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忠
(廣東深圳市大鵬新區(qū)婦幼保健院五官科,深圳市 518120)
咽鼓管感染、器官功能下降或免疫反應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臨床上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特征為聽力下降和鼓室積液,是一種中耳非化膿性疾?。?],治療不及時或不當,容易導致語言發(fā)育不良及聽力障礙。目前,臨床上一般綜合運用咽鼓管通、口服抗生素藥物及鼓膜穿刺等方式進行治療,但療效欠佳[2]。通過鼓膜置管術對分泌性中耳炎進行治療,能夠有利于中耳在通氣的情況下順利排出分泌物,并促使中耳生理功能的有效恢復,使患者聽力效果得以提高。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4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6例,女 50例;年齡 20~60歲,平均年齡(35.4±6.8)歲。臨床表現(xiàn)為聽力下降、耳鳴、耳內有阻塞感、鼻塞流涕反復發(fā)生、睡眠打鼾等,鏡下檢查見鼓膜均呈淡黃色或琥珀色,伴有渾濁感;純音測聽檢查顯示語言頻率氣導損失20~50 dB;聲道抗圖顯示鼓膜為“B”型曲線;電測聽檢查顯示輕中度傳導性耳聾105例、混合性耳聾41例。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3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激光造孔術進行治療,治療方法為:使用75%酒精對耳道進行消毒,應用鼓膜麻醉劑進行全麻。使用YAG100-2型Nd:YAG激光機(武昌激光設備廠生產),設置功率為15~20 W,于鼓膜后下或前下象限曝光時間1~2 s打孔,直徑為2~3 mm,經負壓將中耳內積液吸出;術后每周進行一次復查,聯(lián)合運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對積液黏稠者的耳腔進行沖洗。實驗組采用鼓膜置管術進行治療,治療方法為:75%酒精對耳道進行消毒,應用鼓膜麻醉劑進行全麻。經外耳道導入0°耳內鏡,直徑為2.7 mm,在監(jiān)視器直視下進行操作;手術于鼓膜緊張部的前下象限行鼓膜切開,呈弧形切口或放射狀切口,鼓膜切開1.0~1.5 mm,注意切開深度以避免造成鼓室黏膜的損傷。使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對鼓室進行沖洗,使用置管器于切口內置入通氣管。術后每周進行一次復查,配合抗生素、黏液稀化劑等進行輔助治療。
1.3 指標觀察 記錄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個月及半年的言語頻率純音聽閾值,比較兩組療效及并發(fā)癥情況。
1.4 療效標準 依據患者的疾病治愈情況對其治療效果進行評價[3]。治愈:聽力正常恢復,耳鳴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鼓膜愈合,咽鼓管通氣良好;好轉:聽力逐漸恢復,耳鳴等臨床癥狀有所減輕,鼓膜比較混沌;無效:臨床癥狀緩解不明顯,鼓室積液復發(f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8.0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2%,對照組為 77.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u=2.835,P=0.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2 不同時間語頻區(qū)氣導平均聽閾的比較 兩組術前、術后1個月的聽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半年聽力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語頻區(qū)氣導平均聽閾的比較 [dB(HL)]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8%,對照組為17.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56,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n)
分泌性中耳炎沒有明確的發(fā)病機制,學術界對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生主要假設有免疫學說、感染學說及中耳負壓學說等[4]。采用傳統(tǒng)藥物對分泌性中耳炎進行治療,起效慢、療效欠佳。因此,激光打孔、雙孔式鼓膜穿刺術、聲頻共振儀及咽鼓管導管等治療方式在臨床工作中被不斷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5]。
