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桐 楊旭東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測試技術服務分公司 黑龍江 大慶 163414)
自油田投入開發(fā)以來,地層出砂嚴重,造成了套管局部壓力異常,容易產(chǎn)生彎曲、變形及錯斷,嚴重影響了油水井的正常生產(chǎn)。伴隨油田開發(fā)力度不斷加大,多臂井徑測井作為檢測套管內徑變化的重要手段,為油水井作業(yè)、大修提供全面、準確的測井數(shù)據(jù)。多臂井徑測井儀通過儀器的測量臂與套管內壁接觸,將套管內壁的變化轉換為井徑測量臂的徑向位移,將儀器內部的機械設計傳遞變?yōu)橥茥U的垂直位移,再轉換成電信號,通過每一測量臂的軌跡實現(xiàn)對套管不同深度上的形變、彎曲、斷裂、孔眼、內壁腐蝕等情況的檢查,其結構示意圖如圖1 所示。
圖1 多臂井徑儀示意圖
套管壁厚是套管承載能力強度的重要技術指標,井下套管主要承受內外壓力和軸向拉力作用,壁厚過薄會導致抗壓強度減弱。直接影響壁厚的,則是套管變形的內徑、外徑。出于井眼通徑尺寸的需要,測井后在現(xiàn)場只給作業(yè)隊提供了簡單的計算結果,各套變點的最小井徑值,即變形的套管內徑值。對于一些相對復雜的變形段來說,評價變徑可通過計算求得,當一個彈性圓環(huán)體在平面內變形時,若擴大內徑,勢必造成圓環(huán)變細;若縮徑,則圓環(huán)變粗,因此,變徑大小也可以由圓環(huán)的周長變化大小來衡量,考慮到套管在井下受力狀況,其變形多為橢圓變形(復雜情況可具體分析),因此可以根據(jù)測出的最大、最小井徑值,大致計算變形套管內周長LEIN。
式(1)中,a 為最大半徑;b 為最小半徑。
在多臂井徑測井中,折算成圓環(huán)形狀態(tài)時的內半徑
RLEC:
若測量出多臂井徑的每一個分井徑值,當井徑腿較多時(16 臂以上),可利用連續(xù)積分原理和弧長公式精確計算變形套管的內周長LEIN,再折算出圓形狀態(tài)時的內半徑RLEC:
ri為第i 個臂井半徑測量值。在考慮套管內徑允許公差的前提下,將圓環(huán)線性弧長折算半徑RLEC 與套管名義內半徑比較即可確定出套管變徑性質,即擴徑、縮徑[1]。
不難理解,在不考慮軸向的彎曲變形伸長時,折算半徑變長,套管壁厚減小。在同樣外力的作用下,壁厚越小,影響越大。
假定套管無質量損失,不考慮軸向的彎曲變形伸長,可利用單位長度套管質量不變原理求出當前平均壁厚(PRET),進一步可計算當前套管展圓時的外徑(PRED)。
式(4)中,BC =(a + b)/2,D 為套管的公稱外徑,t為套管的公稱壁厚。
在部分大斜度井中,儀器受自身重力作用的原因,井下扶正效果不理想,當井壁對儀器的支持力達到扶正器產(chǎn)生形變的受力上限,此時井徑儀會偏離井筒內的居中位置[2],因此作為接觸式測量儀器,對其測量的最大、最小井徑值一定會產(chǎn)生影響。此類問題在造斜點大于30°的深井中比較常見,尤其在井底,測量的最大井徑、最小井徑有時呈喇叭狀分開,重復驗證的結果相似,其界面分析圖顯示為橢圓截面,測井曲線較難反映套管內徑變化的真實情況。
二十臂井徑儀連一個加重桿的重量為32 kg,上、下扶正器的形變外力約為17.9 kg。對井下儀器進行受力分析可知,當斜井井壁對儀器的支撐力為175 N 時,傾斜角正弦值為0.559,對應傾斜角34°,因此當斜井造斜點角度大于34°時,扶正器的彈力不足以支撐井徑儀所受重力而產(chǎn)生形變,自然狀態(tài)下在井筒內位置不再居中。
我們從測井曲線上能夠分辨出,最大井徑、最小井徑、平均井徑曲線在無變形的井段不能重合、差異明顯,且平均井徑曲線值非常接近套管的標準內徑值,最大、最小井徑與平均井徑曲線之間的差值在傾斜井段基本上是穩(wěn)定的。
