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山
(大慶油田試油試采公司,黑龍江大慶163400)
塔木察格南凹陷與貝爾凹陷的地層對比
張振山*
(大慶油田試油試采公司,黑龍江大慶163400)
塔木察格盆地塔木察格坳陷塔南凹陷與貝爾湖坳陷貝爾凹陷同屬一個盆地,通過對塔木察格南凹陷與貝爾凹陷的巖性組合特征、電性組合特征,地震反射層特征等地層發(fā)育特征的對比確定塔木察格坳陷與貝爾凹陷地層發(fā)育的層位相似性,從而總結(jié)出地層發(fā)育特征共性,以指導塔木察格南凹陷的勘探開發(fā)工作。
巖性組合特征;電性組合特征;反射層特征;地層對比
蒙古塔木察格盆地塔木察格坳陷已投入勘探及滾動開發(fā),考慮到塔木察格坳陷塔南凹陷與貝爾湖坳陷貝爾凹陷屬同一盆地,地層發(fā)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根據(jù)已掌握塔木察格坳陷部分井的地質(zhì)資料與貝爾湖坳陷地質(zhì)資料進行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規(guī)律,用以指導對此區(qū)塊進一步的勘探開發(fā)工作。
塔木察格盆地位于蒙古東部,向北延伸進入中國,與海拉爾盆地屬同一沉積盆地。塔木察格盆地在平面上可以劃分為三坳二隆五個一級構(gòu)造單元,12個凹陷,西部坳陷區(qū)、巴蘭—沙巴拉格隆起區(qū)、塔木察格坳陷、貝爾—布伊諾爾隆起區(qū)、巴音桑布爾坳陷。其中塔木察格坳陷向北與海拉爾盆地貝爾湖坳陷相連,由3個凹陷組成,南貝爾凹陷、塔木察格北凹陷、塔木察格南凹陷。
南部的塔南凹陷(塔木察格南凹陷)為雙斷結(jié)構(gòu),凹陷寬大于40km,面積大約3000km2,在該坳陷中基底最大埋深4500m,主要目的層查干組在全區(qū)分布廣泛,最大厚度1100m,上宗巴音組最大厚度400m。塔木察格南凹陷中除了查干組以上地層外,在19-2井還鉆到了興安嶺群。該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所發(fā)現(xiàn)的油氣最富集地區(qū),已經(jīng)鉆了23口井,有多口井獲得了工業(yè)油流。目前在塔木察格盆地塔木察格南凹陷19區(qū)塊共發(fā)現(xiàn)土爾遜、土爾遜北2個油田,包括4個含油區(qū)塊,總含油面積37.7km2,石油地質(zhì)儲量3512×104t;油層厚度16~50m,目前原油產(chǎn)量集中在19區(qū)塊。
塔木察格南凹陷已經(jīng)鉆了23口井,通過對塔木察格南凹陷19-2、19-10、19-12、19-13、19-14、19-15等井地層發(fā)育巖性組合特征和電性組合特征總結(jié)分析,并且把它與貝爾湖坳陷貝爾凹陷巖性組合特征和電性組合特征進行對比,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規(guī)律,可供參考。
2.1塔木察格南凹陷與貝爾凹陷巖性對比
2.1.1貝爾凹陷巖性組合特征
A.青元崗組:河流相沉積,灰、紫紅色泥巖與砂巖和礫巖互層。
