重視“教書”環(huán)節(jié),強調學習技能,而忽視“育人”環(huán)節(ji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弱化。輔導員的科研能力提高是加強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理論化的有效手段,民辦高職院校如果不重視這一環(huán)節(jié),將不利于輔導員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四)缺乏對輔導員的科研引導
長期以來,民辦高職院校對輔導員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對輔導員的期望一般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很少會考慮到輔導員的個人發(fā)展以及職業(yè)需求,因此對輔導員的培訓往往注重組織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忽視了輔導員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從學校角度來說,民辦高職院校缺乏相應的資金和機制來鼓勵和支持輔導員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雖然目前部分民辦高職院校已經(jīng)認識到輔導員在教育、管理等相關知識上的缺乏,但很少對輔導員隊伍進行科研方面的系統(tǒng)培訓、指導和規(guī)劃,更沒有為輔導員提供科研的平臺,輔導員的學術研究處于自發(fā)狀態(tài)。這種環(huán)境使得民辦高職院校的輔導員的科研能力失去了培養(yǎng)的土壤,嚴重阻礙了輔導員開展學術研究的積極性。
(五)科研意識不強
一方面,大部分民辦高職院校的輔導員依然處于傳統(tǒng)的角色意識,采用傳統(tǒng)的工作方法,認為輔導員工作僅僅是上傳下達、處理日?,嵤拢瑧{老經(jīng)驗就行了,而沒有意識到科學研究會為他們工作帶來的便利,因此也缺乏用科學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民辦高職院校的輔導員一般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帶學生,搞好學生管理工作就行了,而搞科研應當是教育理論工作者以及教育專家的事情,因此缺乏進行科學研究的主動性。
(一)重視輔導員隊伍,提升輔導員職業(yè)認可度
在輔導員入職前,對輔導員進行培訓,使其了解輔導員工作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并對個人的職業(yè)選擇有積極的認知。在輔導員入職后,各民辦高職院校結合學校實際,制定輔導員培養(yǎng)規(guī)劃,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如在崗培訓,脫產學校,堅持日常培訓和專題培訓相結合,提高輔導員專業(yè)技能,增強輔導員職業(yè)認同。
由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度大,各民辦高職院校應當在崗位津貼、工作獎勵、辦公條件等方面對輔導員給予傾斜政策。另外還可以通過專項評優(yōu)獎勵制度,定期評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優(yōu)秀的輔導員,對其進行獎勵,樹典型進行宣傳,增加輔導員職業(yè)認可。
(二)明確各部門職責,使輔導員專司其職
民辦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到輔導員在學生工作中的作用,提高輔導員地位,明確各職能部門職責,同時可以為輔導員配備學生干部,協(xié)助輔導員日常班級管理工作,從而使輔導員專心本職工作,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實現(xiàn)輔導員作為引導者、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這一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時間從事科研工作。
(三)加強科研引導,創(chuàng)建科研型輔導員隊伍
一方面,民辦高職院??梢酝ㄟ^依托國家行政學院等單位舉辦全國高校輔導員骨干示范培訓,設立高校輔導員研修項目以及立輔導員科研課題、舉辦研討會等方式提升輔導員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更具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一整套符合本校輔導員科研能力的培訓機制。首先,學校針對不同類型輔導員需求,根據(jù)其科研方向和學科基礎,通過針對性的學習、舉辦理論培訓班等方式強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為輔導員開展科學研究提供良好的學科基礎;其次,根據(jù)輔導員研究方向設立科研小組,并為各組配備一名學術導師,定期對輔導員的學術研究進行指導和交流,有利于提高輔導員的科研能力;再次,針對輔導員設立校級專項課題,組織輔導員在學術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科研工作,開闊研究視野,提升輔導員的科研水平;最后,各民辦高職院校聯(lián)合定期舉辦輔導員學術研討會、學術論壇,組織知名專家學者、資深學生工作者共同參與,在成果交流的同時,為輔導員提供全方位的科學指導和評價,引導輔導員科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四)培養(yǎng)輔導員的科研意識
作為教師,民辦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應該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夠從事與本職工作相關課題的研究,而不是只滿足于完成繁重的任務和做好各項事務性工作。輔導員要想提高科研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專業(yè)水平,就應當培養(yǎng)研究意識,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自身的職業(yè)勞動不僅限于服務、奉獻和培養(yǎng)學生的事務工作,而是一種研究與探索的活動。
輔導員的學術研究應當經(jīng)歷“學習源自實踐的理論知識——實踐運用與實踐反思——實踐性知識的形成與運用——經(jīng)驗總結與理論升華”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也就是學科資源的利用和學科意識的培養(yǎng),學術問題意識的養(yǎng)成,輔導員行動研究。輔導員培養(yǎng)科研意識應當立足于輔導員的本職工作,切實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學術路線,以實踐為基礎、依托和歸宿,才能更好的解決大學生成長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并使其工作邁入新的境界。
[1]賁永青,張玉娥.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 (06),54-55.
[2]季宜敬,楊瑾.自我效能感對高校輔導員工作影響的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02),135-137.
[3]郭長平.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04),27-30.
[4]張宏如.高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09),119-121.
[5]蒲清平,白凱,趙楠.高校輔導員職業(yè)能力評價研究[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1(04),101-106.
[6]楊黨校.當前高職學生思想意識形態(tài)現(xiàn)狀調研[J].中國電力教育.2013(23),122-124.
(編輯 田 薇)
G710
A
(2015)03-31-04
2015-05-27
許莉芬,女,云南經(jīng)濟管理職業(yè)學院財經(jīng)商貿學院講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會計與財務管理。
馬 芹,女,苗族,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財經(jīng)商貿學院講師,教育經(jīng)濟管理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
者勝祥,男,彝族,云南經(jīng)濟管理學院財經(jīng)商貿學院講師,工程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