從下圖的測井曲線實例可以看出校正前、后在1 067 m處的變形尺寸的明顯差異。同一深度的變形點,圖2 顯示最小變徑為109.6 mm,圖3 顯示最小變徑為113.2 mm。
圖2 刻度校正前測井曲線
圖3 刻度校正后測井曲線
可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提高井徑測量的準確性:
1)優(yōu)化測井儀器,增加扶正器的支撐力,減少井斜產(chǎn)生的影響。由于測井時扶正器與套管壁緊密接觸,尤其在斜井中,摩擦阻力大,磨損較嚴重,因此每次測井前仔細檢查每一個井徑臂和扶正臂,發(fā)現(xiàn)磨損現(xiàn)象及時更換,確保儀器測量精度;
2)優(yōu)化施工方法,測井時儀器尾部盡量少的連接加重桿,加重桿連接越多,對儀器尾部產(chǎn)生拖曳力越大,越影響儀器的居中效果,對測井資料的影響也越大[3];
3)優(yōu)化測井工藝,以平均井徑曲線為基準,將測井曲線進行刻度校正,可以使三條曲線在非變形段達到重合的理想狀態(tài)。根據(jù)校正后的曲線進行解釋,能較準確地評價套管變形段的最大、最小井徑值。同時盡可能勻速測井,減少測速對井徑的影響[4]。
部分作業(yè)井存在井下落物,如封隔器膠皮、刮蠟片、鋼絲等。在測井過程中,懸浮物會跟隨儀器上提,如果掛在張開的井徑臂上,會嚴重干擾測井曲線,造成各條曲線井徑異常深度不同,無法真實反映井下套變情況,同時增大了儀器遇卡的可能性[5]。
在此情況下,采用合理的測量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測量井段底部反復收支井徑臂,有效降低井徑臂掛上懸浮物的概率;從測井曲線形態(tài)上分析,只有部分井徑臂顯示異常通常是井下懸浮物引起的,而套管變形各條井徑臂顯示的異常會有連續(xù)性;對每一個異常段都盡可能多地重復測量,必要時必須全井段復測,統(tǒng)一校正深度后在每一個異常段對多條復測曲線逐一對比,若某一井徑異常深度至少有一條曲線在該深度無異常顯示,可判斷該位置無變形,同時要積極與作業(yè)隊溝通,了解井下相關信息。
測井曲線實例如圖4 ~圖6 所示,因井下落物干擾,同一井段的三條測井曲線a、b、c,分別在651 m ~654 m、656 m ~659 m(圖4),681 m ~682 m、701 m ~703 m、706 m ~710 m(圖5),和665 m ~667 m、670 m ~673 m(圖6)顯示井徑異常,經(jīng)過對比,可以判斷該井段650 m ~710 m 沒有變形。
圖4 復測曲線a
圖5 復測曲線b
圖6 復測曲線c
注聚井存在聚合物結垢,它的成分為聚合物絮狀物、粘土及機械雜質、鹽垢和硫化鐵。其對微粒具有很強的裹挾作用[6]。一部分注聚井的井下結塊對井徑曲線干擾很大,它與井下落物的情況有類似之處,但難點在于如果在某一深度井段結垢嚴重,就會導致各條重復曲線在這一深度都顯示異常,給測井資料分析帶來很大難度。
在測井過程中,如果測量井段至人工井底,在儀器探出遇阻深度后,應上提一小段距離,再按操作規(guī)程開始測量,避免儀器下埋太深,降低支開井徑臂帶出聚合物結塊的可能性;對每一個異常段都盡可能多地重復測量,每條曲線對比,某一井徑異常深度至少一條曲線無異常顯示,則判斷該深度位置無變形;觀察井徑曲線的異常形態(tài),附著物造成的曲線異常通常出現(xiàn)臺階,套管變形顯示的井徑曲線弧度相對平滑;
對某一井徑異常深度,若各條復測曲線都能重合,則要觀察井徑曲線異常幅度。如果隨著測量次數(shù)的累加,異常幅度的大體趨勢在逐漸減小,則是聚合物結垢的可能性大,反之為套管變形。
