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榕然 (福建將樂縣林業(yè)局,福建將樂 353300)
南方紅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屬紅豆杉科紅豆杉屬植物,為中國特有的第三紀孑遺植物,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分布在亞熱帶地區(qū)及溫帶的南部地區(qū),喜生長于海拔300 ~1 600 m 的山坡、溝谷、河邊或密林中的陰濕處[1-2]。南方紅豆杉為常綠樹種,葉片濃綠,樹冠塔形,種子假種皮肉質、紅綠相間,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園林和城市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南方紅豆杉是著名的抗癌藥用植物,其全株所含的紫杉醇及其衍生物具有高效抗癌活性[3]。因此,南方紅豆杉集藥用、材用、觀賞于一身,有“植物黃金”之稱。近年來,紅豆杉的醫(yī)學價值已被廣泛研究,積極發(fā)展人工栽培紅豆杉藥用林成為林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方向[4]。但是,南方紅豆杉造林存在生長速度緩慢、對環(huán)境的敏感度較大、試驗培育困難及優(yōu)良種質資源稀缺的問題,導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5-6]。對南方紅豆杉的人工培育造林進行研究和開發(fā),是擴大南方紅豆杉資源,解決紫杉醇原料短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福建省是我國南方紅豆杉資源較豐富且人工栽培較多的地區(qū)。為了進一步了解南方紅豆杉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擴大紅豆杉資源,對紅豆杉開展苗木培育以及在適生區(qū)開展紅豆杉造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系統(tǒng)研究南方紅豆杉不同造林方式的效果,對不同類型的南方紅豆杉在不同坡向和坡位條件下進行造林對比試驗,以探討不同類型苗木山地造林時林木生長量、造林保存率的差異。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地位于福建將樂縣隴西山自然保護區(qū)將樂、明溪2縣交界處,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水潤條件優(yōu)越,冬季短,無霜期227~269 d。年平均氣溫18.4 ℃,降雨量1 600 ~1 900 mm,日照時間1 761.1 h,相對濕度81%,適宜南方紅豆杉生長。
1.2 試驗材料 選取南方紅豆杉輕基質苗(以下簡稱袋苗)和大田育苗(以下簡稱裸根苗)進行造林對比試驗,2種類型苗木的選取標準:植株高度45.0 cm,地徑0.50 cm,均達到出圃要求。
1.3 試驗方法 調查林分為2012年3月種植,在同一坡向上、中、下3個坡位的陽坡、半陽坡和陰坡各選擇2塊20 m×20 m的樣地,分別種植袋苗及裸根苗,挖穴種植,穴規(guī)格為0.6 m×0.4 m ×0.4 m,每穴施1 kg有機肥。按照2 m ×2 m行間距種植,每塊樣地種植100株南方紅豆杉,回填土時,要施足基肥,并去除一些雜灌、石塊等,最后形成“饅頭狀”。不同坡位及不同類型苗木的土、肥、水等管理條件相同,均按常規(guī)進行。
1.4 調查統(tǒng)計 幼苗生長主要參數(shù)是樹高與地徑,它們是判別造林效果的重要指標,也是檢驗適地適樹的重要標準。2014年3月對不同坡位隨機抽取6列(包含陽坡、半陽坡、陰坡各2列)進行調查統(tǒng)計,測量記錄選取列苗木的苗高、地徑、成活率指標。成活率是每列成活的苗木株數(shù)與造林時的栽種株數(shù)的百分比。苗高是指苗木頂芽距地面的高度,用鋼卷尺測量,精確到0.01 cm。地徑指苗木接近地表處的直徑,用游標卡尺測量,精確到0.01 cm。
2.1 不同類型南方紅豆杉幼苗生長及成活率
2.1.1 不同類型南方紅豆杉苗木的生長狀況統(tǒng)計。對不同類型南方紅豆杉的生長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見表1。苗高最大值為袋苗130.50 cm,最小值裸根苗86.20 cm,地徑最大值1.45 cm,最小值裸根苗0.82 cm,成活率最大為袋苗100%,最小為裸根苗40%。變異較大的為裸根苗的成活率,最小值為袋裝苗的成活率。
表1 不同類型苗木生長狀況統(tǒng)計
2.1.2 不同類型苗木生長狀況差異性分析 通過對不同類型南方紅豆杉苗木的生長情況進行方差性分析可知(表2),2種類型的南方紅豆杉苗高、地徑和成活率都達到了差異極顯著水平(P<0.01),說明在紅豆杉造林中,采用的苗木類型不同,會對苗木的生長產(chǎn)生極顯著的影響。由以上統(tǒng)計結果可知,袋裝苗的生長情況優(yōu)于裸根苗,因此在造林中盡可能使用袋裝苗。
表2 不同類型苗木生長狀況差異性分析
2.2 不同坡位南方紅豆杉幼苗生長及保存率
2.2.1 不同坡位南方紅豆杉苗木的生長狀況統(tǒng)計。對南方紅豆杉不同坡位的生長狀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表3),結果表明,苗高最大值為下坡位(130.50 cm),最小值為上坡位(86.20);地徑最大值為下坡位(1.45 cm),最小值為上坡位(0.82 cm);成活率最大值為中坡位和下坡位的100%,最小值為上坡位的40%。可見,處于上坡位的南方紅豆杉幼苗,苗高、地徑以及造林成活率明顯要比處于下坡位的幼苗低,在實際造林生產(chǎn)中,下坡位水分充足,又不會形成暴曬,應盡可能選在此處種植。
