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從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名著名篇中精選出來的作品,無論是從反映時代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審視,還是從語言、意境和情感等方面解讀,都具有很高的價值。語文教師要通過個性化的風格、充沛的情感、豐富的學識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學生心馳神往,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運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審美鑒賞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既是對語文教材的拓展,也是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教師傾情投入,以情感染學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的傾情投入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要通過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感染學生。在一定的氛圍里,人往往容易被感動,學生更是如此。在積極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精力集中、認真思考、踴躍發(fā)言,整個課堂才會師生有效互動,精彩紛呈。如講授一首詩歌,教師首先要以飽滿的激情對詩人做簡要或詳盡的介紹,介紹他的生平事跡、主要成就、代表作品、藝術風格等,令學生產生向往之情。接下來依次是教師范讀、教師領讀、學生齊讀、師生齊讀。在學生粗通詩意的基礎上,教師再重點講解、質疑解難、升華課堂,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掌握了作品內容,凈化了思想,陶冶了情操。
二是教師要以個性化的教學風格打動學生。教學風格是教師學術素養(yǎng)、人生閱歷、思想品格的綜合體現(xiàn),是教師才學最直觀的流露。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是打開學生情感之門的催化劑,是開啟高效課堂的金鑰匙。教學風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種功夫、一種歷練,是一個不斷實踐與反思的過程。尤其是在當今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下,教師更要耐得住寂寞,咬定目標,堅定不移,反復探索,方能登堂入室。
二、立足教材風格,引導學生品味文本中豐富的情感
教師要根據文章的風格和文體的特色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課堂教學,使課堂上洋溢的“情”與課文的情感韻味相統(tǒng)一。無論是教學語言、教學手段,還是朗讀、分析,都應該以文本為中心。就文章風格而言,同樣體裁的文章,情感表達方式也不同。例如,職專語文教材中同是表達內心情感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林清玄的《好雪片片》情感基調就大不相同,前者是月夜里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朗誦要用緩慢而低沉的語調;后者是對生活所見的思索——生活中處處隱藏著美,只是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朗誦時要用明快而深情的語調。對不同文體而言,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各具特色,因而教學中教師在緊緊抓住語言藝術這個共性的同時,還必須根據其文體特點來組織課堂教學。詩歌教學主要是多讀,適當引導學生體會分析其意境與韻味;散文教學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點,也要強調多讀;小說教學主要是立足于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的分析與鑒賞。因而從課堂教學方式講,教師不能采用一種模式、運用同一種手段、按照一樣的程序。為此,教師必須依據教材的風格與文體特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文本中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會偏重文本分析,課內朗讀訓練越來越少。其實,大多數課文是通俗易懂的,教師略加點撥,學生就完全能懂。朗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協(xié)同動作的過程。誦讀時,通過抑揚頓挫、輕重徐疾的語調、語速變化,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的脈絡。不少教育專家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文章不厭百回讀”,對一些名篇名段還要背誦。誦讀和領悟是相互促進的,領悟文本思路有利于誦讀,誦讀又加深對文本的領悟,通過對文本的透徹領悟,才能使學生深入品味文本蘊含的情感。
三、培養(yǎng)情感,帶領學生經過學習的全過程
語文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配合的腦力勞動過程。要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必須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要在師生平等對話和互動過程中進行教學。新的形勢要求教師實現(xiàn)由重“教”向重“學”的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的轉變,由重傳授向重指導的轉變,由模式化向個性化的轉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人。語文教師以自身豐富的學識、運用自如的教學技能,使學生在精心設計的情境教學中,不知不覺地與文本產生共鳴。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情感的魅力也在于它的真實性。但是有的教師為了以情感人,往往在語文課上人為地煽情造勢,忽略了學生的真實情感,忽略了學情。有的教師機械照搬,過分追求技巧,刻意營造虛情假意的“情感氛圍”,這些都是應該摒棄的。語文課堂情感的天敵便是“為情造情”的虛情。教師人為的“造情”,其效果遠不如讓學生老老實實地去接觸課文、讀中悟情,在理解的基礎上自然地情由心生。對于閱讀而言,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就是讓學生直接誦讀文本,感悟文意,把握作品的內在情感。
思想感情是貫穿在語言文字之中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必須帶領學生經歷語言文字學習的全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當然,對于某些特定類型的文章,為了以情激情、以情喚情,適當煽情一把也未嘗不可,但一定要把握時機和火候,講究方法和手段。如果教師的烘托與激情演說過多,反而會擠占學生潛心品文的時間,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真切感悟。
總之,語文學科的情感性決定了語文教師要從教學儀態(tài)、課堂構建、教學語言等方面堅持情感教學,這對健全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 趙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