3.1 不同手術方式 目前,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較多,但基本治療原則均是對中耳積液進行清除,促使鼓室內通氣狀況的有效改善,進一步加強分泌物的引流,逐漸恢復鼓室黏膜上皮與纖毛運動[6]。采用鼓膜置管術對分泌性中耳炎進行治療,關鍵在于對阻塞的咽鼓管進行開放,使中耳內外氣壓的平衡逐漸恢復[7]。所以,對中耳的黏稠分泌物進行清理,是預防鼓室硬化及中耳粘連發(fā)生的重要前提。在抽出患者中耳內的黏稠分泌物后,聯(lián)合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對耳室進行沖洗,使鼓室內殘留分泌物的引流更加徹底[8]。地塞米松具有抗炎及抗水腫作用,有利于滲出的減少,能夠起到抵抗病毒的良好作用;糜蛋白酶具有抗炎及防水腫的作用,用于術后傷口愈合,可避免積血的發(fā)生。需要注意的是,鼓膜置管的手術進行到一定程度后會給患者帶來痛苦,所以術前麻醉操作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痛苦。置管后一般留置管1~3個月,直至鼓室內分泌物徹底消失后,外耳道深部清晰可見,置管及孔洞周圍清潔的情況下即可撤管。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術后半年聽力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8%。提示與激光造孔治療方法相比,鼓膜切開置管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更加可靠,且并發(fā)癥少。激光造孔治療,其產生的空氣膨脹及熱效應對內耳造成一定騷擾,患者容易出現(xiàn)感音神經性耳聾、眩暈及耳鳴等癥狀。熱效應對中耳鼓室黏膜造成一定損傷,激光造孔操作后患者鼓膜的張力逐漸下降,導致鼓膜進一步松弛,鼓膜與鼓室內壁相互接觸容易粘連,對聲音的傳導造成嚴重影響,因而容易發(fā)生傳導性耳聾。促使咽鼓管機能的進一步恢復是通氣管的取出指征[9]。激光造孔過程中,鼓膜愈合時間較早,咽鼓管機能障礙的恢復欠佳,容易引起激光造孔復發(fā)。鼓膜置管切開手術進行操作時,由于通氣管啞鈴型結構十分特殊,在鼓膜切開處的固定效果良好,一般不易脫出,有利于引流和調壓的持續(xù)進行。通常依據患者病情的需要,可以對通氣管的留置時間進行調整。
3.2 鼓室置管術的優(yōu)點及注意事項 我院采用鼓室置管術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進行治療,經耳內鏡直視下進行手術操作,便于插入外耳道并與鼓膜相靠近。其手術操作十分簡單,能夠清晰了解鼓室積液的性狀,使藥物對鼓室的沖洗更為有效。術后堵管引起的引流不暢得以避免,有效防止了對中耳結構的損傷,鼓膜切口位置的選擇更加準確,直視下切開,其切口大小適宜。但需注意以下幾點[10],以促使治療效果的進一步提升。①術前對攝像系統(tǒng)的方向進行調整,確保顯示器上鼓膜的成像是正位的,以方便術者進行手術操作;②耳內鏡經外耳道進出要穩(wěn),前端不能與外耳道壁相接觸,以免鏡面被分泌物污染,或將外耳道皮膚擦傷;耳內鏡身靠在外耳道口皮膚上,使耳內鏡的操作更為穩(wěn)定;③選擇細的耳內鏡對外耳道狹窄的患者進行手術操作;④分泌物將耳內鏡鏡面污染后,必須及時進行擦拭,通??捎脽崴疇C鏡頭,使手術視野保持清晰。
綜上所述,鼓膜置管術對分泌性中耳炎進行治療,可避免粘連性中耳炎的發(fā)生,與激光造孔治療相比,其療效安全可靠,有利于保持中耳的聽力功能,且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另外,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尚未完全明確其發(fā)病機制,部分病例治療的效果欠佳,因此也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1] 韓德民.2009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7-10.
[2] 鄭億慶,區(qū)永康,陳穗俊,等.耳內鏡在門診診治耳疾病的臨床應用價值[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18(4):239-241.
[3] 張湘民,甘嘉裕,劉 敏,等.中耳特種內鏡檢查與手術[J].中國內鏡雜志,2000,6(5):5 -7.
[4] 謝永漢,彭解人.耳內鏡下應用生物蛋白海綿行鼓膜修補術的臨床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04,10(12):86-87.
[5] 唐旭蘭,周慧群,殷善開.CO2激光鼓膜造孔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近期療效觀察[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0,18(5):499 -500.
[6] 陳 杰,高 下,王 健,等.耳內窺鏡下鼓膜切開置管術30例療效分析[J].山東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學報,2004,18(6):381.
[7] 魏曉萍.153例微波加超聲霧化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yī)學,2009,38(20):2618 -2619.
[8] 周文亮,崔 玉,路 磊,等.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87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3):647-648.
[9] 唐 偉.顯微鏡下鼓膜置管術與腺樣體切除術聯(lián)用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臨床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15(8):1319 -1320,1322.
[10]馮 波,何 勇.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76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