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慧君(武漢大學體育部,湖北 武漢 430072)
國際體育比賽賽事物流,是指從體育賽事開始到結束,將體育賽事所需物資,從各地供給到賽事需求地的實時動態(tài)過程。廣義上,賽事物流包含包裝、運輸、裝卸、存儲、配送、加工等活動。內容上,賽事物流包括運動員器材與場館設施物流、媒體器材物流、生活供給物流。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食品物流事故,對于任何國際體育賽事舉辦國的負面影響都是巨大的[1]。為此,構建高效、快捷、安全、準確、網(wǎng)絡化的食品物流安全體系,需要從賽事物流需求預測、物流配送中心選址、物流運作模式3個方面著手。
按照發(fā)生的時間,賽事物流分為賽前物流需求、賽中物流需求和賽后物流需求。賽前物流需求是指比賽前對于物流的需求,其一般占據(jù)整個物流的50%;賽中物流需求,是指比賽過程中對物流的需求,及時準確是此階段的核心要求;賽后物流是指賽事結束后的物流需求,此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賽前物流的逆向過程。對于食品物流需求量的預測,主要集中在賽中,因此本文以賽中食品物流為考察對象。任何大賽舉辦期間,除了運動員,還包括游客及本市居民的需求,游客和本市居民的食品需求主要由社會物流保障。本文的研究主要限定于參賽人員的食品需求。
所謂定性預測,指的是根據(jù)同類體育賽事近期舉辦的需求量進行類推,得出目標體育賽事食品需求量。一般而言,同樣體育賽事的比賽規(guī)模和受眾數(shù)量是相對穩(wěn)定的,唯一需要微調的在于賽事舉辦地點經濟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差異,以及當?shù)卣畬Ρ荣愔匾暢潭燃巴度肓Χ鹊牟町悺1?列舉了運動員及工作人員人數(shù)、肉類、海產品、水果蔬菜、飲用水等5個指標,以雅典奧運會與悉尼奧運會為例,各種數(shù)據(jù)的比例基本維持在1.4,盡管海產品和水果蔬菜的比例高于1.4,但是考慮到雅典奧運會與悉尼奧運會的時差、國家之間飲食習慣與氣候的差異,上述的差別是可以接受的。以北京奧運會和雅典奧運會為例,其運動員及工作人員的比例為1.1,但是其他產品的比例基本高于1.1,最高的甚至達到2.4,如果考慮到東方的飲食以蔬菜為主也就無足為奇了。同時,為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借機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形象,物資供應方面水漲船高也就在所難免。綜上所述,悉尼奧運會、雅典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在食物需求量方面是等比例關系,完全符合事物需求的定性分析理論。
對于食品需求的定量預測,需要對食品的需求通過一定的模型計算出平均數(shù),然因賽事舉辦地、參賽人群、參賽比例等差異,為求一個平均值,故采用加權移動平均法。加權移動平均數(shù),對于不同移動時期的數(shù)值給予不同對待。對近期數(shù)據(jù)給予較大的權數(shù),對較遠的數(shù)據(jù)給予較小的權數(shù),這樣就可以彌補簡單移動平均數(shù)的不足,適用于受各種變量因素影響的食品需求定量預測。
表1 近年來各屆奧運會人員與食物物流對比Table 1 The Olympic Games compared with food logistics in recent years
式中:
F——第t屆體育賽事第l類生活物質的預測值;
i——體育賽事序列項數(shù)(1,2,3…… );
n——移動平均法中考慮的項數(shù);
Dl,t-(n+1)+i——第t-(n+1)+i屆體育賽事第l生活物資的實際值;
Wl,t-(n+1)+i——第t-(n+1)+i屆體育賽事第l類生活物資的權重值;
At-(n+1)+i——第t屆體育賽事人數(shù)時第t-(n+1)+i屆人數(shù)的倍數(shù)。
為此,式(1)就可以用來對大型體育賽事的某些需求量進行計算,其中移動項目和權重(n,w)是變量,當n為恒值,w的具體值是利用德爾菲法對w值進行預測。假設n=2,w1=0.4,w2=0.6;可知a1=1.687 5,A2=1.227,故F3=0.4×1.687 5×85+0.6×1.227×120=145.719t,而實際上北京奧運會的肉類供應量為178t,實際值與預測值的比例為1.2。究其原因,實際值與預測值之間的差距是因為舉辦地經濟狀況、支持及重視力度、運動員及工作人員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差異。