B.伊敏組:為一套湖沼相—河流相沉積。為大段深灰、灰色泥巖夾薄層灰色粉砂巖,下部為大段深灰、灰色泥巖夾薄層灰色粉砂巖,粉砂巖,局部夾薄層煤。
C.大磨拐河組二段:厚度一般為150~600m。
主要為濱淺湖沉積,巖性組合為深灰、灰黑色泥巖與灰色粉砂巖、砂礫巖呈不等厚互層。
D.大磨拐河組一段:厚度一般為0~550m。
深湖相沉積,為大段灰黑色泥巖夾薄層泥質(zhì)粉砂巖、粉砂巖。
E:南屯組二段:厚度一般為0~380m。
主要為深水扇相沉積,巖性組合主要粉砂、粗砂巖與深灰泥巖互層。
F:南屯組一段:厚度一般為0~470m。
主要為深湖相沉積,主要灰黑色泥巖夾粉砂、粗砂巖。局部夾油頁巖。
G:銅缽廟組:厚度一般為0~550m。
主要為的洪積相—水下扇相沉積,代表性的巖性組合為雜色砂礫巖與紫紅色泥巖呈不等厚互層,但巖性為灰白色砂礫巖夾灰黑色泥巖這套組合也較發(fā)育。
H:興安嶺群:巖性為灰色、灰黑凝灰質(zhì)泥巖和灰色凝灰質(zhì)砂巖、凝灰?guī)r,火山巖。
I:布達特群:為一套埋藏深度較深,母巖為沉積巖和火山巖,具淺變質(zhì)特征巖性組合。裂縫發(fā)育。
2.1.2塔木察格南凹陷巖性組合特征
A.巴彥組和賽因山達組:主要為河流相沉積,下部以砂巖為主,上部泥質(zhì)巖較發(fā)育。
巴彥組和賽音山達組厚度一般為200~300m,不及青元崗組和伊敏組(1000~1300m)厚度的20%,對比效果差,但接近青元崗組。
B.上宗巴音組:上宗巴音組厚度一般為400m。為一套淺湖—湖沼相,巖性主要為灰色、淺灰色泥巖夾粉砂巖、砂巖和礫巖。相當大磨拐河二段。
C.下宗巴音組:厚度一般為250~800m,
為一套淺—深湖相沉積,上部主要由深灰、灰黑色泥巖夾粉砂巖組成;下部深灰、灰黑色泥巖與粉砂、粗砂巖互層。
相當于大磨拐河組一段地層—南屯組二段地層。
D.查干組:厚度在270~1100m之間。
上部主要由深灰、灰黑色泥巖、頁巖段組成,夾粉砂;下部的砂礫巖段夾薄層泥巖。
相當于南屯組一段地層—銅缽廟組地層。
E:夏寧組:僅19-2井見此層位。
巖性主要為一套雜色含凝灰質(zhì)砂礫巖。
F:喀馬庫夫組:區(qū)域巖性主要為蝕變火山巖、蝕變和輕變質(zhì)的砂泥巖和似砂狀結(jié)構(gòu)火山碎屑巖,巖性變化大,成巖性強,裂縫發(fā)育,具有明顯的構(gòu)造變動。
2.2塔木察格與貝爾湖坳陷電性對比
2.2.1貝爾凹陷電性組合特征
A.青元崗組:電阻率曲線呈中高阻值與低阻值相間分布,電阻率基值1.5~2.0Ωm,中高阻值為10.0~15.0Ωm。伽馬曲線上呈鋸齒狀中低伽馬。
B.大磨拐河組二段:電阻率曲線呈中高阻值與低阻值相間分布,電阻率基值3.0~6.0Ωm,高阻值15.0~25.0Ωm;伽馬曲線上呈鋸齒狀中低伽馬,伽馬值為55.0~75.0API。
C.大磨拐河組一段:呈低大段電阻值夾高阻值,電阻率基值2.0~3.0Ωm,高阻值為8.0~10.0Ωm;伽馬曲線上呈鋸齒狀中高伽馬。曲線形態(tài)多呈反旋回楔狀、箱狀,伽馬值為95.0~150.0API。
D:南屯組二段:電性為密集型中高電阻異常段,電阻率基值3.0~5.0Ωm,但中阻值為20.0~30.0Ωm;伽馬曲線上呈鋸箱狀低伽馬,伽馬值為50.0~90.0API。曲線形態(tài)多呈反旋回鋸齒化箱狀。
