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璜,鄭錦材,楊林邦
(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系,廣東汕頭 515078)
基于Moodle的W-PBL教學模式在《計算機網(wǎng)絡》中的實踐
江 璜,鄭錦材,楊林邦
(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系,廣東汕頭 515078)
基于Moodle的W-PBL教學模式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既秉承了PBL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理念,又吸納了互聯(lián)網(wǎng)新技術和新觀念.文章以《計算機網(wǎng)絡》為試點課程開展教學研究與實踐,進行教學目標、教學環(huán)境、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的設計,并提出基于Moodle的W-PBL教學流程.
Moodle;PBL;W-PBL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jīng)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chuàng),最初主要用于醫(yī)學教育,上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現(xiàn)正逐步走向其他學科教育領域.PBL的教學理念認為“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也是選擇知識的依據(jù)”,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來解決真正的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建構經(jīng)驗的目的.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如果將PBL教學模式與網(wǎng)絡技術、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優(yōu)勢,實現(xiàn)信息聚合、自主學習、分享交互,形成W-PBL(Web-PBL基于網(wǎng)絡的PBL)教學模式,那將可以使PBL發(fā)揮更大的功效.為此筆者在計算機專業(yè)課程教學中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實施W-PBL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在W-PBL教學模式改革中選擇了Moodle平臺.Moodle是澳大利亞教師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構主義理論而開發(fā)的課程管理系統(tǒng),它理念先進、開源免費、功能強大,支持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等模式.選擇在Moodle平臺上開展W-PBL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優(yōu)勢:
2.1 資源豐富性
Moodle平臺支持使用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方式展示資源,既可以上傳資源也可以在平臺上創(chuàng)建資源,還可以嵌入搜索引擎以查找補充相關資源.
2.2 交流便捷性
Moodle平臺提供的交流工具很多,如討論區(qū)、聊天室等,而且支持分組,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2.3 評價多樣性
W-PBL教學模式既注重對學生作品成績的評定,也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考察.Moodle不僅可以設定評價量規(guī),對學生提交的作品開展自評、互評,還可以將學生學習活動的相關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便于開展過程性的評價.
對于試點課程,選擇了計算機專業(yè)中非常重要的主干課程《計算機網(wǎng)絡》.其內容豐富、知識體系結構層次清晰,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緊密,綜合性強,教學難度較大.計算機網(wǎng)絡概念原理抽象復雜,而實訓內容實用、難易適中,適合開展W-PBL教學.為此,計劃先從實訓內容入手,選擇合適的教學單元,在Moodle上開展W-PBL教學研究與實踐,并逐步積累經(jīng)驗,延伸到理論知識的教學中.在以下教學設計中,以《計算機網(wǎng)絡》中的“構建VLAN”這一教學單元為案例.
3.1 教學目標設計
3.1.1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W-PBL學習,把“問題―知識―學習”聯(lián)系起來,掌握獲取、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達到新知識的建構、舊知識的鞏固、新舊知識的銜接與應用.
3.1.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W-PBL學習,讓學生親歷探索與研究的全過程.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協(xié)作學習能力、知識整合能力、思維分析能力等,實現(xiàn)從“學會”向“會學”轉化.
3.1.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W-PBL學習,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學習意識,培養(yǎng)網(wǎng)絡工程師等相關崗位的職業(yè)素養(yǎng).
3.2 教學環(huán)境設計
教學環(huán)境設計是指在Moodle上開設《計算機網(wǎng)絡》課程,進行學習資源設計和學習工具設計.
3.2.1 學習資源設計
使用Moodle的資源模塊來呈現(xiàn)支持課程教學的各種教學內容和資料.教師將開展W-PBL教學所需要的各種格式的文件上傳并添加至課程資源模塊中,或者直接在Moodle中編輯網(wǎng)頁,還能夠添加相關外部網(wǎng)站鏈接,直接在課程中呈現(xiàn)外部網(wǎng)頁的信息內容[1].
3.2.2 學習工具設計
在Moodle上主要使用了討論區(qū)、聊天室作為學生協(xié)作學習交流的工具;提供WIKI記錄大家開展頭腦風暴、集思廣益的成果;使用BLOG讓學生進行學習小結和反思;使用作業(yè)、測驗模塊讓學生自測學習進度和成果;使用互動評價模塊讓學生開展自評互評;使用問卷調查和投票收集學生意見建議與反饋.教師則通過報表、日志、成績等功能模塊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
3.3 教學活動設計
開展W-PBL教學,如果僅為學生提供網(wǎng)絡資源與學習工具,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展示成果-總結反思”的流程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明確每一階段的師生活動和Moodle功能模塊的互動關系,提出基于Moodle的W-PBL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Moodle的W-PBL教學流程
3.3.1 提出問題
W-PBL的核心就是問題,在設計問題情境時要分析學習者的特征與學習需求;定位所設計的教學內容與知識結構體系;設計上要充分考量不同學習者的差異性[2].在“構建VLAN”的教學單元中,首先提出一個校園網(wǎng)網(wǎng)絡劃分的需求分析,在Moodle上以實物圖和拓撲圖向學生呈現(xiàn)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情境所包含的學習主題.