體育賽事物流中心的選址,應該以實現(xiàn)賽事成功舉辦、物流服務成本最低為目標[2]。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原則:① 成本最低原則,其包括建設費用、運行費用;② 兼顧性原則,要求兼顧賽事的臨時性需要與城市的總體規(guī)劃;③ 便利性原則,便利運輸,強化水路、鐵路、公路和航空的多式聯(lián)運;④先進性原則,強調硬件與軟件的配合,強調利用科學技術,強化賽事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和諧。影響物流中心選址的主要因素有3個:①自然條件,充分考慮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因素。避免在常發(fā)生暴雨、暴雪之地、地質松軟,城市內澇、地形坡陡、地形狹長之處建立物流中心;而應該在透風、環(huán)境優(yōu)雅、交通便利之處建立物流中心。② 供需因素,強調物流的方便性,堅持空運和公路運輸?shù)穆?lián)運,保障點對點的方便快捷。③ 城市因素,保障賽事場館的建設與城市總體規(guī)劃相配套,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使物流中心的地域分布與區(qū)域物流資源相適應[3]。具體而言,大型體育賽事物流中心的選址工作,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由于外部性因素的客觀性,其成為選址論證首先需要突破的,如果外部性不能證成,則物流中心就無法確定。此時,主要考量因素是城市交通設施條件、城市規(guī)劃用地條件、具體地塊的地質、形狀等、與周圍場館的平均距離分布、以及周邊的基礎設置和附屬設置是否完備。以交通條件為例,必須兼顧多種交通方式,強調物流中心的中轉和集散功能,保證配送的及時有效。
內部性證成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① 物流業(yè)務需求量的計算,這既包括對各個食品總量的需求,更包括各項物流的具體流量,比如肉類的存儲量、對各個場館提供的肉量的分配運輸,應急儲備與運輸,以及對于浮動量的計算存儲等;②物流運輸成本的預估。在保障賽事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對物流成本的控制并不是很重要,只是以盡量降低物流成本為原則。以北京奧運會為例,由于其比賽場地具有集中性,且都集中于北京中心,“拿地”成本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保障運動會的順利舉辦成為最關鍵因素。
通過外部性證成和內部性證成,選擇一些備選方案,在這些備選方案中,經過組委會、行業(yè)機構和社會的公開聽證咨詢建議后,最終確定物流中心的地位。當然,這個地址的選擇,不是根據(jù)單一的因素決定,而是綜合了所有的影響因素后,綜合平衡的結果。
物流體系構建的最后一環(huán)是運作模式的規(guī)劃,食品物流運作模式大致有3種:物流配送區(qū)域劃分、物流倉儲系統(tǒng)規(guī)劃、物流配送規(guī)劃。
賽事物流服務的模式主要有3種:自我服務模式、供應商服務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自我服務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可掌握物流過程,卻面臨物流設施一次性使用的困境。供應商提供服務方便快捷,但眾多服務商層次不齊,管理不便。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由專業(yè)化的工作承賽事的物流。對于大型體育賽事的食品物流而言,其具有特殊性,一般會選擇供應商配送的模式,即供應商在通過一定的機構和賽事主辦方的審查后,將食品物資直接配送到比賽場館和生活場館。
事實上,食品需求對于質量和時效要求比較嚴格,其必然要求物流是“少量多次”,否則容易損害食品的新鮮。申言之,食品需求個性化,主要在于需求主體數(shù)量眾多、復雜、涉及面廣。此時,如果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食品必然經歷從生產商——供應商——第三方運輸——主辦方檢驗等繁瑣的流程,這種人為增加貨物中轉環(huán)節(jié)和在途運輸時間必然影響食品質量。若改由對食品屬性更為了解的供應商提供服務,各供應商可以根據(jù)配送的內容制定更專業(yè)化、更細化的配送方案,既保證在途運輸時間,又能夠保障食品的新鮮[4]。