E:南屯組一段:電性為低阻值,夾中高電阻值,電阻率基值3.0~5.0Ωm,但中、高阻值為10.0~30.0Ωm;伽馬曲線上呈鋸箱狀中、高伽馬,伽馬值為70.0~110.0API。曲線形態(tài)多呈反旋回鋸齒化箱狀。
F:銅缽廟組:電性較之南屯組略高一個臺階,但局部地區(qū)差異不大。電性為密集型高電阻異常段,電阻率基值5.0~10.0Ωm,高阻值一般大于30.0Ωm,伽馬曲線上呈箱狀低伽馬,伽馬值為45.0~75.0API。曲線形態(tài)多呈正旋回鋸齒化箱狀、山峰狀。
G:興安嶺群:低中高電阻相間分布、珈瑪變化大。是該區(qū)的變化較大的層位。
H:布達特群:整體呈箱狀高電阻、電阻率基值大于10.0Ωm;伽馬曲線上呈箱狀低伽馬,伽馬值為15.0~30.0API。
2.2.2塔木察格南凹陷電性組合特征
A.巴彥組和賽因山達組:電阻率曲線呈中高阻值與低阻值相間分布,電阻率基值2.0~4.0Ωm,中高阻值大于10.0Ωm;伽馬曲線上呈鋸齒狀中低伽馬。
B.上宗巴音組:電阻率基值5.0Ωm左右,中阻值為8.0~10.0Ωm,高阻值20.0~30.0Ωm;伽馬曲線上呈鋸齒狀中低伽馬。曲線形態(tài)多呈反旋回楔狀、箱狀。相當大磨拐河二段。
C.下宗巴音組:上部呈低大段電阻值夾中阻值,電阻率基值1.0~3.0Ωm,高阻值為6.0~8.0Ωm;伽馬曲線上呈鋸齒狀高伽馬,伽馬值為115.0~150.0API。曲線形態(tài)多呈反旋回楔
D.查干組:上部呈低大段電阻值夾中阻值,電阻率基值2.0~3.0Ωm,高阻值為8.0~20.0Ωm;伽馬曲線上呈鋸齒狀中高伽馬,伽馬值為115.0~150.0API。曲線形態(tài)多呈反旋回楔狀、箱狀。下部電性為密集型高電阻異常段,電阻率基值5.0~8.0Ωm,高阻值一般小于30.0Ωm,伽馬曲線上呈箱狀低伽馬,伽馬值為55.0~80.0API。曲線形態(tài)多呈山峰狀。相當于南屯組一段地層—銅缽廟組地層。
E:夏寧組:中高電阻相間分布,伽馬曲線上呈低伽馬。相當于興安嶺群。
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對塔南凹陷和貝爾凹陷的地震反射層特征進行了橫向?qū)Ρ龋ㄔ斠姳?)。我們發(fā)現(xiàn)大磨拐河組與上宗巴音組,銅缽廟組與查干組,布達特群與喀馬庫夫組反射層特征具有較強可比性,進而證實地層橫向上具有相似性,其地層的對應關系如下:
表1 塔木察格南凹陷與貝爾凹陷地震反射特征對比表
(1)青元崗組、伊敏組——巴彥組和賽音山達組(但接近青元崗組);
(2)大磨拐河組二段——上宗巴音組;
(3)大磨拐河組一段—南屯組二段地層——下宗巴音組;
(4)南屯組一段—銅缽廟組地層——查干組;
(5)興安嶺群——夏寧組;
(6)布達特群——喀馬庫夫組。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塔木察格南凹陷與貝爾凹陷地層發(fā)育特征具有較強可比性,雖然段的歸組有所不同,且?guī)r性組合和電性組合也有一定的差異,但是總體上是橫向上發(fā)育相對比較穩(wěn)定,可以對比追蹤。
TE121
A
1004-5716(2015)07-0059-03
2014-12-04
2014-12-11
張振山(1972-),男(漢族),黑龍江大慶人,工程師,現(xiàn)從事試油修井作業(yè)工作。