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毛澤東軍事生涯的得意之筆
二郎灘渡口 供圖/中共古藺縣委宣傳部
四渡赤水油畫 供圖/中共古藺縣委宣傳部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zhàn)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肖華創(chuàng)作了紀念長征的《長征組歌》,唱紅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而這首《四渡赤水出奇兵》就是《長征組歌》中的第四曲。
如今,距長征勝利已經80個年頭,再回首四渡赤水戰(zhàn)役,我們仍然心潮澎湃。正如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道: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毛澤東在接見英國陸軍元帥、二戰(zhàn)名將蒙哥馬利時,也曾言“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略轉移,即長征。
長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影響,紅軍從冒險主義轉為保守主義和逃跑主義。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血戰(zhàn)中苦戰(zhàn)五晝夜,從廣西全州、興安間強渡湘江。紅軍雖然突破了國民黨的第四道封鎖線,但已元氣大傷:兵力由出發(fā)時的8萬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傷兵滿營、彈藥奇缺、補給匱乏……
反觀國民黨方士氣正盛,又集結40萬重兵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雙方戰(zhàn)比3萬對40萬,兵力懸殊極大,四渡赤水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打響的。
在實際戰(zhàn)斗中,以毛澤東、朱德為主的軍事指揮緊緊把握“調出守金沙江的滇軍跳出包圍圈,北上抗日”這個戰(zhàn)略目標,運用紅軍自身機動靈活的特點,因勢利導,牽著國民黨大部隊東奔西跑、疲于奔命,造成敵人的被動,尋機殲敵,最終巧渡金沙江,成功跳出40萬敵軍包圍圈北上抗日。
毛澤東四渡赤水紀念館 攝影/梁鳳英
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1935年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四渡赤水歷時3個多月,共殲滅和擊潰敵人四個師、兩個旅和十個團,俘敵3600余人。
1935年1月28日,土城之戰(zhàn),紅軍突遇數(shù)倍川軍,受挫。1月29日,紅軍一渡赤水河,誘使國民黨軍會聚川南,造成黔北空虛。紅軍當機立斷,殺了個回馬槍。
2月18日至21日,紅軍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貴州,成功甩開國民黨大部隊三天路程,打亂了敵人部署。剛剛送走紅軍的黔軍驚魂未定,沒想到紅軍再次兵臨城下,方寸大亂。
2月22日至24日,紅軍在遵義戰(zhàn)役中,攻克婁山關、再占黔北重鎮(zhèn)遵義。黔軍守將一直逃到烏江邊,慌亂中砍斷浮橋,來不及過江的士兵紛紛掉進河里。遵義戰(zhàn)役一舉殲滅黔軍吳奇?zhèn)蓚€師八個團,俘敵三千,取得了湘江血戰(zhàn)以來第一個大勝利,使疲憊的紅軍得到補給,一掃湘江血戰(zhàn)的陰霾,極大地鼓舞了全軍的士氣。
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中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篇:“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p>
國民黨在遵義戰(zhàn)役后,不甘失敗,又集結大部隊圍攻遵義。
3月16日至17日,紅軍虛張聲勢三渡赤水,再次進入川南,大部隊則隱蔽起來。待敵人大軍向西再次追至川南之際,紅軍乘敵不備,主力折兵向東,在國民黨重兵包圍的縫隙中,于3月21日晚四渡赤水,并于31日南下突破烏江,成功把幾十萬追兵甩在北岸,兵鋒直逼貴陽。
正在貴陽督戰(zhàn)的蔣介石一面嚴令云南軍閥火速“救駕”,一面令守城部隊死守飛機場,并準備轎子馬匹,隨時準備逃跑。
就在滇軍部隊晝夜兼程東調貴陽之際,紅軍卻繞過貴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西直插云南南部。云南軍閥大驚失色,一面向蔣求救,一面調駐守金沙江的軍隊南下增援。這樣,重兵布防的金沙江防線就空了。紅軍成功把滇軍“調”了出來,隨即渡江北上。
4月29日,中革軍委發(fā)出十萬火急的指示搶渡金沙江,紅軍一部進抵距昆明15公里處,沿途張貼標語虛張聲勢,造成了進逼昆明之勢。昆明守敵不敢應戰(zhàn),紅軍主力趁機掉頭向北以日行百里的速度日夜兼程直驅金沙江,并于5月3日至5月9日,七天七夜,就靠七條小船大搖大擺地巧渡金沙江北上,將國民黨軍40萬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當敵軍追趕到時,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
在這三個月中,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zhàn)方針,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zhàn)川黔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zhàn)方向,調動和迷惑敵人,不斷創(chuàng)造戰(zhàn)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zhàn)例,粉碎了敵人“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長征中具有轉折意義的勝利。
太平古鎮(zhèn)供圖/中共古藺縣委宣傳部
談起四渡赤水,紅軍貴州地下黨的作用往往被忽視。其實,在紅軍二進遵義,貴州地下黨——貴州省工委由當時負責組織工作的李維漢批準成立后,就在這一著名軍事行動中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據(jù)《中國共產黨貴州歷史》載:“1935年2月,中共中央派來的楊濤到達貴陽,與省工委秦天真接上頭,聽取了貴州工作的匯報,并傳達了中央的指示?!逼渲校钪匾囊稽c就是“獲取國民黨的作戰(zhàn)地圖,密電碼,地空識別標志”。
貴州省工委接到任務后,由省工委書記林青及時向地下黨員繆正元布置任務,獲取敵人的密電碼??娬迷趪顸h黔軍王家烈部的第一師電臺工作之便,迅速偷抄相關電報、命令,完成所交任務。繆正元還按林青指示,隨時作好準備,待與紅軍接近時,攜電臺投奔紅軍。而秦天真則通過打入國民黨內部的中共黨員,設法獲取到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地圖與密電碼本。
此外,貴州省工委還利用各種機會,牽制國民黨軍隊的軍事行動,有力支援紅軍作軍事轉移。
在紅軍四渡赤水中,打入國民黨內部的地下黨員黃大陸,時任黔軍二十五軍第一師參謀長。他以“軍閥應自保實力,不愿與紅軍拼殺”的理由,多次勸說師長何知重盡量避免與紅軍交戰(zhàn)。
當紅軍一渡赤水時,何部按兵于桐梓,未參與土城戰(zhàn)斗;紅軍二渡赤水前,王家烈電令何部在二郎灘處防堵,作戰(zhàn)命令落入負責電臺工作的繆正元之手,繆及時通過身邊電臺文書、地下黨員楊逸民轉告黃大陸,黃又設法使何知重部隊停滯于習水、土城一帶,未參與堵截紅軍二渡赤水的軍事行動。
因此,在四渡赤水戰(zhàn)役中,真正對付紅軍的只有柏輝章指揮的二師。何知重的一師,因中共地下黨員的活動停滯不前,基本未與紅軍接觸,反而還通過電臺為紅軍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情報。
毛澤東講到遵義會議的歷史功績時曾說過:“遵義會議是一個關鍵,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非常之大?!焙翢o疑義,遵義會議后的四渡赤水,也是一個關鍵,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非常之大。
從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看,紅軍長征的勝利,是大革命失敗到抗日戰(zhàn)爭興起的一個重要歷史轉折。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四渡赤水是紅軍長征變被動為主動的新起點。(責任編輯/羅昊 設計/王靜)
赤化全川 攝影/梁鳳英
紅軍戰(zhàn)士雕像 攝影/梁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