倉儲系統(tǒng)是為大型體系賽事所需要的物資進行存儲和保管,倉儲系統(tǒng)既是物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應對突發(fā)性事件的提前準備,起一個緩沖的作用。一般情況下,一個體育賽事的倉儲物流由物資、存儲空間、工作人員、倉儲設備、工作指南和信息管理幾個部分組成。相對而言,生活物資(食品)和易消耗物資的存儲需要放在首位,因為其實時供應發(fā)生變化的可能性會更高。按照上述分析,對于生活物資(食品)采用供應商物流的方式也是為應急需要[5],其必然要求賽事主辦方有一定的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就比賽器材而言,其需求量一般不會發(fā)生變動,通常是賽前租用,賽后歸還。而生活物資則不同,其貫穿于賽前、賽中、賽后,且隨著比賽的日期有所變化,為此,在倉儲設計時,可參照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60%的賽事物流需求的不確定性[6]。對于物流設備、作業(yè)流程及信息管理系統(tǒng),則可以尋求專業(yè)物流公司的幫助,要么租借、要么培訓[7]、要么第三方勞務派遣。
事實上,對于生活資料(食品)的物流派送之所以選擇供應商派送,主要是基于食品的特殊性,供應商物流可以保障其新鮮以及配送的專業(yè)化。而為應對不時之需又讓主辦方自己建立倉儲中心,這無疑與選擇供應商配送的邏輯相違背[8]。為此,可以考慮對倉儲進行優(yōu)化,建立供應商倉儲機制。但這需要一個前提條件,即供應商的倉儲條件必須符合賽事的相關資質要求,具有一定的信息管理水平,要求其能夠根據(jù)賽事的進程,實時掌控賽事情況,及時填補庫存。為此,需要主辦方和供應商之間精誠合作,在產品質量監(jiān)控、庫存水平預測和信息共享方面展開合作。
賽事物流的配送規(guī)劃具體內容包括:為物資的運輸提供最優(yōu)的運輸路線、運輸方式和相關的宏觀調配。在賽事物流配送中需要遵守幾個原則:① 快速反應的要求。由于賽事中存在大量未知因素,突發(fā)性事件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因此配送系統(tǒng)必須為賽事提供快速的點對點服務;② 安全準確的要求。在快速反應的同時,必須要做到配送物品的質量不出問題,避免出現(xiàn)二次污染[9];③ 經濟性的要求。配送作為服務必須以盈利為目的,如何在保證配送速度和質量的前提下,實現(xiàn)經濟性的要求,是考驗企業(yè)生存能力的大問題。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應該設立對食品物流安全進行統(tǒng)一管理和協(xié)調的領導機構,設立獨立的食品物流安全衛(wèi)生檢測和消毒機構,防止腐敗變質和二次污染,建立完善的食品物流監(jiān)督與培訓制度,形成人人注重食品安全的意識[10]。
大型體育賽事能否順利召開,完善的賽事物流體系必不可少。作為提供運動員、工作人員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物流體系,則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一個體育賽事,不能從基本生活上做好保障,則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談。大型賽事食品物流體系的構建,應該從3個方面著手,賽事需求預測、物流選址規(guī)劃以及運作模式規(guī)劃,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 郭子俠,胡克強,汪東.大型國際綜合性運動會運動員村食品衛(wèi)生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04(3):6~9.
2 戴禾,劉興景,楊東援.物流園區(qū)選址問題研究[J].綜合運輸,2001(2):34.
3 張晶晶,佘偉重,閆當巖.大型體育賽事物流中心選址研究[J].物流技術,2013(1):62.
4 陳蓓蓓,趙莉莉.現(xiàn)代大型體育賽事物流信息第需求分析[J].物流技術,2012(8):392.
5 秦寰宇,汝宜紅,徐秀全.大型綜合體育賽事物流體系分析研究[J].物流技術,2010(3):44.
6 楊華,袁紅,周健,等.探討大型活動場地賽事的食品衛(wèi)生安全保障工作[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14(3):934~935.
7 劉秀蘭,夏廷彬.食品安全風險分析及其在食品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食品與機械,2008,24(4):124~127.
8 姚水瓊.歐美國家食品安全檢測與監(jiān)管的特點與啟示[J].食品與機械,2011,27(1):67~70.
9 張秀麗.食品安全信息傳播中政府輿情引導及媒體責任[J].食品與機械,2014,30(4):271~273.
10 朱艷新,蒙玉玲.食品物流安全風險及其應對[J].理論探索,2013(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