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棲
浪費也是一種犯罪
◆ 沈 棲
自不待言,貪污是公認的一種犯罪行為。當年,毛澤東將“浪費”與“貪污”同列為“是一種極大的犯罪”。浪費性質之嚴重,于此可見一斑。
偉人說此言的那個年代,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的統(tǒng)攝下,經濟發(fā)展緩慢,物質供應奇缺,且不說像電器如電視機、電冰箱之類頗為罕見,就連生活必需品如布料、糧食乃至火柴、油鹽等都得憑票供應,上海還發(fā)行過半兩的糧票哩!多年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與消費的矛盾時隱時現(xiàn)困擾著社會。于是乎,“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持家)”成為了全社會的口頭禪,那些時代楷模如雷鋒、焦裕祿的身上都具備著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元素。
改革開放帶來了時代巨變,其最大的變化是,在思想解放的同時,生產力也得以極大的解放,市場經濟體制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活力,催生著物質產品源源不斷,層出不窮,人們的生活水平日臻小康,“倉廩實”、“衣食足”不再是一種奢望。然而,人們在告別貧窮落后的同時,似乎也告別了勤儉節(jié)約。近些年來,追求奢靡,大吃大喝,揮霍無度,鋪張浪費,比比皆是,幾成社會頑疾。人們不禁要大聲詰問:浪費難道不是一種犯罪么?
繼《黨政機關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條例》之后,中辦、國辦又印發(fā)了《關于厲行節(jié)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力求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該文件所列的公務活動用餐、單位食堂用餐要求以及對餐飲企業(yè)的要求,都是旨在推進科學文明的餐飲消費模式,減少各環(huán)節(jié)糧食損失浪費。“反對食品浪費”無疑成為當下倡導科學文明的一項帶有實質性意義的舉措。它回應了當年偉人名言:浪費依然是一種“犯罪”,全社會亟需畏之。
說浪費是“犯罪”,是因為它肆意糟蹋和虛擲了國家的寶貴資源。我國人口眾多,每人每天浪費一元錢的價值量,合計便是一個天文數字。就以食品浪費為例,每人每天扔掉一口飯、一兩肉,堆積起來便是一個龐然大物,足以養(yǎng)活一個小國家。我國雖說已列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GDP還排在全球100名之后,中國還有很多吃不飽飯、用不上水的老少邊村寨。再說,我國即使連年糧食豐收,還是多少要進口一些以補缺口。更何況,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也不是一代人可以獨自盡享的,它還屬于子孫后代。有鑒于此,反對“舌尖上的浪費”,中國社會健康、節(jié)儉、符合倫理的餐飲消費方式仍然須牢牢占據道德和輿論高地。
至于官場蔓延的奢靡之風,很大程度上便是表現(xiàn)在公務活動的大吃大喝方面。近些年,“三公消費”屢為社會詬病,公款吃喝在相當一部分官員眼里并不忌諱,相反,顯擺、攀比,甚至以會議、培訓等名義組織宴請,狂飲猛喝,直至中央八項規(guī)定出臺,官場仍有一些饕餮之徒頂風作案。公款大吃大喝業(yè)已成為了黨內腐敗的表征,倘再不嚴禁,它不止是食品資源的浪費,還是政治資源的銷蝕:敗壞黨的風氣,腐化黨的作風,侵蝕黨的肌體——孰能斷言:這不是一種“犯罪”?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睂τ诶速M這種社會痼疾,似也該有畏,因為它是一種“犯罪”,決計不可等閑視之呵!
發(fā)稿編輯/浦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