測井曲線實例如圖7 ~圖9 所示,同一井段的三條測井曲線d、e、f,曲線d 有5 個位置顯示異常(圖7),曲線e 異常位置有了些變化,914 m 的異常幅度有所減小(圖8),又經(jīng)過數(shù)次反復測量測得曲線f(圖9),914 m 已無異常。
測井過程中由于溫度、壓力、測量深度的原因導致流體粘度、密度過高,對井徑測量結果也有較大影響[7],通常外界溫度過低或測井深度較淺的條件下容易出現(xiàn)此類狀況,多臂井徑儀測量臂單臂彈力較小,高密度、高粘度流體會降低測量臂的靈活性[8],由此可能會增大測量誤差。
圖7 復測曲線d
圖8 復測曲線e
圖9 復測曲線f
在同一井段的前后兩次測井結果成像圖,如圖10、圖11 所示。對比兩圖分析可知,圖10 中井筒內出現(xiàn)凹槽的主要原因是兩條井徑臂并沒有完全張開,影響了測量結果,而在復測過程中又恢復了正常工作狀態(tài)(圖11)。
圖10 初次測量成像圖
圖11 復測測量成像圖
進行洗井能有效降低流體粘度、密度,同時為提高測量精度解決高粘度對測井結果的影響;從儀器結構入手,增加井徑臂的彈力,技術指標升級。
存在一部分套損井,井徑測量的變徑尺寸與作業(yè)隊打鉛印的結果相比較數(shù)值偏小。此類問題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上、下兩個相近的變形點在井筒內兩側位置對稱,呈180°分布,構成“S”彎,作業(yè)隊通井時油管是連接在一起的,所以遇阻幾率較高,而測井儀器串是組合而成,因此能夠順利來回起下,正常測出變徑值。
1)通過測得的最大、最小井徑值計算折算半徑、套管壁厚能夠滿足對套損井檢測及評價的技術要求;
2)對多臂井徑測量結果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可以為井下精確測量變形尺寸及確定變形深度提供可靠依據(jù);
3)作為檢測套損的主要手段,多臂井徑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不能精確測量套管的縱向裂縫,只能檢查套管內壁損傷,同時有極個別井很難區(qū)分是套管變形或是井壁附著物的問題,因此與電磁探傷組合測井成為一種選擇,優(yōu)化改進多臂井徑儀,測井資料才能更直觀地反映井下狀況。
[1]陳福利,柴細元,金 勇,等.多臂井徑測井檢測套損及其評價方法[J].測井技術,2005,29(2):79-80.
[2]陳 劍.多臂井徑儀測量準確性影響因素分析[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4,28(5):60-61.
[3]吳興芳,朱江梅. 井徑儀器改進后的誤差分析[J].測井技術,2006,30(3):263-264.
[4]戴家才,郭海敏,方 偉,等.新型40 臂井徑儀測井資料處理方法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5,27(2):59-60.
[5]劉清華,鄒良志.多臂井徑測井在套損檢測與預防中的應用[J].國外測井技術,2010,30(10):79-80.
[6]劉玉鳳,楊 波,胡素萍.多臂井徑技術評價與應用[J].測井技術,2004,28(6):221-222.
[7]朱 君.多臂井徑測井技術在油田套損檢測領域的應用[J].國外測井技術,2008,28(8):132-133.
[8]梁忠野.大慶油田調整井井徑異常對測井曲線的影響[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33(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