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琉璃(玻璃)藝術大師、山東省內畫藝術大師、山東省輕工行業(yè)首席技師、淄博市名貴料器(雞油黃·雞肝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在神韻,書畫藝術是如此,琉璃藝術也是如此。工藝美術大師孫云毅的藝術最突出處,就在“工極而韻,汲古而化”,就在讓你得味外之味、意外之意。
博山琉璃生產歷史悠久,起源于隋唐,元朝已具相當規(guī)模,清時形成以西冶街為主的琉璃生產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琉璃之鄉(xiāng)”。琉璃有水晶、正白、梅萼紅等十余種顏色,其中雞油黃屬于博山琉璃中最為貴重的色料之一。
博山雞油黃,色呈正黃色,光澤晶瑩,溫潤凝重,憑借其潤澤如玉的氣質,一直是古代皇家使用的器物。早在康熙雍正年間,就已出現(xiàn)并設立皇宮造辦處,專門研制雞油黃。欣賞雞油黃不能局限于它“宮廷”般的外表,若能領略工藝精髓,才能算對其略知一二了。而這博大精深的傳承文化只有在雞油黃第五代傳承人孫云毅這里才能真正地了解到。“雞油黃料器是博山人民辛勤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把它保護好、傳承下去,這是我的責任?!睂O云毅堅定地說。
子承父業(yè),薪火相傳。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高級會員孫云毅悉心繼承父輩們研究成果,憑著不懈探索和大膽創(chuàng)新,使雞油黃制作及基此琉璃的浮雕加工工藝得到了保護、繼承和發(fā)展,并成功申報了國家知識產權專利,成為博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現(xiàn)已成長為博山雞油黃傳統(tǒng)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經營一家琉璃藝術品的企業(yè),以生產雞油黃為主,兼產雞肝石等,產品被歐陽中石等諸多名家收藏。
孫云毅的藝術天分,離不開家族的熏陶。早在清朝中期,博山制作的琉璃工藝品就是皇室貢品,孫云毅的家族也開始從事琉璃行業(yè)。年幼時期的孫云毅便跟隨叔叔孫即杰學習國畫,16歲時進入博山美術琉璃廠工作,并在此學習內畫技藝。為了補充對藝術理論層面的研究,1986年他考上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隨后又在1990年考入山東輕工美校進行了4年的研修,畢業(yè)后回到原單位繼續(xù)從事琉璃工藝制作。
幾十年來,由于制作雞油黃的配方和原料流失,雞油黃作為一種傳統(tǒng)工藝,一度失傳。80年代,其叔叔孫即杰認識到這點,并開始對雞油黃進行研發(fā)。耳濡目染,孫云毅也逐漸對這個復雜的工藝著迷,慢慢對雞油黃有了深入了解。
孫云毅說,相對于制作陶瓷、普通琉璃,雞油黃在配方、燒制爐溫等方面顯得非常難控制,即使將原料、爐溫保持在同一參數下,也可能會因為天氣或冷卻時間等因素導致失敗。也因為這樣,制作雞油黃才有“十缸九不成”之說。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在神韻,書畫藝術是如此,琉璃藝術也是如此。工藝美術大師孫云毅的藝術最突出處,就在“工極而韻,汲古而化”,就在讓你得味外之味、意外之意。
孫云毅的雞油黃料器有很強烈的文人氣息,散發(fā)著樸茂自然,古氣濃郁的味道,使人沉浸其中,產生歷史回味感,觀者于品咂中獲得美的享受;他的作品造型獨特,構思精巧,具有現(xiàn)代裝飾感。雞油黃瓶、鼻煙壺等工藝造型,透露出與時代契合的觀感需求,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現(xiàn)代形式構成,富有創(chuàng)新性;他的作品畫面精致,準確生動,無法模仿。
雞油黃藝術幾百年來,在偶然與必然之間,在大巧與大拙之間,在大雅和大俗之間,記載著博山的炎涼變遷;記載著齊魯文人的風花雪月,記載著陶都人的勤勞與智慧,記載著藝術家傳奇而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