3.3.2 分析問題
在分析問題階段一般先按照自愿原則讓學生組成小組,每組5~7人,并指定一名組長.教師通過Moodle提供的分組功能對學生實施分組管理.確定分組后,可利用教學平臺提供的討論區(qū)、聊天室、WIKI等功能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的內容包括問題中隱含的事實信息和涉及的相關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以及學習者自己對于解決該問題的初步設想等等[3].“構建VLAN”這一教學單元,涉及網(wǎng)絡拓撲、地址規(guī)劃、網(wǎng)絡技術、互聯(lián)設備等知識,都需要在原有網(wǎng)絡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組成員間通過資源共享、交流協(xié)商,最后確定分工合作.
3.3.3 解決問題
這一階段是學生在不斷的自主探究學習與小組協(xié)作學習中獲取解決問題的知識和方法,并最終形成解決方案.這時教師要在Moodle上提供必要的支持性資源,包括相關文獻資料、多媒體資料、網(wǎng)址鏈接等.學生需要自己決定學習哪些知識以及怎樣獲取知識,提高資料搜集整合的能力.在“構建VLAN”的教學單元中,除了學習相關知識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在模擬軟件上先自己動手操作和驗證,再到交換機上進行實際配置和管理.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平臺的日志、報表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遇到的問題在討論區(qū)提出,教師要提供及時的幫助與引導,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
3.3.4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在課堂上完成的一次演示和答辯.各小組向全班匯報本組學習活動、合作情況,把問題解決方案整理成PPT演示文稿進行展示,并現(xiàn)場演示、驗證結果,回答其他小組或老師提出的相關問題.在“構建VLAN”的教學單元中,成果展示安排在機房進行.各小組除了用PPT分享問題解決方案,還能現(xiàn)場在模擬軟件或實際交換機上進行演示操作.個別小組有出現(xiàn)錯誤或缺漏的情況也能及時得到改正,課后進一步修改完善并提交至Moodle平臺.通過成果展示,各小組之間加強交流,互相取長補短,進一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3.3.5 總結反思
總結反思階段主要使用的工具是Moodle上的互動評價、測驗、BLOG及成績.教師需先提供評價范例、評價標準,然后讓學生展開自評和互評.評價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互相學習、鞏固知識的過程.此外教師還把“構建VLAN”的教學單元中涉及到的網(wǎng)絡拓撲、地址規(guī)劃、網(wǎng)絡技術、互聯(lián)設備等相關知識點設計成客觀題,并利用Moodle的測驗模塊提供給學生進行自測,以檢驗學習成果,及時查漏補缺.最后要求學生對本次學習進行小結,記錄在BLOG,作為個人學習檔案袋的資料.
3.4 教學評價設計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對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和調節(jié)作用[4].W-PBL教學模式注重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的融合,強調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所以在教學評價設計上,使用多元化評價,即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元化.
3.4.1 評價主體多元化
從以前單一的教師評價改為教師、學生共同評價.
3.4.2 評價方式多元化
分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評價等多種方式.
3.4.3 評價內容多元化
在整個W-PBL教學實施過程,除了最后總結反思階段的終結性評價——在Moodle上采用測驗來考查相關知識點、采用互動評價來為作品評分外,還加入了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的依據(jù)主要是報表、日志等功能模塊中的學生學習時間、學習次數(shù)、參與的活動、發(fā)表帖子、共享資源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教師通過對這些數(shù)據(jù)進行監(jiān)控和統(tǒng)計,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小組分工合作等情況,并及時引導與督促.學生也可以查看自己或同學的相關學習數(shù)據(jù),從而調整學習進度、學習方法,有效管理自己的網(wǎng)絡學習活動行為.最終學生的成績評定由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綜合得到.
最近幾個學期,我校在計算機系應用專業(yè)和網(wǎng)絡專業(yè)的《計算機網(wǎng)絡》課程中首先開展基于Moodle的W-PBL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通過問卷調查與小組座談的方式了解學生情況,80%以上的學生對W-PBL教學評價較高,學習積極性、參與度、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愿意繼續(xù)嘗試這樣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但也有近20%的學生表示不太適應網(wǎng)絡學習的模式,比較依賴教師的面授,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
基于Moodle的W-PBL教學模式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既秉承了PBL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理念,又吸納了互聯(lián)網(wǎng)新技術和新觀念[5],符合當前教學改革發(fā)展趨勢,可以結合不同學科特點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并加以推廣.
[1]黎加厚.信息化課程設計——MOODLE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馬清.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下基于問題式學習的課程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4(30):122-124.
[3]馬紅亮.PBL網(wǎng)絡課程的系統(tǒng)設計[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3,13(5):30-34.
[4]王云,崔彩霞,王麗琴.基于Moodle平臺的PBL教學模式研究——以山西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4(9):98-101.
[5]魏東海,吳他凡,馬寧芳,等.網(wǎng)絡式PBL教學模式(W-PBL)在醫(yī)學教育中的應用[J].高教探索,2014(4):75-78.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W-PBL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oo dle in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JIANG Huang,ZHENG Jin-cai,YANG Lin-bang
(Computer Department,Shantou Polytechnic,Shantou,Guangdong,515078)
W-PBL teaching mode base on Moodle is the useful complement to traditional class teaching. It inherits the core philosophy of constructive learning theory,and absorbs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dea.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is teaching mode in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are conducted,concerning design the 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environment,teaching activities,teaching evaluation.W-PBL teaching process based on Moodle is directed.
Moodle;PBL;W-PBL
G 642
A
1007-6883(2015)06-0091-05
責任編輯 朱本華
2015-05-18
2013年度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教研教改項目(項目編號:13JY04);2014年度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一般課題(課題編號:SZK2014Y37).
江璜(1979-),女,廣東汕頭人,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