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瓊 潘謙宏 沈燕鴻 王偉波 李雅俐(西安長慶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陜西 西安 710018)
油氣田生產過程中,含有CO2、H2S的鹵水伴隨著天然氣產出,對油氣井設備如油管、套管、輸氣管線等材質產生很大的腐蝕,對整個氣田的正常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CO2引起鋼鐵迅速的全面腐蝕和嚴重的局部腐蝕,使得管道和設備發(fā)生早期腐蝕失效,并造成嚴重的后果。另外,CO2在天然氣-凝析液井中可引起深坑型腐蝕、苔蘚狀腐蝕和沖蝕。目前采用氣井緩蝕劑是一種有效又經濟的方法。在針對目前國內在緩蝕劑方面主要是以咪唑啉、 醛、酮、酰胺等類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氣田中既有CO2、又有H2S 的腐蝕介質,同時伴有脫出水及無機鹽腐蝕介質,確定了最終確定出了對氣—液環(huán)境中的腐蝕介質含量下效果良好的緩蝕劑配方和合成工藝。
我國應用的油氣井緩蝕劑主要有醛類、酰胺類、咪唑啉類、吡啶類、頁氮類等。而高溫、高含CO2油氣井緩蝕劑既要能耐CO2類酸性介質的腐蝕,又要能耐90℃以上的高溫。耐高溫必須要有很強的吸附能力。一般認為,咪唑啉類化合物對碳鋼、銅、鋁等有優(yōu)良的緩蝕性能,咪唑啉學名間二氮雜環(huán)戊烯,分子結構中有氨基,可以吸收酸性的CO2、H2S的氣體,起到一定的緩蝕作用。因此確定了室內進行咪唑啉緩蝕劑結構設計研究。
采用不同結構、不同克分子比的脂肪酸(環(huán)烷酸、苯甲酸等)與不同的胺類(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多乙烯多胺、β-羥乙基乙二胺等)加熱縮合、環(huán)化生成不同結構類型的咪唑啉。
第一段合成:咪唑啉合成
首先,連接好實驗裝置,按照配方分別準確稱取有機酸、有機溶劑和多乙烯多胺;由圓底燒瓶的加料口先加入依次加入各物料,開啟電熱套,以每分鐘2.5~3 ℃勻速地加熱,并啟動攪拌裝置,勻速攪拌,開啟循環(huán)水,進行冷凝循環(huán),當溫度為230-240℃,證明第一階段的咪唑啉合成反應完成。
第二段合成:咪唑啉季銨化
第一步完成后,停止加熱,逐步降低溫度,使其控制在150~160℃,進行生成物的季銨化反應2h。至此,咪唑啉季銨化反應完成。
第三段改性:油溶性改性
由于經過了縮合和季銨化的反應,生成的咪唑啉呈粘稠狀物質,并且為油溶性,在水相中分散性差,很難擴散到金屬表面,因此,室內進行咪唑啉的油溶性改性。通過加料口向第二步反應完成后的生成物中加入分散性好的溶劑,然后攪拌反應。待生成物呈均相后,反應結束。
室內進行了有機酸A與有機胺類B與有機芐化物C幾種不同的摩爾比,根據(jù)幾組合成結果確定A∶ B∶C=1∶1.20∶0.18為最佳配比。
有機合成中溫度和時間是影響合成反應的兩大關鍵因素,由大量室內對合成過程中初餾點控制,咪唑啉的合成過程中反應溫度和時間控制可知,最理想的初餾點合成溫度為158-162℃,之后在5小時的合成中溫度不能超過240℃。在2小時季銨化合成中溫度不超過160℃。
目前油氣井緩蝕劑沒有行業(yè)評價標準,同時,由于目前各油田氣井中的腐蝕介質含量不同,另外,及使同一油田的不同采氣廠含有CO2、H2S的腐蝕介質也存在著差異,因此,室內參照現(xiàn)場腐蝕介質含量,確定評價介質。
(1)腐蝕介質制備原理
由于目前H2S的安全性要求,采用室內理論計算反應生成腐蝕性H2S和CO2的方式制備,制備原理如下:
將制備的腐蝕氣體通入腐蝕反應瓶中,瓶內裝入飽和NaCl溶液占據(jù)1/2空間,腐蝕性氣體一部分溶解于溶液中,一部分占據(jù)空余空間,形成氣液雙相腐蝕體系。
(2)腐蝕裝置圖示
(3) 緩蝕性能評價結果分析
室內進行了合成樣品評價試驗,選取了合成樣品和復配的工業(yè)樣品、室內設計了實驗方案,進行氣—液緩蝕劑評價,現(xiàn)摘錄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結果如下:
圖1 充裝腐蝕液的示意圖
表3 -2 天然氣緩蝕劑室內對比評價結果1
目前室內合成的天然氣緩蝕劑在腐蝕介質:NaCl:50g/L,CO2:400mg/ L,H2S:100mg/ L的環(huán)境中評價,液相緩蝕率大于90%,氣相緩蝕率偏低。
(1)合成配比(摩爾比):A∶B∶C=1∶1.20∶0.18
(2)合成條件:第一階段合成溫度: 158~162℃,合成時間:40min ;第二階段合成溫度:162~240℃,合成時間:4h。第三段改性:油溶性改性1 h。
合成產品為黃色或黃褐色透明液體,pH值8.0~8.5,凝點小于-30℃,密度0.900~0.950g/cm3,不溶于水,可溶于醇類溶劑和煤油,在腐蝕介質為:NaCl:50g/L, CO2:3600mg/L,H2S:360mg/L的條件下,濃度50mg/L, 72h在80℃下液相緩蝕率大于90%。
[1]陸柱,鄭士忠,錢滇子,許學文.油田水處理技術[M].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0.3 :P112-119.
[2]國內外油氣井抗CO2腐蝕緩蝕劑的研究進展[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