表3 不同坡位苗木生長狀況統(tǒng)計
2.2.2 不同坡位南方紅豆杉生長差異性分析。通過對不同坡位南方紅豆杉苗木的生長情況進行方差性分析,由表4可知,上、中、下3個坡位的南方紅豆杉的成活率達到了差異顯著水平,苗高和地徑達到了差異極顯著水平(P<0.01),說明在紅豆杉造林中,種植的坡位不同,對苗木的生長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表4 不同坡位生長狀況差異性分析
2.3 不同坡向南方紅豆杉幼苗生長及保存率
2.3.1 不同坡向南方紅豆杉苗木的生長狀況統(tǒng)計。在不同坡向上營造南方紅豆杉,其成活率和造林質量相關很大,因此坡向成為南方紅豆杉造林立地條件選擇的重要因子。試驗以陽坡、半陽坡、陰坡的紅豆杉幼苗生長狀況作對比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在上坡位,苗高最小值為半陽坡袋苗108.6 cm,最小值為陽坡裸根苗86.2 cm;地徑最大值為陰坡袋苗1.17 cm,最小值為陽坡裸根苗0.82 cm;成活率最大值為陰坡袋苗90%,最小值陰坡裸根苗40%。在中坡位,苗高最大值為陽坡袋苗128.50 cm,最小值為陰坡裸根苗98.20 cm;地徑最大值為半陽坡袋苗1.36 cm,最小值為陽坡裸根苗1.02 cm;成活率最大值為陰坡和半陽坡袋苗100%,最小值為上陰坡裸根苗50%。在下坡位,苗高最大值為陰坡袋苗130.50 cm,最大值為陰坡裸根苗107.40 cm;地徑最大值為陽坡袋苗1.45 cm,最小值為半陽坡裸根苗1.11 cm;成活率最大值為陽坡和半陽坡袋苗100%,最小值為陰坡裸根苗70%。
2.3.2 不同坡向對南方紅豆杉生長的差異性分析。由差異性分析結果可知,種植在不同坡向的南方紅豆杉幼苗的苗高、地徑和成活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結果見表5。這并不能否認坡向對幼苗的生長無影響,這從不同坡位上坡向影響苗木生長的遞變規(guī)律就可以看出來,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坡向較坡位對幼苗生長的影響較小的原因。
表5 不同坡向苗木生長狀況差異性分析
(1)南方紅豆杉用途廣泛,富有極高的經(jīng)濟價值,因此,對其造林和育苗技術進行深入探討,對于大力發(fā)展南方紅豆杉產(chǎn)業(yè)有重要的意義。通過確定不同類型苗木及不同立地條件下南方紅豆杉生長狀況的差異性,從而為營林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通過對南方紅豆杉新造幼林的生長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苗木以及坡位對于幼林的發(fā)育有較大的影響,這為今后的紅豆杉造林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2)試驗結果發(fā)現(xiàn):①不同的苗木類型對于幼林的樹高、地徑和成活率具有極顯著影響,其中袋裝苗木優(yōu)于裸根苗。②不同坡位對于幼林的樹高、地徑和成活率具較大影響,其中地徑表現(xiàn)為差異極顯著,樹高、成活率為顯著水平,在同一坡位上,陰坡的苗木生長情況最優(yōu),處于半陽坡的苗木生長情況中等,而種植在陽坡的苗木質量較差。從苗木類型和不同坡位2個角度上看,袋裝苗的生長均優(yōu)于裸根苗,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在移植過程中,袋裝苗較裸根苗對于苗木的傷害小,另一方面袋裝苗在幼林生長中具有養(yǎng)分供給以及較強的保水能力。因此,在實際造林生產(chǎn)中,應盡可能采用袋裝苗。
(3)同一坡向南方紅豆杉生長量隨坡位的變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遞變規(guī)律:下坡位的生長量從陽坡—半陽坡—陰坡是遞增的關系,上坡位的生長量從陽坡—半陽坡—陰坡是遞減的關系,說明南方紅豆杉喜好潮濕、陰涼的生長環(huán)境,但種植在陰濕氣候下,宜保證充足的陽光。
[1]謝志慧,杜玲玲,李效賢,等.南方紅豆杉研究新進展[J].中國藥業(yè),2009,18(15):3 -5.
[2]黎嬌華,張小平,孫啟武,等.南方紅豆杉無性生殖育苗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4(1):60 -63.
[3]張學玉,曲瑋,梁敬鈺,等.紅豆杉屬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海峽藥學,2011,23(6):5 -9.
[4]阮煜,霍鋒,張純,等.紅豆杉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陜西林業(yè)科技,2006(2):1 -5.
[5]洪偉,王新功,吳承禎,等.瀕危植物南方紅豆杉種群生命表及譜分析[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4,15(6):1109 -1112.
[6]李先琨,黃玉清,蘇宗明,等.元寶山南方紅豆杉種群分布格局及動態(tài)[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0,11(2):169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